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安徽省稻茬田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考与实践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安徽省是全国优质水稻产区,也是小麦次适宜区,稻作区传统种植模式主要为"水稻-小麦/油菜"。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以及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小麦赤霉病等影响,稻作区逐步沦为单一水稻种植模式,冬闲稻田面积急剧扩增,迫切需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安徽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具有区位、气候、上市季节、土地资源和产量效益等诸多优势。为促进安徽省稻田马铃薯产业发展,通过开展配套技术研究、开展增产模式攻关示范、扩大稻田马铃薯攻关示范成果应用、强化生产主体培育、加强产业规划布局、推进马铃薯一二三产业融合,安徽省稻田马铃薯产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优化稻作区农业产业结构,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成效显著。
引文
[1]李邃.泛长三角经济区中的安徽区位优势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5-7.
    [2]储小俊,刘喆.粮食产量分布规律的气候效应研究——以安徽粮食生产为例[J].生态经济,2013(10):95-97,106.
    [3]李世奎,霍治国,王素艳,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及模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4(1):77-87.
    [4]张培江,占新春,吴文革,等.安徽省水稻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C].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2002:46-48.
    [5]冯艳青,胡新喜,谢雪花,等.冬闲稻田马铃薯栽培方式比较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129-134.
    [6]林叶春,卜洪震,胡跃高,等.南方稻田冬季马铃薯覆盖栽培对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2):216-220.
    [7]廖华俊,董玲,江芹,等.安徽省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 599-17 601,17 629.
    [8]廖华俊,江芹,董玲,等.安徽沿淮地区春马铃薯品种引进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 724-18 727.
    [9]廖华俊,江芹,董玲,等.不同栽培模式对江淮地区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5):38-40,48.
    [10]孔令聪,胡永年,孔令娟,等.安徽水稻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2007(11):60-63.
    [11]曹承富,汪芝寿,孔令聪,等.安徽沿淮地区稻茬小麦生产现状及技术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1,7(5):30-31.
    [12]邢献宏.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沿江稻茬麦高产途径与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7):80-81.
    [13]刘磊.安徽油菜生产现状与制约因素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0):61-62,64.
    [14]余晓虎,孔德友,姚余,等.沿江圩区稻茬麦高产障碍因子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1,7(6):37-38.
    [15]唐晓东,陈燕霞,詹林庆,等.重庆市冬闲田现状及开发利用建议[J].南方农业,2015,9(4):45-47.
    [16]谢六月.大力开发冬闲田的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120,167.
    [17]向泽攀.赤霉病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研究进展[J].农业与技术,2016,36(13):19-20.
    [18]焦浩,丁文侠,周宗民,等.淮北地区小麦旱涝灾害发生特点及御防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4,10(3):24-25.
    [19]谢开云,王晓雪,王凤义.我国冬闲稻田马铃薯生产的潜力与问题[J].中国马铃薯,2010,24(6):370-375.
    [20]张发剑,何昌飞.江淮地区稻田栽培马铃薯的技术运用[J].农家科技旬刊,2011(4):3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