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关于国际贸易与国际劳工标准挂钩的若干法律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劳工权利保护以1802年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为标志开始走上法制化道路。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劳工保护立法的国际化。劳工权利保护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相伴生而发展的,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劳工保护立法在国家和国际层面都建立了较成熟和完善的权利及监督救济体系。二战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确立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世界各国贸易、投资等联系越来越紧密,竞争也越发激烈,同时一国的社会经济问题也很容易通过广泛的国际贸易网络传递到其他国家。劳工保护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劳工保护状况,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合理性及其与“公平”贸易的关系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就是否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促进公平竞争和劳工权利保护争执不下。《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及其附属协定《北美劳工合作协定》的通过为这场争论打开了一个缺口。本文旨在通过对《北美劳工合作协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揭示国际贸易和劳工标准挂钩的情形下,劳工权利保护的状况及协定各方的得失,并着重分析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影响。文章在进一步深入研究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的最终目的和国际劳工问题的最终出路的基础上,提出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的模型设想,以期为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将来在相关谈判中采取适当的立场和策略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本文综合运用了历史分析,国别比较,理论与实践,共性和特性,利益分析等研究方法。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的国际争论”,着重运用历史分析法,阐述了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争论的背景和原因,在比较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双方在通过两者挂钩加强劳工权利保护与合作上的共同点,并指出现阶段国际社会在区域、双边、国内和民间层面出现的挂钩实践。
     第二部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中的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从北美劳工合作协定(NAALC)的产生和主要内容出发,重点论述了NAALC在劳工权利保护和促进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上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NAALC合作机制及权利救济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并通过利益分析探求NAFTA/NAALC这种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模式背后隐含的利益追求。
     第三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抉择”,承接上文分析得出的结论,着重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以NAFTA/NAALC模式为基础,为发展中国家应对将来在贸易协定谈判中可能涉及的劳工问题提出了一个模型设想。并在总结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的基本态度和对策。
引文
① “工人的待遇和国际贸易的关系最早是在19世纪中叶由欧洲提出来的,当时工人的待遇条件在所有欧洲国家的产业中均很差。欧洲劳工法的改革者反对以下的观点:采用禁止童工或缩短工作小时的法律将导致相对于其他低标准的国家有竞争优势,结果是促使采取建立共同的劳工标准条约,希望得到欧洲工业化国家的批准,以及建立国际组织监督条约”——参见:陈建国 《WTO新议题与多边贸易体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
    ② 国际劳工组织(ILO)成立于1919年,总部设在日内瓦。ILO是凡尔赛条约创建的主要机构中仅存的一个。二战结束后,国际劳工组织于1946年与新成立的联合国订立协议,成为联合国第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劳动与社会事务。
    ③ 陈建国:《WTO的新议题与多边贸易体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页;
    ④ “社会条款”又称“蓝色条款”,是指在贸易、投资协定中参照国际公认标准,纳入保护劳工权利的条款,并对达不到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
    ⑤ 1953年美国就曾非正式提出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列入不公平劳动措施条款。1978年更明确提出要在GAIT中建立一套国际公平劳工标准制度(International Fair Labour Standards,IFLS)。
    ⑥ 出席该会议的国家和政府首脑通过了一些义务承诺和一项《行动纲领》,其中提到了“工人的基本权利”,并列举了四项权利内容:禁止强迫劳动和童工;结社自由;自由组织工会和进行集体谈判;同工同酬以及消除就业歧视——参见ILO 1998年《关于工作中基本权利和原则宣言及其后续措施》,导言,http://www.oit.org/dyn/declaris/DECLARATIONWEB.DOWNLOAD_BLOB?Var_DocumentID=4;
    ① 下文均简称《宣言及其后续措施》;
    ② ILO中没有“核心劳工标准”的概念,而是称为“基本劳工权利”,但国际社会列举核心劳工标准的内容时一般都将这四项饱含在内。这四项原则集中反映在8个“基本劳工公约”中,分别是1948年《结社自由与保护组织权公约》(第87号公约),1949年《组织权与集体谈判权公约》(第98号公约),1973年《最低就业年龄公约》(第138号公约),1999年《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公约》(第182号公约),1930年《强迫劳动公约》(第29号公约),1957年《废除强迫劳动公约》(第105号公约),1958年《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公约)以及1951年《同工同酬公约》(第100号公约);——http://www.ilo.org/.
    ③ OECD的秘书处将以下标准视为核心标准: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禁止强迫劳动,禁止就业歧视和禁止剥削性使用童工——Steve Charnovitz, "Book Review: Trade, Employment and Labor Standards: The OECD Study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Trade and Labor Standards Debate", 11 Temp. Int'l & Comp. L.J. 131.
    ④ WTO新加坡部长级会议的最后报告中有一段专门提及贸易与劳工问题,从中可以看出WTO的态度,即将ILO的基本劳工公约确立的标准看作是国际公认的劳工标准。详细内容见后文阐述。
    ⑤ 参见王全兴主编:《劳动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6页;
    ⑥ 参见常凯著:《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394页;
    ⑦ 参加OECD1996年《贸易,就业和劳工标准:关于国际贸易与核心劳工标准的研究》的报告,其中劳工标准被定义为:Labor standards are "norms and mles that govern working conditions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Steve Charnovitz, "Book Review: Trade, Employment and Labor Standards: The OECD Study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Trade and Labor Standards Debate", 11 Temp. Int'l & Comp. L.J. 131.
    ⑧ 常凯著:《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 393页;
    ① 周长征著:《全球化与中国劳动法制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30页;
    ② 两项国际劳动基准即:一、禁止某国之出口工业,采取较其它经济部门为低之劳动基准;二、对危及生命之有毒性物质,应建立一套全面性最严格之暴露水平。
    ③ 王全兴主编:《劳动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42页:
    ① http://www.wto.org/english/news_e/pres96_e/wtodec.htm;
    ② 周长征著:《全球化与中国劳动法制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09页;
    ③ 所谓“社会倾销”是指当一个高工资大工业化国家进口相对低廉的外国产品,而这些产品之所以低廉是因为出口国没有提供合理的工资、利益及对工人其他方面的保护。通过利用廉价的和缺乏保护的劳工,出口国能够以远低于一般市场价格的价格在工业化国家销售产品。因此,这就将其社会问题“倾销”到了进口国,其形式就是失去就业机会,迫使降低工资和利益以使进口国的价格结构更具竞争力。——(美)威廉·盖里·沃斯著:《国际贸易与投资——后冷战时代国际商务活动的法律环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103页;
    ④ 李巍:《与贸易有关的劳工问题——北美自由贸易区和WTO的法律对策》,载赵威主编:《国际经济法论文专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29页;
    ⑤ 王全兴主编:《劳动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44页;
    ① Torres, Raymond, "Labour Standards and Trade", OECD Observer, Oct-Nov. 1996, http://www.findart icles.com/p/articles/mi_qa3648/is_199610/ai_n8755769;
    ② 周长征著:《全球化与中国劳动法制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17页;
    ① 杨光华主编:《WTO新议题与新挑战》,元照出版,2003年8月版,第161页;
    ① 刘波:《国际贸易与国际劳工标准问题的历史演进及理论评析》,载《现代法学》2006年5月第三期,第125页;
    ② International Cocoa Agreement 1986, http://www.icco.org/about/agreement.aspx;
    ③ Edward Mazey, "Grieving Through the NAALC and the Social Charte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ir Procedural Effectiveness", 10 MSU-DCL J. Int'l L. 249;
    ① 周长征:《跨国公司生产行为守则与中国劳动标准》,载《武大国际法评论》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6页;
    ② http://www.nike.com/nikebiz;
    ③ 有关这些标准的比较,参加:谭深,刘开明主编:《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08-118页;
    ④ http://www.sa-intl.org/index.cfm?fuseaction=Page.viewPage&pageId=745&parentID=617&grandparentID=4&nodeID=1&stopRedirect=1;
    ① 下文将以NAFTA代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NAALC代表《北美劳工合作协议》;
    ② 该谅解备忘录由美国劳工部与墨西哥劳动与社会福利部于1991年5月订立。
    ③ 据资料显示,1991年美、加、墨三国小时工资分别为14.77美元,16.02美元,1.80美元,由此可见墨西哥工人的工资是美、加工人的1/8,1/9——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新趋势》,载《亚太研究》19993年第2期;
    ④ Laura Okin Pomeroy, "The Labor Side Agreement Under the NAFTA: Analysis of Its Failure to Include Strong Enforcement Provi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Labor Agreements Negotiated With Developing Countries", 29 GWJ. Int'l L.& Econ. 769, 1996.
    ① 陈宁:《加拿大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回顾与展望》,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1994年第3期,第96页;
    ② 张新生:《墨西哥国内形势与对外政策》,载《国际资料信息》,1995年第10期,第28页;
    ③ 1982年墨西哥未能偿还外债而引发了拉美乃至全球的债务危机。债务危机使墨西哥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国民生产总值一路下滑,通胀持续上升,1987年创下20年来的最高水平,达到131.8%——牟益斌:《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载《浙江金融》,1995年第7期;
    ④ 所谓客户工业是指加工、装配、制造或修理临时进口的原料或其他物品以便实行再出口的工业企业,它实际上就是出口加工工业。1965年,墨西哥政府开始在北部边境地区设立客户工业区——董国辉:《墨西哥客户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载《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第1期,第23页;
    ⑤ 董国辉:《墨西哥客户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载《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第1期,第23,28页;
    ① “至2004年1月1日,NAFTA实施已有10周年,囊括了4.2亿人口和11.4万亿美元的GDP,使北美自由贸易区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涂志玲:《从NAFTA十年成效看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4期,第7页;
    ① NAALC第21.1条;
    ② NAALC第22.1条;
    ③ 协议文本中没有将私主体发起一国NAO程序的行为视为“申诉”(complain),NAO程序本身也并不是一种司法或准司法的程序,没有对抗性,因此本文将私主体的行为译为“请求”。
    ④ NAALC第16.3条;
    ⑤ Summary of public communications, http://www.naalc.org/english/pdf/pcommtable_en.pdf;
    ⑥ NAALC第16.3条;
    ① U. S Report: Submission 940002, http://www.dol.gov/ilab/media/reports/nao/pubrep940001.htm;
    ① 周长征著:《全球化与中国劳动法制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31页;
    ② U. S Report: Submission 940002, http://www.dol.gov/ilab/media/reports/nao/pubrep940001.htm;
    ① Matthew J. Griffin, "The North American Agreement on Labor Cooperation: A Flawed Attempt at Promoting Continental Labor Standards", 21 Suffolk Transnat'l L. Rev. 113, Winter, 1997;
    ① 联合宣言的具体内容参见: JOINT DECLARATION, Public Submissions US 9702 and US 9703, http://www.naalc.org/english/pdf/pubcomm/minagr_us1997_02_03_en.pdf;
    ① 《国际劳工组织章程》第24条规定工人组织或雇主组织可以向国际劳工局提出申诉的权利,第26条规定了成员国、劳工组织理事会及劳工代表大会代表提出控告的权利。规定的详细内容参见:CONSTITUTION http://www.ilo.org/oublic/english/about/iloconst.htm#annex;
    ② 数据统计截止于2006年9月,参见:http://www.ilo.org;
    ③ 《Constitution》, 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about/iloconst.htm#annex;
    ① 第1.4条规定:鼓励信息公开和交换,数据收集与协调,以及共同研究以加强对各方国内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和机构的互相了解。http://www.naalc.org/english/agreement.shtml;
    ② U. S Report: Submission 940002, http://www.dol.gov/ilab/media/reports/nao/pubrep940001.htm;
    ① 涂志玲:《从NAFTA十年成效看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载《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05年第4期,第9页;
    ① 同上,第10页;
    ② Emmanuelle Mazuyer, "Labor Regulation and Trade: Labor Regulation in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A Study on the North American Agreement on Labor Cooperation", 22 Comp. Lab. L. & Pol'y J. 239;
    ① 周长征著:《全球化与中国劳动法制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07页;
    ② 《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及其后续措施》第2条,http://www.ilo.org/dyn/declaris/DECLARATIONWEB.DOWNLOAD_BLOB?Var_DocumentID=4;
    ③ 有关其公约和建议书的具体内容,可参见ILO网站:http://www.ilo.org/;
    ④ "What is the Global Compact?", http://www.unglobalcompact.org/AboutTheGC/index.html; In an address to the Word Economic Forum on 31 January 1999, United Nations Secretary-General Kofi Annan challenged business leaders to join an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 - the Global Compact - that would bring companies together with UN agencies, labour and civil society to support universal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principles.
    ① Laura Okin Pomeroy, "The Labor Side Agreement Under the NAFTA: Analysis of Its Failure to Include Strong Enforcement Provi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Labor Agreements Negotiated With Developing Countries", 29 GW J. Int'l L.& Econ. 769, 1996.
    ② Edward Mazey, "Grieving Through the NAALC and the Social Charte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ir Procedural Effectiveness", 10 MSU-DCL J. Int'l L. 249;
    ③ 美国于1991年批准了1957年《废除强迫劳动公约》(第105号公约),2000年批准了1999年《最恶劣形式童工公约》(第182号公约);
    ④ Edward Mazey, "Grieving Through the NAALC and the Social Charte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ir Procedural Effectiveness", 10 MSU-DCL J. Int'l L. 249;
    ① 国际劳工局理事会,法律问题和国际劳工标准委员会:《国际劳工组织基本公约的批准和促进》,http://www.ilo.org/public/chinese/standards/relm/gb/docs/gb294/pdf/lils-5.pdf;
    ② 焦兴铠著:《劳工法制之最新发展趋势——美国劳工法论文集(二)》,元照出版,1997年12月版,第276页;
    ③ 同上注;
    ④ 1994年美国和加拿大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分别为12.3美元和10.8美元,而墨西哥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仅1.4美元。——陈芝芸 王绪苓:《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墨西哥的利弊》,载《拉丁美洲研究》,1994年第6期,第52页;
    ① 统计数据参见:国际劳工局理事会,法律问题和国际劳工标准委员会:《国际劳工组织基本公约的批准和促进》,http://www.ilo.org/public.chinese.standards/relm/gb/docs/gb294/pdf/lils-5.pdf;
    ② 张志勋:《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标准问题及其法律分析》,载《中国国际法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③ 石小玉 涂勤主编:《美国经济实力分析》,民族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2页;
    ① 周长征:《跨国公司生产行为守则与中国劳动标准》,载《武大国际法评论》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页;
    ① Emmanuelle Mazuyer, "Labor Regulation and Trade: Labor Regulation in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A Study on the North American Agreement on Labor Cooperation", 22 Comp. Lab. L. & Pol'y J. 239;
    ①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4/16/content_2837060.htm;
    ① 易小准副部长在“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高层论坛”上的演讲,http://zvs.mofcom.gov.cn/aarticle/ab/200606/20060602566335.html,访问时间2006-11-12;
    ② 张景荣:《中国当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http://www.dxpllyi.net.cn/show_News.asp?id=3225;
    ③ 1929年4月,众议员霍利和史穆特联名提出了新的关税法议案,他对农产品和若干种工业品的进口税率又做了新的提高。该法案于1930年6月17日在全世界各国和美国近1000名经济学家的抗议中经胡佛签署成为法律。参见:张小青《论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从历史角度进行的分析》,载《美国研究》,1988年春季号,第49页;http://www.mgyi.com/american_studies/1988/first/198801.pdf;
    ④ 有关美国劳联—产联主席约翰·斯文尼(John Sweeney)就此问题的表述,参见:http://www.foreignpolicy-infocus.org/briefs/v014/v4n38china.html;
    ① 胡家源:《跨国公司换上服务业“套装”》,http://www.nfcmag.com/ReadNews.asp?NewsID=4273;
    ② 易雪骄,孔凡荣:《跨国公司的“副业”海外转移引发中国总部热潮》,http://office.focus.cn/newshtml/130306.html;
    ③ 《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http://www.unctad.org/fdistatistics;
    ④ 近期墨西哥决定对原产于我国的铸钢接头征收反倾销税,巴西则对原产于我国多的自行车整体曲轴连杆进行反倾销调查。参见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index.htm;
    ⑤ 周长征著:《全球化与中国劳动法制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78页;
    ⑥ 刘晖:《现代“包身工”与SA8000》,载《经营与管理》2004年第11期,第20页。
    ① 《长江三角洲外来工生存处境扫描》,http://huaxia.ihw.com.cn/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
    ③ http://tu.whu.edu.cn/doc/02.htm;
    ④ http://www.ilo.org/ilolex/chinese/docs/convdisp1.htm ;
    ⑤ 《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工作中基本权利和原则宣言及其后续措施》,http://www.ilo.orgdyndeclarisDECLARATIONWEB.DOWNLOAD_BLOBVar_DocumentID=4;
    ① “在自由贸易中,粗放式的价格优势,绝对不具有持续的国际竞争力。”——李雪平:《贸易逆差、比较优势与中国劳工权益保护》,载《中国国际法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② 常凯著:《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393页;
    ③ SA8000-Certified Facilities Summary Statistics, http://www.sa-intl.org/index.cfm?fuseaction=Page.viewPage&pageID=745;
    ④ 谭深 刘开明主编:《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60页;
    ① 关于废止《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及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劳社部函[2005]18号),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5-03/03/content_2641877.htm;
    ② 《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就业促进法草案》,http://news.sina.com.cn/2007-2-26/1037123768.shtml;
    ① 《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就业促进法草案》,http://news.sina.com.cn/2007-2-26/1037123768.shtml;
    ● 王传丽主编:《国际贸易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修订版;
    ● 王全兴主编:《劳动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 陈建国:《WTO的新议题与多边贸易体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周长征著:《全球化与中国劳动法制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 焦兴铠著:《劳工法制之最新发展趋势——美国劳工法论文集(二)》,元照出版,1997年12月版;
    ● (美)威廉·盖里·沃斯著:《国际贸易与投资——后冷战时代国际商务活动的法律环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103页;
    ● 杨光华主编:《WTO新议题与新挑战》,元照出版,2003年8月版;
    ● 谭深,刘开明主编:《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出版社,2003年1月版;
    ● 刘文华主编,马特 鲁政 王永挺编著 《WTO与中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冲突与规避》,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 赵威主编:《国际经济法论文专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 石小玉 涂勤主编:《美国经济实力分析》,民族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 Robert J·Flanagan, Willian B·Gould IV, "International Labor Standards——Globalization, Trade, and Public Policy", Stanford Law and Politics, an imprint o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2003.
    ● 周长征“跨国公司生产行为守则与中国劳动标准”,载《武大国际法评论》第一卷,2003年版;
    ● 刘波:《国际贸易与国际劳工标准问题的历史演进及理论评析》,载《现代法学》2006年5月第三期;
    ● 缪剑文:《世贸组织劳工标准之争及其法律评析》,载《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12期;
    ● 邓纲:《关于国际劳动权利与工作标志问题初论》,载《现代法学》,1996年3月;
    ●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新趋势》,载《亚太研究》1993年第2期;
    ● 陈宁:《加拿大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回顾与展望》,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1994年第3期;
    ● 张新生:《墨西哥国内形势与对外政策》,载《国际资料信息》,1995年第10期;
    ● 牟益斌:《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载《浙江金融》,1995年第7期;
    ● 董国辉:《墨西哥客户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载《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第1期;
    ● 涂志玲:《从NAFTA十年成效看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4期;
    ● 陈芝芸 王绪苓:《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墨西哥的利弊》,载《拉丁美洲研究》,1994年第6期;
    ● 张志勋:《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标准问题及其法律分析》,载《中国国际法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 李雪平:《贸易逆差、比较优势与中国劳工权益保护》,载《中国国际法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 刘晖:《现代“包身工”与SA8000》,载《经营与管理》2004年第11期。
    ● Edward Mazey, "Grieving Through the NAALC and the Social Charte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ir Procedural Effectiveness", 10 MSU-DCL J. Int'l L. 249.
    ● Steve Charnovitz, "Book Review: Trade, Employment and Labor Standards: The OECD Study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Trade and Labor Standards Debate", 11 Temp. Int'l & Comp. L. J. 131.
    ● Kimberly Green, "Labor Standards in the European Union: The Effects on Multinationals", 18 Hous. J. Int'l L 497.
    ● Laura Okin Pomeroy, "The Labor Side Agreement Under the NAFTA: Analysis of Its Failure to Include Strong Enforcement Provi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Labor Agreements Negotiated With Developing Countries", 29 GWJ. Int'l L. & Econ. 769, 1996.
    ● Matthew J. Griffin, "The North American Agreement on Labor Cooperation: A Flawed Attempt at Promoting Continental Labor Standards", 21 Suffolk Transnat'l L. Rev. 113, Winter, 1997.
    ● Torres, Raymond, "Labour Standards and Trade", OECD Observer, Oct-Nov. 1996.
    ● Emmanuelle Mazuyer, "Labor Regulation and Trade: Labor Regulation in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A Study on the North American Agreement on Labor Cooperation", 22 Comp. Lab. L. & Pol'y J. 239.
    ● Lance A. Compa, "The First NAFTA Labor Cases: A New International Labor Rights Regime Takes Shape", 3 U. S.-Mex. L. J. 159.
    ● Roy J. Adams and Parbudyal Singh, "Early Experience with NAFTA's Labor Side Accord", 18 Comp. Lab. L. 161.
    http://www.wto.org/;
    http://www.ilo.org/;
    http://www.naalc.org/;
    http://www.dol.gov/;
    http://www.unctad.org/fdistatistics;
    http://www.oecd.org/;
    http://www.cacs.gov.cn/;
    http://www.unglobalcompact.org/;
    http://www.nike.com/nikebiz;
    http://www.sa-intl.org/;
    http://www.humanrightswatch.org/;
    http://www.laborrights.org/;
    http://news.xinhuanet.com/;
    http://www.oit.org/;
    http://www.icco.org/;
    http://zys.mofcom.gov.cn/aarticle/ab/200606/20060602566335.html;
    http://www.dxpllyj.net.cn/show_News.asp?id=3225;
    http://www.nfcmag.com/ReadNews.asp?NewsID=4273;
    http://office.focus.cn/newshtml/130306.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