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刑事被害人之宽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对象,刑事犯罪被害人曾经是犯罪的起诉者和刑罚的执行者,犯罪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害人的意志。现代刑事司法制度更多关注的是国家与犯罪人的利益,被害人逐渐被淡忘。近年来,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反思。伴随着社会公众权利意识的提高、中国同国际社会逐渐接轨的趋势,加强对公民个体权益的保障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传统意义上国家对刑罚权的垄断地位越来越受到挑战,对如何在刑事司法领域实现既保护被害者利益,又使犯罪者复归社会的研究,成为各国当今刑事政策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改革刑事司法制度、保护犯罪被害人的权益、改善被害人长期以来被漠视的现象成为必然趋势。
     虽然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上未规定刑事诉讼可以和解,被害人对被告人表示宽恕的意见可以作为量刑情节考虑,但在司法实践中,以被告人与被害人合意为内容的刑事和解已在尝试,而且被害人对被告人表示宽恕的量刑建议也在一定程度上予以了采纳,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实效。近年来最高司法机关在相关会议上提出了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尝试刑事和解,这一提法必然产生司法实践在刑事诉讼上的新突破。同时,因为没有立法规定,司法实践在这一领域也会产生很多不同做法,导致相同案件不同裁判。
     二十世纪末产生的恢复性正义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犯罪的性质,提出犯罪是对规范的违反、政府的权威的侵犯的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是对被害人、社会、甚至犯罪行为人本身的伤害。所以,刑事司法应当有助于对这些伤害的弥补,提升被害人个人在司法程序中的主体地位,重视被害人与被告人的沟通与合意,努力促成被告人对被害人的赔偿和补偿。同时,对被害人获得赔偿后提出的对被告人表示宽恕,请求减轻和免除对被告人处罚的意见应该予以考虑,在立法上规定为法定量刑情节,进一步促成被告人重新回归社会,修复因犯罪而损害的社会关系。
     本文主要由五个方面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的演变,考察了域外及我国刑事被害人主体地位的发展及当前现状。
     第二部分主要从契约观念、诉权理论、新正义观三个方面阐述了刑事被害人宽恕的基本理论。
     第三部分从刑罚目的角度反思了刑罚报应论观点和传统刑事法律关系结构模式对被害人宽恕的否定和漠视,及我国当前被害人宽恕的现状。
     第四部分从恢复性司法的产生、发展出发,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对恢复性司法的尝试,论述了借鉴恢复性司法理念,建立刑事法律关系三元结构模式。
     第五部分试图从被害人宽恕适用的阶段、被害人宽恕的定位、被害人宽恕适用的范围、被害人宽恕在死刑案件中的适用四个方面考量刑事法律关系三元结构模式下,我国对被害人宽恕的司法运用。
The victim of crime had long been the indictor of it and the executant of the penalt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As a result, the criminal's lot was largely depended on the will of the victim. Modern criminal judicature, on the contrary, focuses more on the interest of the state and the criminal instead of that of the victim. Recent years has seen some reflection on this problem. Owning to the better conciousness of civil rights and mor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enhancing the protection of citizen's individual rights and interest has been highlighted in Chinese society. As the state's traditional monopoly of the penalty of crime has been challenge, it becomes a major theme in many countries that the criminal judicature policies protect the interest of victim at the same time they help the criminal go back to society. Reforming the criminal judicature institutions,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 of the victims and changing the situation that they has long been neglected has been set into the agenda.
     Although China's criminal legislation does not provide for criminal proceedings can be reconciliation, forgiveness of victims of the accused, said that the views of circumstances can be considered as a punishment, but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defendant and the victim desired for the criminal elements have been trying to reconciliation, and forgiveness of victims of the accused, said that the punishment given Jian Kuk has to a certain extent be the accepted,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the highest judicial authorities in the relevant meetings on the issue of a nationwide attempt to requir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the proposal must be constructed in judicial practice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on a new starting point.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there is no legislative provisions, judicial practice in this area will produce many different practices, resulting in the same case different magistrate.
     Restorative justice theory developed in the late-20th century obtains a fresh sight at the nature of crime, seeing it not only as violation of the norms and offense of the government,but also as a behavior relationship, as injury to the victim, the society and even the criminal himself(herself). Criminal judicature should, therefore, help compensate these injuries and enhance the victim's status in the judicial procedures. It should also set store by the communication and agreemen between the victim and the indictee and try to procure the compensation of the injury beteen them. Consideration should, at the same time, given to the request of the compensated victim that the penalty should be alleivated or exempted. In order to better help the indictee go back into society and to restore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damaged by the crime, the request of compensated victim to alleivate the penalty should be priscribed by the legislator as Statutory sentencing plot .
     The thesis is composed by 5 sections:
     The evolution of the criminal victim's litigation status is presented in 1st section,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subject status of the victim both abroad and at home is also reviewed in this part.
     The fundmental theories of criminal-victim-forgiveness From lease concepts, theories right to appeal, three new concept of justice was discussed in the 2nd section.
     The 3rd section is devoted into the reflecting, from the angle of penalty aim, of the denial and disregarding of the victim's forgiveness which is caused by the nemesis-theory of penalty and traditional criminal judicature relationship. The contemporary situation of the victim's forgiveness practice is also presented.
     I argue in the 4th section that, informed by restorative judicature theory, a tripartite model of criminal judicature relationship can be construct which incorporate the practice of restorative judicature in Chinese judical system.
     Lastly, I try to give an account of the implemantation of victim-forgiveness Victims forgiveness applicable stage, victims forgiveness positioning,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the victims forgiveness, forgiveness of victi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cases under the tripartite model of criminal judicature relationship.
引文
[1]参见田圣斌著:《被害人权利保障思考》,载《理论月刊》2004年第7期。
    [2]参见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3]参见万柳洲著:《检察机关对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研究》,http://redsun1202.blog.hexun.com/5568099 d.html。
    [4]参见陈兴良著:《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2期。
    [1]参见刘东根著:《刑事损害赔偿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2]参见自周振想著《刑罚适用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7页。
    [3]参见[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许章润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9页。
    [1]参见[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许章润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9页。
    [2]“毒树之果”中的“毒树”指的是采取非法方式收集到的刑事证据,“果实”指以非法收集到的证据为线索进而获得的其他证据。树有毒,果实也一定有毒,这就是毒树之果规则的直接含义。具体是指不仅违法收集的刑事证据不具有可采性,而且通过该证据进而收集到的其他证据原则上也应该被排除。在1920年西尔弗索恩·伦巴公司诉美国案中,联邦特工人员以违法手段扣留了被告所有的一些书籍和记录,但是被告随后获得了法院批准归还书籍和记录的命令。特工人员在根据该命令归还这些书籍和记录之前,对其进行了拍照。在审判中,控方根据这些照片要求法院对先前扣押的书籍和记录签发传票。最高法院认为,以非法搜查获得的信息为依据而签发的传票是无效的,因而否定了以传票获得的证据。毒树之果规则是美国证据法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是美国所独有的。
    [3]参见[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许章润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9页。
    [1]参见[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国际范围内德被害人》,许章润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7页。
    [1]参见卞建林著:《刑事起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页。
    [2]转引自刘邦肃著:《由犯罪被害人观点检视现行刑事司法制度》,载《刑事法杂志》第46卷第4期。
    [3]参见刘涛著:《刑事诉讼主体论》,博士论文电子版,第53页。
    [4]参见郭建安主编:《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页。
    [1]参见刘涛著:《刑事诉讼主体论》,博士论文电子版,第53页。
    [2]转引自刘涛著:《刑事诉讼主体论》,博士论文电子版,第54页。
    [3]转引自刘涛著:《刑事诉讼主体论》,博士论文电子版,第54页。
    [1]左卫民著:《刑事程序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2]参见李亚军著:《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的完善》,http://www.dffy.com。
    [3]如刑事附带民事损害赔偿的范围不含精神损害赔偿。
    [1]转Andrew Karmen,Crime Victims:an Introduction to Victimoiogy,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0,p.332.转引自房保国著:《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障》,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192页。
    [2]Michael Henderson,Forgiveness:Breaking the Chain of Hate,1999,BookPartners,Wilsonville,Oregon.p.2.转引自王立峰著:《惩罚的哲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276页。
    [3]参见蒋令著:《建立受害人谅解相关制度的构想》,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年第8期。
    [4]参见王立峰著:《惩罚的哲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页。
    [5]参见蒋令著:《建立受害人谅解相关制度的构想》,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年第8期。
    [1]参见张国香著:《寻找“子规则”的路径》,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8月1日B4版。
    [2]参见马明亮著:《正义的妥协》,载《中外法学》2004年第1期。
    [3][英]亨利·梅因著:《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7页。
    [1]参见李静著:《论刑事诉讼合意制度之构建》,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版,第11-12页。
    [1]参见李静著:《论刑事诉讼合意制度之构建》,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版,第13页。
    [2]参见李静著:《论刑事诉讼合意制度之构建》,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版,第14页。
    [1]马明亮著:《正义的妥协》,载《中外法学》2004年第1期。
    [2][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法律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页。
    [3]参见李静著:《论刑事诉讼合意制度之构建》,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版,第15页。
    [4]参见[日]小岛武司等著:《司法制度的历史与未来》,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5]参见[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6]参见[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法律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35页。
    [1]参见李静著:《论刑事诉讼合意制度之构建》,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版,第18页。
    [1]参见[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
    [2]参见陈兴良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0-261页。
    [1]参见赵秉志主编:《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上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0-501页。
    [2]参见赵秉志主编:《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上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3页。
    [3][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79页。
    [1]参见张庆方著:《恢复性司法研究》,博士论文电子版,第21页。
    [1]张庆方著:《恢复性司法研究》,博士论文电子版,第24页。
    [2]参见吴宗宪著:《恢复性司法述评.》,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3]参见宋英辉、许身健著:《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
    [1]参见1996年《中国法律年鉴》。
    [2]参见2003年《中国法律年鉴》。
    [3]参见陈兴良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283页。
    [1]参见陈兴良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页。
    [1]参见丁后盾著:《刑法法益原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2]参见刘方权著:《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载《江苏警官学院报》2003年第4期。
    [3]参见杜文俊、任志中著:《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1]参见杜文俊、任志中著:《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1]参见陈兴良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页。
    [2]参见常怡、黄娟著:《现代诉讼的法理性透视》,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
    [3]参见[德]阿图尔·考夫曼著:《后现代法哲学-告别演讲》,米健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1]参见向燕著:《刑事公诉案件中被告人与被害人的沟通与合意》,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版,第4页。
    [2]参见向燕著:《刑事公诉案件中被告人与被害人的沟通与合意》,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版,第4-5页。
    [3]参见[日]棚赖孝雄著:《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4]参见向燕著:《刑事公诉案件中被告人与被害人的沟通与合意》,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版,第10页。
    [1]参见粱根林著:《刑罚威慑制初论》,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6期。
    [1]参见高一飞著:《程序超越体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1]参见高一飞著:《程序超越体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2]参见[日]大谷实著:《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页。
    [1]参见杜文俊、任志中著:《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2]参见[德]伯恩特·许乃曼著:《刑事制度中之被害人角色研究》,杜澎、王秀梅译,《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2期。
    [3]德国已经废除了死刑,谋杀罪的法定刑是终身自由刑。参见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页。
    [4]《德国刑法典》第49条规定,法律规定或许可依本法判刑的,终身自由刑由3年以上自由刑代替。德国刑法中有期自由刑的最高期限为15年。参见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53、57页。
    1、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2、刘东根著:《刑事损害赔偿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3、周振想著:《刑罚适用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4、卞建林著:《刑事起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1993年版。
    5、郭建安主编:《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左卫民著:《刑事程序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陈兴良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房保国著:《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障》,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9、王立峰著:《惩罚的哲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丁后盾著:《刑法法益原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11、赵秉志主编:《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上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高一飞著:《程序超越体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3、1996年《中国法律年鉴》。
    14、2003年《中国法律年鉴》。
    15、[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许章润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英]亨利·梅英著:《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7、[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一法哲学及其法律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8、[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9、[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0、[日]棚濑孝雄著:《纠纷的解决与审判机制》,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1、[德]阿图尔·考夫曼著:《后现代法哲学-告别演讲》,米健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2、[日]大谷实著:《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3、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田圣斌著:《被害人权利保障思考》,载《理论月刊》2004年第7期。
    2、陈兴良著:《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2期。
    3、刘邦肃著:《由犯罪被害人观点检视现行刑事司法制度》,载《刑事法杂志》第46卷第4期。
    4、蒋令著:《建立受害人谅解相关制度的构想》,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年第8期。
    5、张国香著:《寻找“子规则”的路径》,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8月1日B4版。
    6、马明亮著:《正义的妥协》,载《中外法学》2004年第1期。
    7、吴宗宪著:《恢复性司法述评》,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8、宋英辉、许身健著:《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
    9、刘方权著:《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载《江苏警官学院报》2003年第4期。
    10、常怡、黄娟著:《现代诉讼的法理性透视》,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
    11、粱根林著:《刑罚威慑制初论》,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6期。
    12、杜文俊、任志中著:《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13、[德]伯恩特·许乃曼著:《刑事制度中之被害人角色研究》,杜澎、王秀梅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2期。
    14、刘涛著:《刑事诉讼主体论》,博士论文电子版。
    15、张庆方著:《恢复性司法研究》,博士论文电子版。
    16、李静著:《论刑事诉讼合意制度之构建》,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版。
    17、向燕著:《刑事公诉案件中被告人与被害人的沟通与合意》,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版。
    18、万柳洲著:《检察机关对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研究》,http://:redsunl202.blog.Plexun.com/5568099_d.html。
    19、李亚军著:《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的完善》,http://www.dffy.com。
    20、马静华著:《刑事和解论纲》,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