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HIV抗体抑制病毒感染的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中已经证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广谱中和抗体(bNAbs)具有保护作用。近期bNAbs 3BNC117和VRC01的临床Ⅰ期试验证实,两种中和抗体均可降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然而,bNAbs目前尚难以通过疫苗诱导产生。2009年美国和法国研制的HIV疫苗在泰国开展的III期临床试验RV144中,共有16402名18-30岁的健康受试者参与。首先用基础剂量的ALVACTM(v CP1521,重组的金丝雀痘病毒载体疫苗)启动免疫,再用AIDSVAX®B/E(重组gpl20糖蛋白亚单位疫苗)两次加强免疫。结果显示,其所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对原代HIV毒株的中和能力较低,交叉反应很弱,并且不能产生足够强的细胞免疫反应。但是却有31%的保护率,这说明除了抗体的中和能力,抗体的其他免疫效应机制在RV144疫苗介导的HIV保护效应中可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疫苗接种者较低的HIV感染率与结合HIV膜蛋白gp120 V1/V2区域的特异性IgG非中和抗体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通过抗体Fcγ受体(FcγR)介导的非中和抑制作用在保护黏膜组织免受HIV感染的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在HIV通过黏膜组织传播的早期,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表达的Fc受体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已有研究证实它们是HIV通过黏膜组织最初感染的靶细胞。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抗体的抗病毒能力不仅仅局限于抗体的中和活性。在SHIV感染的灵长类模型中,被动免疫中和抗体能增加特异性B细胞免疫应答;而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被动免疫的中和抗体能诱导具有长期保护作用的B和T细胞免疫反应。这种抗体诱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也应用到了抗肿瘤相关研究领域中。因此,在新的疫苗设计策略中,应该既能引起强有效的体液免疫,包括bNAbs以及通过Fc受体介导的非中和抑制性抗体,又能诱导快速和多功能的细胞免疫应答以及黏膜免疫应答。这样新的HIV疫苗才能够激发人体对HIV产生全面有效的免疫保护。
引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