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方方作品中的家庭伦理悲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方方被关注最多的是其新写实风格,诸如“零度写作”、“自然主义”、“世俗生活”等等。但是,透过方方小说中看似原生态的凡俗表象,在貌似轻松平实的故事中,我们却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弥漫于作品中一成不变的悲凉氛围,以及在这悲凉背后所呈现出的方方对人性和生存本真的深入勘探。方方的作品以家庭悲剧为主,在这些平凡的家庭中所产生的悲剧所具有的力度不在于矛盾冲突的外在激烈和敌对双方你死我活的拼争,而在于内在矛盾的普遍性和不可调和性,因为它是一种融合在人性之中无法剔除的弱点。而认识这一点的意义,并不在于能够由此寻找到克服的途径,进而完善人生;而在于当面对悲剧时,谢拒一切托辞,更多的从自我处寻找责任,加深人对自身的了解,正视这种与身俱来的痼疾,达到坦然处之的境界。在对人性的透彻体悟中,表达出作家对现世人生深切的关怀,和对生命本真的深度开掘,以及对底层人物看似残酷剖析的同时也暗含着她对世俗人生的一种温婉情怀。本文试图以方方所热衷描写的家庭悲剧为切入点,探讨作家主体在文本世界中的精神向度和哲理思考,特别是她以悲观的情绪作为认知现实世界的尺度,以知识分子理性批判的精神,来反思社会、人性、命运的尴尬和无奈。
     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理论阐释,以期廓清家庭伦理悲剧的历史和内涵。第二部分,结合重点文本解读,分析方方作品中的家庭伦理悲剧及其深层内涵。结语部分,通过对方方独特创作个性的把握,来展示方方在面对世俗社会时的执著与坚守,显示出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The most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Fang fang's new realistic style, such as Zero Degree Writing, Naturalism and the Secular Life and so on. But taking a look at originally ecological profane representation in the seemingly plain story through her novels, we can deeply feel the pervasively rigid atmosphere of desolation in her works, together with th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and survival. Fang Fang's works give first place to family tragedy. the influence of tragedies in these ordinary families does not lie in the fierceness between external contradiction and struggle of bitter enemies, but lie in the universality and irreconcilation of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because it is a fusion of the human weaknesses that can not be removed. The significance of getting to know it doesn't mean that we can find ways to overcome and then perfect life. Indeed facing the tragedy directly we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deepe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instead of finding excuses. I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she expressed deep concern about life and deep exploration of life reality as well as the seemingly cruel analysis of small characters, at the same time she also implied a life of a secular mild feelings.
     Taking family tragedies as a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writer's spiritual orientation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n particular, she takes pessimistic mood as the yardstick of the real world awareness, and reflects on society, human nature, and embarrassment of the fate and helplessness on the basis of intellectual spirit of rational criticism.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focuses on theoretical exposition, with a view to clearing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family ethical tragedy; the second part explains the family ethical tragedy and its deeper meaning; the rest shows he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s an intellectual, and her persistence in the face of secular society through grasping her creative individuality.
引文
1 方方创作的详细情况参见本文附录一。
    2 方方:《凶案·自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 方方:《一波三折》,《方方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
    4 方方:《自述》,《小说评论》,2002年第1期。
    1 方方:《白梦·自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页。
    2 方方:《白梦·自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页。
    3 方方:《白梦·自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页。
    4 方方:《白梦·自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页。
    5 叶立文、方方:《为自己的内心写作》,《小说评论》,2002年第1期。
    6 叶立文、方方:《为自己的内心写作》,《小说计论》,2002年第1期。
    7 陈骏涛:《在凡俗人生背后——方方小说从<风景>到<一唱三叹>阅读笔记》,《小说评论》1992年第5期。
    1 方方:《方方文集·白梦卷·自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
    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25页。
    3 陈骏涛:《在凡俗人生背后——方方小说丛《风景》到《一唱三叹》阅读笔记》,《小说评论》,1992年第5朋。
    4 方方研究的情况参见本文附录二。
    1 悲剧:悲剧是西方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它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崇拜和祭祀酒神的讼诗合唱队的民间歌舞。在西方最具影响的第一部文学评论《诗学》(De poetica)中,亚里士多德就以四分之三的篇幅谈论悲剧,把悲剧与史诗进行比较,得出悲剧优越于史诗的结论。并将悲剧定义为: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后人对希腊悲剧作品注疏,赋予了它以许多崭新的意义,而其中又尤以黑格尔、叔本华、和尼采三位哲学家在对悲剧的发展和继承上贡献最为突出。其中,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由一个先验的精神实体演化而来的。这个先验的精神实体在外化成现实世界之前是完整的、和谐的,因而是不具有悲剧意义的。只有在这个完整的和谐的精神实体在自我否定的辩证运动中外化出具体的物质世界之后,才可能因绝精神的现实分裂而导致悲剧性的冲突。因此,悲剧之所以具有震感人心的力量,在于它提示了实体之间的冲突,而这一冲突,则又是由于作为实体的“绝对精神”在其外化出具体的物质世界的过程所部可避免的分裂造成的。因此,黑格尔所谓的悲剧便是:“绝对精神”经“外化”——“分化”——“冲突”——“扬弃”而实现自我“回归”的过程,从而使悲剧精神在毁灭中得到高扬;而叔本华的悲剧观恰恰与黑格尔相反,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只是一场无休止的为生存的斗争,被盲目的求生意志所胁迫着,而在这场斗争中所逢遇的只不过是难以救济的失败与结局的灭亡。悲剧所呈现给我们的是可怖的求生存的事实,不可言传的人生厄难,恶人的胜利,无辜的惨灭,机会之弄人。因此悲剧给与我们的教训是使人们认识人生之物价值和痛苦,死亡光荣与失败之喜悦,黑格尔不承认命运对于人生的嘲弄,在理性的世界并无命运之存在。叔本华却以为,人生从始到终就被命运之手笼罩着,遇到命运便行“退让”,如是才能摆脱生存的意志,得到解脱。因悲剧英雄的遭遇而对人生有所憬悟,这在叔本华看来正是悲剧的功用与悲剧给与我们的快感;尼采可以说将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悲剧观进行了综合。他同意叔本华认为生活本身是可怕的、无法说明的和富有悲剧行的。但尼采认为,悲剧虽然提示生活阴暗和令人痛苦的一面,但并不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导致对生活的否定,导致悲观主义。尼采说:“作为意志的最高表现的英雄人物虽遭的毁灭,而我们却表示同意,因为英雄也只是一种现象,意志的永恒生命并不因此受影响。悲剧高喊道:'我相信生命是永恒的!'而音乐则是那生命的直接表现。悲剧之所以引起快感,也并非如叔本华所说由于它引向“退让”。而是由于它使人即便是在悲剧英雄的毁灭中也能看到美,在艰苦中也能感到一种“更高的,征服对方的快乐。”这种对悲剧的乐观主义的结论,与黑格尔很接近,但黑格尔的悲剧是“绝对精神”理性、“永恒正义”的胜利,而尼采是非理性主义者,因此,他在悲剧中看到的不是理性的最后胜利,而是非理性的意志战胜一切后的欢乐。前人对悲剧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如恩格斯对悲剧的研究,以及近代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等等,因此在这里只是列举了几家比较有影响的悲剧理论。
    2 引自J·W·H·阿特金:《英国文学批评:中世纪卷》,《悲剧》,克利福德·利奇著,尹鸿译,昆仑出版社1993年。
    1 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32页。
    2 布瓦洛:《诗的艺术》,转引自钱仓水,《论悲剧标志诸说》,《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社科版)。
    3 德莱登:《悲剧批评的基础》,转引自钱仓水,《论悲剧标志诸说》,《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社科版)。
    4 维加:《当代编剧的新艺术》,转引自钱仓水,《论悲剧标志诸说》,《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社科版)。
    5 熊佛西:《悲剧》,许道明编著,《中国义论选·现代卷中册》,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352页。
    6 连佩珍:《论方方的悲剧小说世界》,上饶师专学报,1996年,第64-68页“平实的悲剧”即带有生活化的悲剧,人生情节本身直接构生悲剧。
    1 童志刚:《“泛悲剧”意识与第三种声音》,《长江文艺》1991年。
    2 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傅雷译,三联书店,1987年,第43页。
    3 杨义:《20世纪华人家庭小说的模式与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0第1期,第165页。
    4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39页。
    5 高乐田:《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的三重视野》,《哲学研究》,2005年9月,第88页。
    6 李桂梅:《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化转向及现代价值》,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页。
    1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三卷),上海书店,1948年,第4页。
    2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51页。
    3 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上海书店,1948年,第108。
    4 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2页。
    1 池莉:《池莉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144页。
    2 聂运伟:《悲剧的流产——评池莉小说创作》,载《湖北作家论从》第5辑。
    3 戴锦华:《池莉:神圣的烦恼人生》,《文学评论》,1995年第6期。
    1 丁永强:《新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回归》,《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4期。
    2 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71页.
    1 童志刚:《“泛悲剧”意识与第三种声音》,《长江文艺》1991年。
    2 陈俊涛:《在凡俗人生的背后——方方小说从<风景>到<一唱三叹>阅读笔记》,《小说评论》,1992年第5期。
    3 卡尔·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亦春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128页。
    1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4页。
    2 任生名:《西方现代悲剧论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9页。
    1 丁勇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2 李俊国:《在绝望中涅磐·方方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87页。
    3 许志英,丁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4 方方:《风景》,《黑洞》,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5 方方:《风景》,《黑洞》,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1 方方:《风景》,《黑洞》,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2 方方:《风景》,《黑洞》,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3 方方:《风景》,《黑洞》,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4 弗洛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李建鸣译,《名作欣赏》2003年10期。
    5 方方:《风景》,《黑洞》,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6 方方,《风景》,《黑洞》,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1 方方,《风景》,《黑洞》,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2 方方,《风景》,《黑洞》,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3 方方:《我眼中的风景》,《小说选刊》,1988年5期。
    4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家出版社,1987年。
    1 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岛出版社,2003,52页。
    2 方方,《落日》,《黑洞》,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3 方方,《落日》,《黑洞》,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4 方方,《落日》,《黑洞》,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5 《金陵晚报》,2004年4月5日。
    1 方方:《落日》,《黑洞》,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2 方方:《落日》,《黑洞》,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3 方方:《落日》,《黑洞》,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4 周英雄:《比较文学与小说论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23页。
    1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
    1 蒋子龙:《桃花灿烂·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
    1 李俊国:《在绝望中涅磐——方方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1页。
    2 李俊国:《在绝望中涅磐——方方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4页。
    3 李骞、曾军:《世俗化时代的人文操守——方方访淡录》,《长江文艺》,1998年1期。
    1 方方:《随意表白》,《当代》,1992年6期。
    2 张京嫒:《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 方方:《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桃花灿烂》,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131页。
    1 莫里亚克:《帕斯卡尔文集》,陈宣良、何怀宏、何兆武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2 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翟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3 方方:《船的沉没》,《现代人》,1987年4期。
    1 陈瑶:《质疑爱情的真实性—浅论方方近期小说中的爱情观》,《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24期,第19页。
    2 李俊国:《在绝望中涅磐方方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 方方:《方方文集·白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
    1 方方:《方方文集·白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
    2 王辰瑶:《方方,人本质上是有不可愈合的伤口》,2003年10月23日《南方日报》。
    3 方方:《出门寻死》,《小说月刊》2005年第2期。
    1 方方:《出门寻死》,《小说月刊》2005年第2期。
    2 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3 季红真:《潇潇落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4 方方:《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小说选刊》,2003年第2期。
    5 方方:《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小说选刊》,2003年第2期。
    6 方方:《树树皆秋色》,《小说月报》,2004年第1期。
    1 张辛欣:《最后的停泊地》,《张辛欣文集》,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2 李骞、曾军:《世俗化时代的人文操守——方方访谈录》,《在绝望中涅磐—方方论·附录六》,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 方方:《叛逆的路能做多远》,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期。
    1[西班牙]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页。
    2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三联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3 方方:《过程·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
    1 方方:《方方文集·埋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92页。
    2 裴艳艳:《永远到底有多远?——论方方小说中女性的爱情悲剧》,文学评论,2005年12期。
    1 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版。
    2 方方:《奔跑的火光》,《收获》,2001年第5期。
    1 方方:《叛逆的路能走多远》,百花洲,2002年第1期。
    2 方方:《水随天去》,《小说选刊》,2003年第4期。
    1 方方:《万箭穿心》,《北京文学》,2007年第5期。
    2 方方:《万箭穿心》,《北京文学》,2007年第5期。
    3 方方:《万箭穿心》,《北京文序》,2007年第5期。
    4 方方:《万箭穿心》,《北京文学》,2007年第5期。
    5 吴宏凯:《逼问女性的生存空间》,《名作欣赏》,2003年第1期。
    ##原图像无参考文献内容
    1 方方:《行云流水》,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2 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文艺争鸣》,1994年第1期。
    3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4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07页。
    1 方方坦言,《鲁迅全集》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是对她影响较大的著作,方方在湖北人民文学院的讲演,2000年6月20日。
    2[英]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1 李俊国:《在绝望中涅磐——方方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61页。
    2 李骞、曾军:《世俗化时代的人文操守——方方访谈录》,《长江文艺》,1998年第1版。
    3 李骞、曾军:《世俗化时代的人文操守——方方访谈录》,《长江文艺》,1998年第1版。
    4 叶立文、方方:《为自己的内心写作》,《小说评论》,2002年第1期。
    5 陈超:《文学的“求真意志”》,《打开诗的漂流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6 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作家出版社,1987年3月版,选自连佩珍《方方的悲剧小说世界》,《中国现代当代小说研究》,1996年第3期。
    1 方方:《为自己的内心写作》,《小说评论》,2002年第1期。
    2 方方在湖北大学人文学院的讲演,2000年6月20日。
    3 方方:《为自己的内心写作》,《小说评论》,2002年第1期。
    1 方方、王尧:《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小说评论》,2002年第1期。
    2 奥尼尔:《尤金·奥尼尔评论文集》,龙文佩编,上海外语出版社,1988年版。
    3 方方:《桃花灿烂》,《小说月报》,1991年第10期。
    1 方方:《只言片语》,《小说月报》,1991年第6期。
    2 方方:《方方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 方方:《何处是我家园》,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 蒋子龙:《桃花灿烂·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1 方方:《倾诉是心灵的舞蹈》,《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6期
    [1]方方:《方方文集·埋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方方:《方方文集·黑洞》,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3]方方:《方方文集·白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方方:《方方文集·风景》,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5]方方:《黑洞》,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6]方方:《桃花灿烂》,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7]方方:《过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8]方方:《何处是我家园》,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9]张辛欣:《张辛欣文集》,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0]池莉:《池莉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1]J·W·H·阿特金:《英国文学批评:中世纪卷》,尹鸿译,昆仑出版社1993年版
    [12]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局,1979年版
    [14]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三联出版社,1986年版
    [15]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1992年版
    [17]熊佛西:《悲剧》,许道明编著,《中国文论选·现代卷中册》,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8]周春生:《西方悲剧学说史》,上海人民版社,1999年版
    [19]卡尔·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亦春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20]任生名:《西方现代悲剧论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1]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傅雷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2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2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三卷),上海书店,1948年版
    [2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5]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上海书店,1948年版
    [26]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27]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李俊国:《在绝望中涅磐·方方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9]许志英,丁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米兰·比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
    [31]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岛出版社,2003版
    [32]周英雄:《比较文学与小说论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3]叔本华:《作为意忠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4]张京嫒:《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5]莫里亚克:《帕斯卡尔文集》,陈宣良、何怀宏、何兆武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36]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翟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37]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8]季红真:《潇潇落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39][西班牙]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0]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三联出版社,1992年版
    [41]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3][英]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4]陈超:《文学的“求真意志”》,《打开诗的漂流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5]奥尼尔:《尤金·奥尼尔评论文集》,龙文佩编,上海外语出版社,1988年版
    [46]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7]李桂梅:《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化转向及现代价值》,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大篷车”上》 《长江文艺》 1982年2月
    《啊,朋友》 《长江文艺》 1982年7月
    《珍珍》 《芳草》 1982年9月
    《班头儿》 《长江文艺》 1983年1月
    《在O形跑道上》 《芳草》 1983年3月
    《走向远方》 《青春》 1983年3月
    《看不见的地平线》 《长江文艺》 1983年9月
    《制片主任》 《飞天》 1983年9月
    《十八岁进行曲》 《青年文学》 1984年1月
    《位置》 《长江文艺》 1984年3月
    《冬天的故事》 《长江文艺》 1984年8月
    《翻过上岗》 《长江文艺》 1985年1月
    《七户人家的小巷》 《人民文学》 1985年2月
    《天过去了》 《花城》 1985年2月
    《历史》 《新创作》 1985年3月
    《司机秦大宝》 《北京文学》 1985年3月
    《湖上》 《文学月报》 1986年1月
    《猎人》 《青年作家》 1986年3月
    《白梦》 《中国文学月刊》 1986年8月
    《潇洒的迟二狗》 《长江文艺》 1986年10月
    《闲聊宦子塌》 《花城》 1987年1月
    《船的沉没》 《现代人》 1987年4月
    《风景》 《当代作家》 1987年5月
    《白雾》 《人民文学》 1988年8月
    《黑洞》 《芳草》 1988年8月
    《白驹》 《长江》 1989年1月
    《那天那年》 《长江文艺》 1989年6月
    《正午情绪》 《星火》 1989年9月
    《无处遁逃》 《方方文集》 1989年11月
    《祖父在父亲心中》 《上海文学》 1990年4月
    《冬日苍茫》 《人民文学》 1990年6月
    《落日》 《钟山》 1990年6月
    《纸婚年》 《家庭》 1991年5月
    《行云流水》 《小说界》 1991年6月
    《幸福之人》 《人民文学》 1991年7月
    《言午》 《鸭绿江》 1991年8月
    《桃花灿烂》 《长江文艺》 1991年8月
    《随意表白》 《当代》 1992年6月
    《一波三折》 《长江》 1992年6月
    《禾呈》 《小说林》 1993年1月
    《行为艺术》 《中国作家》 1993年2月
    《推测几种》 《作家》 1993年3月
    《何处是我家园》 《花城》 1994年6月
    《埋伏》 《江南》 1995年1月
    《暗示》 《天涯》 1996年1月
    《状态》 《上海文学》 1996年3月
    《定数》 《山花》 1996年3月
    《空中飞鸟》 《特区文学》 1996年5月
    《有一个人永远不死》 《啄木鸟》 1997年3月
    《过程》 《天涯》 1998年11月
    《乌泥湖年谱》 《钟山》 1999年3-4月
    《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 《大家》 1999年3月
    《劫后三家人》 《长江文艺》 1999年6月
    《奔跑的火光》 《收获》 2001年5月
    《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 《小说界》 2002年6月
    《水随天去》 《当代》 2003年1月
    《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春风文艺出版社——布老虎中篇小说2003春之卷》2003年5月
    《树树皆秋色》 《北京文学》 2003年11月
    《出门寻死》 《人民文学》 2004年12月
    《中北路空无一人》 《上海文学》 2005年5月
    《春天来到昙华林》 《小说月报》 2006年5月
    《武昌城》 《钟山》 2006年6月
    《万箭穿心》 《北京文学》 2007年5月
    1.《“大篷车”上》(短篇小说集——198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十八岁进行曲》(中篇小说集——1986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3.《江那一岸》(短篇小说集——1989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4.《行云流水》(中短篇小说集——1992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5.《一唱三叹》(中短篇小说集——1992年出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6.《随意表白》(中篇小说集——1993年出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
    7.《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方方》(199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8.《远处遁逃(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行为艺术》(中篇小说集——1994年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10.《何处是我家园》(中篇小说集——1995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11.《风景》(法文版)(1995年法国彼楷尔出版社出版);
    12.《桃花灿烂(1995年台湾麦田出版社出版);
    13.《闲聊》(散文)(199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4.《拈花一笑》(散文)(1995年群众出版社出版);
    15.《方方文集》(5本)(199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包括(《凶案》(短篇小说集)、《埋伏》(中篇小说集)、《白梦》(中篇小说集)、《风景》(中篇小说集)、《黑洞》(中篇小说集));
    16.《桃花灿烂》(中短篇小说集——199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17.《推测几种》(中短篇小说集——1996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8.《风景》(英文版)(1996年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19.《雅兴》(随笔)(1997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20.《方方小说三种》(英文版)(1997年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21.《武汉人》(随笔)(199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2.《方方影记》(随笔)(1998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23.《出门看风景》(随笔)(1998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4.《听取自然》(随笔)(1998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25.《落日》(法文版)(1999年法国STOCK出版社出版);
    26.《有个小孩叫冬冬》(长篇儿童小说)(湖北少儿出版社1999年出版);
    27.《方方小说精粹》(中短篇小说集——199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28.《方方小说精品选》(1999年华艺出版社出版);
    29.《过程》(中篇小说集——2000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30.《暗示》(中短篇小说集——2000年中国华夏出版社出版);
    31.《拈花一笑——画与话》(西苑出版社出版);
    32.《乌泥湖年谱》(长篇)(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33.《又一个好人远行了》(随笔)(2000年明天出版社);
    34.《落日》(意大利版)(2001年意大利出版社出版);
    35.《都市谣言》(中短篇小说集——2001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36.《何处家园》(小长篇——200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37.《暗示》(中篇小说集——2001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38.《到庐山看老别墅》(散文)(2001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39.《奔跑的火光》(单行本——200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40.《方方散文选》(2001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41.《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2001年意大利出版社出版);
    42.《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葡萄牙出版社出版);
    43.《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2001年法国STOCK出版社出版);
    44.《黑洞》(2001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45.《方方读本》(2002年花山文艺出版社);
    46.《翻阅武汉》(随笔集——2002年9月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
    47.《祖父在父亲心中》(作家文库——2002年9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48.《有爱无有都铭心刻骨》(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49.《作家档案》(2002年9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50.《落日》(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年出版);
    51.《树树皆秋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52.《夏天过去了》(浙江美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
    53.主编《你我的往事》(2004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54.《汉口的沧桑往事》(200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55《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中短篇小说集:2005年武汉出版社);
    56.《行为艺术,中北路空无一人》(九元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57.《方方小说精品》(2005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58.《汉口租界》(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
    59.《一个人怎样生活不需要问为什么》(随笔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
    60.《春天来到昙华林》(中篇小说集。作家出版社即出);
    61.《方方中篇小说选》(暂名。中篇小说集。春风文艺出版社即出);
    62.《风景深处》(散文集。学林出版社即出)
    江晖:《唱给青年的嘹亮晨曲——评短篇小说<“大蓬车”上>》,《长江日报》,1982年4月24日
    陈美兰:《夏日书简(读《“大篷车”上》、《啊,朋友》致方方)》,《长江文艺》,1982年8期
    郑杉:《作品评论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评方方小说《“大篷车”上》及其评论》,《作品与争鸣》,1982年11期
    苏群:《她憧憬着未来:青年作家方方映像》,《文艺报》,1983年7期
    於可训:《崭露头角的文学青年:漫谈方方的小说》,《长江日报》,1984年3期
    於可训:《校园里的旋风:方方<告别校园的时候>》,《湖北日报》,1984年4月8日
    雷达:《方方创作漫评:读<制片主任>及其他》,《飞天》,1984年期
    方方:《在否定自己中进步》,《芳草》,1985年9期
    谢望新:《方方及方方作品感应的纪录》,《长江文艺》,1985年6期
    方方:《遗忘的细节——谈自己的作品》,《长江》,1985年3期
    於可训:《论方方小说中的诗歌精神》,《芳草》,1985年9期
    王成功:《竹林和方方:在<青年作家>笔会里的短暂印象》,《青年作家》,1984年9期
    王又平:《街头巷尾的文化性格:方方笔下的市民们》,《长江》,1986年3期
    江岳:《寻觅在青春的王国:评方方的小说创新》,《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2期
    於可训:《探索当代青年心灵的奥秘:简评方方的小说创作》,《人民日报》,1987年7月21日
    程文超:《诗本无形的窈冥:谈方方的艺术才能与小说创作》,《艺谭》,1986年2期
    童志刚:《她以笑者的姿态迎接生活——谈方方小说的幽默感》,《长江》,1988年4期
    方方:《仅谈七哥》,《中篇小说选刊》,1988年5期
    熊国秀:《方方的创作道路》,《学习与实践》1988年8期
    李杭育:《中国的小人物风景——方方<风景>读法一种》,《小说评论》,1989年1期
    靳原:《双重契机的扬弃:方方小说论》,《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1期
    周迪荪:《方方近作中的平民“自审意识”》,《芳草》,1989年4期
    於可训:《方方的“玩世”——读<白驹>》,《文学报》,1989年7月13日
    樊玲:《生存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选择:评方方的<风景>》,《唐都学刊》,1990年2期
    方方:《其实都是身边事》,《中篇小说选刊》,1990年3期
    张德祥:《死者与生者的灵魂对视:评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当代文坛》,1990年6期
    晓华、汪政:《新现实主义的探索者:漫谈方方的小说创作》,《语文月刊》,1990年11期
    刘川鄂:《一个世界破碎了,而另一个世界未建成——方方创作三题》,《湖北作家论丛》第5辑,武汉出版社
    蔡凯如:《落日:陌路人的世界》,《湖北作家论丛》第5辑,武汉出版社
    张学军:《理解的呼唤:我读<落日>》,《文学评论家》,1991年4期
    李纪钊、焦桐:《一种钟情 两种风景:池莉、方方比较论》,《文学评论家》,1991年5期
    童志刚:《“泛悲剧”意识和第三种声音》,《长江文艺》,1991年8期
    方方:《只言片语》,《小说月报》,1991年10期
    容崇:《意味深长的人生悲剧:读方方<桃花灿烂>有感》,《小说评论》,1992年1期
    何一微:《方方、池莉小说合论》,《丽水师专学报》,1992年2期
    理文:《方方、池莉作品讨论会在武汉召开》,《小说月报》,1992年3期
    李运抟:《走出了“河南棚子”和“花楼街”:略说方方、池莉小说中平民形象的普泛价值》,《长江文艺》,1992年3期
    祝丽:《自己成为自己的地狱——谈<桃花灿烂>》,《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4期
    陈骏涛:《在凡俗人生的背后:方方小说(从<风景>到<一唱三叹>)阅读笔记》,《小说评论》,1992年5月
    李俊国:《都市烦恼人生的原生态写实:20世纪中国都市文学视域中的方方、池莉小说》,《江汉论坛》,1992年9期
    江希祁:《论者如是说:致方方》,《长江文艺》,1992年11期
    费文群:《撕裂的灵魂:试论方方的小说》,《上海师范大学报》,1993年1期
    关诤:《方方“新写实”小说简论》,《渤海学刊》,1993年1期
    蔚蓝:《方方近作印象:读<祖父在父亲心中><一波三折>》,《长江》,1993年3期
    季桂:《执著的寻求和迷茫的期待:方方小说<桃花灿烂>》,《德州师专学报》,1993年3期
    於可训:《论方方近作的艺术》,《文艺争鸣》,1993年第4期
    林为进:《方方:城市贫民人生世相的绘像者》,《写作》,1993年4期
    蒋子龙:《方方八面:关于<桃花灿烂>》,《文论报》,1993年8月14日
    洁泯:《行为艺术之谜:评方方小说<行为艺术>》,《文论报》,1993年6月19日
    蒋守谦:《从方方的一篇散文想到的》,《文论报》,1993年10月9日
    樊星:《“汉味小说”风格论:方方、池莉合论》,《华中师大学报》,1994年1期
    王家伦:《评方方的小说创作》,《徐州师院学报》,1994年2期
    方方:《好好的写下去》,《山花》,1994年10期
    陈国恩、陆卓宁:《“随意表白”谈方方、池莉》,《阅读与写作》,1995年1期
    黄惠清:《又是一种风景:谈方方的几篇近作》,《四川教育学报》,1996年1期
    樊星:《方方的世界》,《吕梁学刊》,1996年3期
    连佩珍:《论方方的悲剧小说世界》,《上饶师专学报》,1996年2期
    王平:《都市烦恼人生的写真:比较方方、池莉小说》,《吉首大学学报》,1996年4期
    王绯、华威:《方方:超越与品位》,《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5期
    林白:《语言中的方方》,《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5期
    黄惠清:《又是一种风景》,《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9期
    魏星:《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的审美统一:评方方小说的人物塑造艺术》,《许昌师专学报》,1997年1期
    周水涛:《方方笔下的两种人生》,《湖北师院学报》,1997年2期
    仵从巨:《灰色幽默;方方小说的个性与评价》,《当代文坛》1997年第5期
    易光:《寻找“自己的天空”》、《文艺争鸣》1997年5期
    方方:《倾诉是心灵的舞蹈》,《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6期
    李骞、曾军:《世俗化时代的人文操守——方方访谈录》,《长江文艺》,1998年1期
    李晓丽:《方方:超越人生原态的写作》,《文艺评论》1998年第2期
    沈永利:《方方小说评论综述》,《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2期
    李俊国:《家庭亲情间的人性厮咬——重评<落日>再论方方》,《湖北作家论丛》,第6辑,湖北大学人文学院编,华工出版社1998年
    房利芳:《论方方小说的悲剧意识》,《嘉庆大学学报》,1999年2期
    宋晓英:《<桃花灿烂>中的悲剧意蕴》,《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年3期
    张楠:《方方中篇小说解读》,《文学评论》,1999年6期
    李俊国:《方方:生命阐释者与人性拷问者——评方方的短篇小说》,《湖北作家论丛》,第7辑,湖北大学人文学院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11月
    黄云霞:《方方:一幅笔墨 两种姿态》,《湖北作家论丛》,第7辑,湖北大学人文学院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11月
    潘皓:《方方小说的内在嬗变》,《湖北作家论丛》,第7辑,湖北大学人文学院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11月
    石捍纲:《浅谈方方小说的悲剧选择》,《湖北作家论丛》,第7辑,湖北大学人文学院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11月
    胡松华:《论方方小说中的反讽意向》,《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3期
    戈雪:《非女性写作的两种范本——试论方方、池莉小说创作艺术个性的分野》,《文艺评论》,2000年3期
    李俊国:《知识者作家的写作姿态与小说精神——论方方小说的知识者身份特征》,《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6期
    王辰瑶、方方:《人本质上有不可愈合的伤口》,《青年时讯》,2000年10月19日
    毛黎:《宿命的叹息——方方小说的悲剧命运观》,《焦作工学院学报》,2001年2期
    佟岩:《论方方、池莉小说中不同的价值取向》,《连云港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1年3期
    王春林:《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非亲历性阐释——评方方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6期
    杨柳:《方方:说出那些沉痛的往事》,《文学自由谈》,2001年6期
    方方:《我们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个英芝》,《小说选刊》,2001年12期
    戈雪:《洗尽铅华见真纯——评方方的长篇小说<污泥湖年谱>》,《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1期
    方方:《叛逆的轮能走多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2期
    严运桂、龙厚雄:《环境 性格 命运——方方小说解读》,《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年3期
    余莉萍:《畸形的文化心理 畸形的人生选择》,《景德镇高专学报》,2002年3月
    李俊国:《方方:20世纪中国知识者家族的命运书写》,《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5期
    李晓梅:《一样的风景 两样的凝眸——试析方方池莉的不同》,《甘肃高师学报》,2002年6期
    王宁宁:《方方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倾向》,《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1期
    方方:《难以开口》,《小说选刊》,2003年2期
    冯敏:《偶然性与命运》,《小说选刊》2003年2期
    胡登全:《突围中的停滞 略评方方的《乌泥湖年谱》》,《廊坊师院学报》,2003年2期
    方方:《我写小说:从内心出发》,《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4期
    方方、王尧:《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4期
    周水涛、江胜清:《略论方方小说的两大创作题材极其特色》,《当代文坛》,2003年4期
    贺绍俊:《质疑爱情和合法性》,《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5期
    张志忠、王永贵:《世事沉浮中的知识者与女性:弱者如何选择——方方近作评述》,《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5期
    刘晓松:《人性的荒原 伦理的颠覆——评方方笔下的人伦场域描写》,《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6月
    朱耀龙:《在情和欲的旋涡中 评方方的中篇小说《水随天去》》,《当代文坛》,2003年6期
    许妍:《另一种读法 从女性主义意识的视角解读方方和池莉》,《理论与实践》2003年6期
    曹娜:《谈方方小说的悲剧意蕴》,《天中学刊》,2003年6期
    王醒:《叛逆女性的向死而问——方方近作中的女性形象矩阵分析》,《小说评论》,2003年6期
    袁爱华:《方方小说创作简论》,《牡丹江大学学报》,2003年7期
    王晓岚:《普通女性的生存境遇》,《吕梁高等师专学报》,2003年12期
    周玉宁:《现实一种》,《作品与争鸣》,2003年12期(《水随天去》)
    闫玉清:《误入世界的悲剧体验》,《作品与争鸣》,2003年12期(《水随天去》)
    於可训:《方方的文学风景》,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
    姜广平:《阅读是需要训练的——与方方对话》,2004年4月3日,http://www.yourblog.org/date/20044/35099.htmlp
    陈宁:《方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文艺评论》,2004年4期
    高莹:《现代文明荒原中人性的堕落和人生的悲剧——论方方小说的悲剧性内涵》,《理论界》,2004年4期
    许瑶:《因袭、觉醒与超越——解读方方爱情文本中的女性意识》,《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4年5月
    董文桃:《日常生活中的悲剧——以方方小说为例》,《理论与创作》,2004年6期
    汤景泰、翟德耀:《何处家园:论方方的女性命运观》,《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8期
    赵晓芳:《方方小说爱情悲剧探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于东晔:《树树皆秋色: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拷问》,《名作欣赏》,2004年11期
    陈离:《无名时代的人的境遇:论方方九十年代后的小说创作》,长江学术第5辑
    段永建:《《奔跑的火光》和《库麦荣》的比较分析》,《天中学刊》,2005年1期
    刘光耀:《方方《一唱三叹》的神学解读》,《襄樊学院学报》2005年1期
    陈怀琦、王昭君:《呈现出被遗忘的生活世界:方方《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及其他》,百花洲2005年1期
    吴永恒:《理想的坚守,生命的专注:评方方近作《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职大学报》,2005年1期
    曾军:《方方小说中的“潜对话”现象:兼论中国何以出不了“复调小说”》,《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2期
    方方:《闲说》,《小说选刊》,2005年2期(《出门寻死》)
    张婕:《理想与现实间徘徊的爱情:评《桃花灿烂》》,《邵阳学院学报》2005年2期
    谭善明:《游戏的文本与游戏的人生:论方方小说中的游戏精神》,《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3期
    白军芳:《黄苏子的文化背景的置定和迁移》,《小说评论》2005年3期(《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
    咸立强、吴彦:《冷酷温情两副笔墨写人性:论方方文学创作审美意识的变迁》,《当代文坛》,2005年4期
    谭善明:《试论方方小说中的日常话语和诗性话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4期
    裴艳艳:《人性悲剧之歌:简评方方市民题材小说》,《理论与创作》,2005年5期
    方方:《想说的并不多》,《上海文学》,2005年5期(《中北路空无一人》)
    金海燕:《在突围中绝望:评方方《树树皆秋色》中的华蓉形象》,《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5期
    李雁:《叹不完的悲情:论方方笔下的几种悲剧爱情模式》,《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6期
    张新:《试论方方小说人物形象的两大意向群落》,《学术交流》,2005年9期
    方方:《写小说是一种倾诉的需要》,《青年文学》,2005年9期
    焦会生:《悲剧源于“熏染”和“选择”——评方方的中篇小说<奔跑的火光>》,《名作欣赏》,2005年9期
    龙厚雄:《爱情,在人性的光环下灼目——方方近作<水随天去>研究》,《当代评论》,2005年10月
    赵淑琴:《人性丑恶的“风景”——方方<风景>中七哥形象分析》,《大理学院学报》,2005年11月
    裴艳艳:《永远到底有多远?:论方方小说中女性的情爱悲剧》,《名作欣赏》,2005年12期
    肖志远:《文学的歌颂与暴露及其它——评方方小说<中北路空无一人>》,《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1期
    梁涛:《选择与遭际:青年女性的命运悲剧》,《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2期
    黄兵:《古典理想的溃败与坚守——解读<树树皆秋色>兼论方方》,《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5期
    李韵:《开始,在故事的终结之处——读方方小说<暗示>和<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当代文坛》,2006年6期
    金秀华:《反抗与绝望——论方方小说中知识女性的悲剧命运》,《时代文学》,2006年6期
    张英芳、李明德:《死能对抗什么——读方方小说<出门寻死>》,《名作欣赏》,2006年7期
    王亚平:《生命中无奈的选择》,《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6年9月
    张文娟:《神圣爱情的消解与坚守——论方方小说中的爱情书写》,《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6年12月
    朱艳芳:《一篇意义缠绕的小说——评方方的中篇小说<出门寻死>兼及“底层写作”》,《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期
    赖琼玉:《从“装卸工”到“市民”——方方市民写作的形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3期
    吴波:《方方小说的死亡形态描述与崇高性念表达》,《小说评论》,2007年3期
    张希、王欣:《论方方悲剧命运观的成因》,《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期
    翟杨莉:《重读方方<闲聊宦子塌>兼及一种评论方法》,《小说评论》,2007年5期
    陈娟:《困惑 痛苦 挣扎——方方近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5期
    左去媚:《论方方小说中的底层表述与女性表述》,《湖北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6月
    方方:《纵是万箭穿心,也得扛住》,《文学报》,2007年8月3日
    张慧:《找寻与迷失——方方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中黄苏子形象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赖洪波:《双面镜中的女性镜像:一曲当代女性的命运悲歌——读方方新作<万箭穿心>》,《北京文学》,2007年10月
    刘艳芬:《从噩梦到苦笑——评方方中篇小说<埋伏>》,《山东文学》,2007年10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