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已普遍建立,我国作为世界人权保障运动的积极拥护者,理应在此方面做出努力,以顺应国际人权保障的普遍标准。就我国而言,尚未有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相关立法,学者们对此问题研究的观点也不统一,笔者对此提出一些初潜的看法,期望能对该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有所裨益。
     全文共分三部分,约二万八千余字。
     第一部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概述。
     界定了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还阐述了我国目前建立此项制度的必要性,认为我国建立该制度在观念层面、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物质层面均具有可行性。
     第二部分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现状。
     该部分共分三节。第一节从理论基础上分析,归纳了学者们对此问题的九种观点,认为这九种观点局限于利益层面,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尚不足以担当起理论依据的重任。文章认为公平正义的理论、国家的契约责任理论、利益权衡理论、效益价值理论、公共福利理论,不仅吸收了上述学说的合理内核,而且返回到了理论的原点,有助于深入理解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第二节审视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认为我国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仍存在诸多不足。第三节从司法实践现状上分析,我国目前在没有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情况下,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经济损失的,通常通过民政救济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进行保护,但这两种途径都有其自身的缺陷。
     第三部分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构建。
     该部分认为补偿适用公平正义原则、损害与补偿相均衡原则、赔偿为主,补偿为辅原则。补偿的犯罪类型主要限定为暴力犯罪,包括故意和过失的暴力犯罪。对严重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非暴力犯罪的被害人也应该给予适当的补偿,如因诈骗犯罪,被害人生活难以维继的。犯罪被害补偿的对象及范围方面,文章认为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可以向国家请求犯罪被害补偿金的对象应为被害人本人、被害人遗属。范围限定为身体伤害、物质损害。笔者还通过分析认为精神损害不应当列入被害补偿范围。资金来源与管理方面,文章认为在我国应当建立专门的补偿基金,资金来源可包括国家税收、罪犯缴纳、社会捐赠、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援助等。此外还对补偿程序及职能机构作了具体的分析。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ssurance of human rights in criminal action, national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criminal victims has long been developed in many foreign countries. As an active supporter of national action for the Guarantee of human rights, it is true time for China to play up its role to meet related standards. Nowadays in China, legislation on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criminal victims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What’s more,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is question. In this thesis, several opinions have been held forth, which may be of some help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system in China.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is thesis, total word number of which is about 28 000.
     Part I:Summary of national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criminal victims
     In this part,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national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criminal victims have been defined. Necessity of establishment of this system has also been illustrated. It is believed, it is practical to develop this system considering such actual situations as the notions, theories,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materials in China.
     Part II: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criminal victims in China
     There are three sections in this part. In Section One, 9 different views held by scholars have been listed and analy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all these views are limited to the attention on advantages and interests, which can not act a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Whereas theories about justness and rightness, nation’s contractual oblig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effectiveness and values theory and public welfare theory have not only absorbed the reasonable ideas in the 9 views listed above,but also returned back to the origin of theory, which is helpful fo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national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criminal victims. In Section Two, criminal suit law and relate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of China have been analy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many failures in assurance of Criminal Victims. In Section Three, the practical judicial experiences have been evaluated. Because national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criminal victims has not been developed, economic losses of criminal victims are usually compensated through administrative remedy and subsidiary civil actions, which have their own shortcomings.
     Part III: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criminal victims in China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rinciple of justness and rightness, the principle of compensating equaliz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reparation giving priority to compensation are applicable in the compensation of criminal victims. Criminal types which need compensation for criminal victims are mainly violent crime, including negligent and intentional violence. Considerate compensation should be applied for criminal victims of nonviolent crime if they can not afford the dangerous consequences. For example, the criminal victims of crime of fraud, who can not afford their life, should be compensated. As for the object and extent of compensation, it is believed many useful experiences of foreign countries can be learned. Applicants for national compensation may be the victims and their relatives. The extent of compensation includes both bodily injury and material damage. From the study of the author, it is convinced mental damage should be excluded from the extent of compensation. The financial sources and management of national compensation system are also been studied. Special compensation fund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China, whose sources may be tax revenue, payment of criminals, social donations and subvention from foreign governments and national institutions. At the end, procedures and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of national compensation system have been analyzed in details.
引文
1 参见韩慧、徐伟:《谁该为刑事被害人“埋单”》,载于中国法院网: 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访问日期:2007 年 5 月 8 日)。
    2 参见《新闻晨报》2007 年 9 月 15 日。
    3 依照美国学者 Stephan Schafer 之看法,犯罪被害人于刑事政策上的地位沿革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被害人黄金时期”(从古代至中世纪止);第二个时期“被害人衰退期”(从中世纪至近代为止);第三个时期“被害人复活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参见[台]许福生著:《刑事政策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年 7 月版,第 431-432 页。
    
    4 参见《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第 232 页。
    5 参见戴维·M·沃克编:《牛津法律大词典》,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27 页。
    6 参见司坡森著:《论国家补偿》,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 10 月版,第 2 页。
     7 参见房绍坤著:《国家赔偿法原理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4 页。
     8 参见张正钊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10 页。
     9 赵可著:《被害者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18 页。
    10 孙政:《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第 34 页。
    11 苏子川:《国家救助刑事被害人关键在此制度弥合》,载人民法院报第 3698 期(2007 年 9 月 9 日),第 3版。
    12 见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13 见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14 赵可主编:《被害者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17 页。
    15 李玉华:《论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载《政法论坛》2000 年第 1 期。
    16 赵可主编:《被害者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18 页。
    17 樊学勇:《关于对被害人建立国家补偿制度的构想》,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 年第 6 期。
    
    18 许永强著:《刑事法制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68-169 页。
    19 樊学勇:《关于对被害人建立国家补偿制度的构想》,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 年第 6 期。
    
    20 转引自[美] 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研究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64 页。
    21 邓晓霞:《试论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之价值》,载《法商研究》2002 年第 4 期。
    22 转引自[美] 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研究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66 页。
    23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法律、立法与自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 年版。
    24 [日]大谷实:《犯罪被害人及其补偿》,黎宏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 年第 2 期。
    
    25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
    26 [美]德沃金著:《法律帝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
    27 参见宋英辉著:《刑事诉讼原理导读》,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1 页。
    28 参见劳东燕:《事实与规范之间――从被害人视角对刑事实体法体系的反思》,载《中外法学》2006年第 3 期。
    29 陈瑞华著:《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7 页。
    30 参见李文健著:《刑事诉讼效率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4 页。
    31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页。
    32 刘青峰、王洪坚:《公正与效率的法理学透视》,载《人民法院报》2001 年 4 月 16 日。
     34 杨立心:《关于被害人诉讼地位的比较研究》,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 2 期。
     35 杨瑞:《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检讨——从被害人权利保护角度》,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年 7 月,第 63 页。
     36 肖建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内在冲突与协调》,载《法学研究》2001 年 6 月,第 58 页。
     37 转引自[台]许福生著:《刑事政策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43 页。
     38 参见汤啸天等著:《犯罪被害人》,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75 页。
    39 许永强著:《刑事法制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71 页。杨正万著,《被害人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9 页。
    40 杨正万著:《被害人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45 页。
    41 许永强著:《刑事法制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74-175 页。
    42 杨正万著:《被害人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9 页。
    43 [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76 页。
    44 第一次被害是针对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而言的;第二次被害是就司法机关在处理诉讼过程中,由于欠缼考量而导致加深被害人的犯罪被害,如性犯罪,为了发现真实,导致侵害被害人的稳私;第三次被害因第一次与第二次被害,如不予适当照顾而放任不管,可能会导致被害人自暴自弃。参见[台]许福生著:《刑事政策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35 页。
     45 孙彩虹:《建构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设想》,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 1 期。
     46 参见罗大华、孙政:《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 期。
    47 张汉昌:《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刍议》,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 5 期。另外,李伟著:《犯罪学的基本范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 年版,也提出在我国补偿机构以各级法院为宜。李玉华在其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载《政法论坛》2000 年第 1 期)一文中认为应在各级人民法院内设立补偿委员会作为犯罪被害补偿的管理机构。
    1、张智辉、徐名涓编译:《犯罪被害者学》,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
    2、陈兴良著:《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
    3、徐久生著:《德语国家的犯罪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4、孙孝福著:《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运行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赵可、周纪兰、董新臣著:《一个被轻视的社会群体——犯罪被害人》,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6、杨正万著:《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从诉讼角度的观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麻国安著:《被害人援助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许永强著:《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9、李伟著:《犯罪学的基本范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莫洪宪著:《刑事被害救济理论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刘金友著:《附带民事诉讼原理与实物》,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2、梁根林著:《刑事政策:立法与范畴》,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3、陈晓明著:《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4、[英]洛克著,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5、[英]洛克著,瞿菊农、叶启芳译:《政府论(上篇)》,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6、[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7、[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吴鑫涛等译:《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8、[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许章润等译:《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9、[台]许启义编译:《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中央警官学校犯罪防治学系印行。
    20、[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日]大谷实著,黎宏译:《刑事政策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2、[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3、[台]许福生著:《刑事政策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赵可主编:《被害者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康树华主编:《犯罪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郭建安主编:《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王平主编:《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5、陈兴良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李玉华:《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1期。
    2、李鹏:《论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价值及本土化》,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罗大华、孙政:《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孙洪坤:《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5、周欣、袁荣林:《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初探》,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6、董士昊:《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及其建构》,载《东岳论坛》2005年第4期。
    7、曲涛:《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理论探微》,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8、赵树坤、徐振华:《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建构论略》,载《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4期。
    9、王牧:《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9期。
    10、孙谦:《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思考》,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