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05-2014年辽宁地区寒潮天气分布特征及分级物理量指标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S1会场利用2005-2014年辽宁省61个国家级常规观测站资料,寒潮预警信号资料,分析辽宁地区寒潮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和分级物理量指标。结果表明2005-2014年辽宁地区各等级寒潮天气发生的两个大值中心分别位于辽宁东北部地区和西部朝阳地区。辽宁地区寒潮天气一般发生在9月至翌年5月,其中12月为寒潮天气发生最频繁的月份,其次为1月和12月,5月和9月的次数最少。寒潮分级物理量指标主要有:寒潮爆发前有较为明显升温天气,850h Pa正变温,寒潮橙色为3-5℃,寒潮黄色为1-6℃,寒潮蓝色为0-2.5℃;850h Pa负变温基本≤-6℃;500h Pa冷中心温度基本≤-35℃;850h Pa冷中心温度基本≤-22℃;850h Pa冷平流,寒潮橙色为≤-27(10-5℃·s~(-1)),寒潮黄色为≤-21(10-5℃·s~(-1)),寒潮蓝色为≤~(-1)2(10-5℃·s~(-1));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寒潮橙色为1045h Pa以上,寒潮黄色为1040h Pa以上,寒潮蓝色为1025h Pa以上;500h Pa急流基本≥25m·s~(-1);850h Pa急流基本≥12m·s~(-1);风向与等温线交角,寒潮橙色为≥65°,寒潮黄色为≥60°,寒潮蓝色为≥30°。
引文
[1]丁一汇,王遵亚,何金海,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2004,62(2):228-236.
    [2]司鹏,李庆祥,李伟.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东北部气温增暖的贡献检测[J].气象,2010,36(2):13-21.
    [3]沈志超,任国玉,李娇,等.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1):47-54.
    [4]张卉,郭慕萍,赵双巧,等.1960-2008年山西省气温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2):16-21.
    [5]高峰,隋波,孙鸿雁,等.1951-2008年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及环流场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4):12-16.
    [6]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266-296.
    [7]刘传凤.我国寒潮气候评价[J].气象,1990,16(12):40-43.
    [8]白歧风,尤莉.内蒙古寒潮的统计分析[J].内蒙古气象,1993,(2):4-9.
    [9]林爱兰,吴尚森.近40多年广东省的寒潮活动[J].热带气象学报,1998,14(4):337-343.
    [10]姚正兰.遵义市寒潮天气过程统计分析[J].贵州气象,2000,24(1):10-13.
    [11]王明洁,周永吉,邹立尧.黑龙江省寒潮天气及预报[J].黑龙江气象,2000,3:29-32.
    [12]李海军.李云泉.2005年3月10—12日嘉兴市寒潮大雪成因浅析[J].科学通报,2007,23(5):641-645.
    [13]陈豫英,陈楠,等.2008年12月两次寒潮天气对比分析[J].气象,2009,35(11):30-38.
    [14]孟祥君,吴正方,等.1961-2010年东北地区寒潮活动的时空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1):142-147.
    [15]孙秀忠,孙照渤,罗勇.1960-2005年东北地区降雪变化特征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1):1-5.
    [16]赵春雨,王冀,严晓瑜,等.东北地区冬季降雪的气候特征及其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5):29-35.
    [17]赵春雨,王颖,王栋梁,等.辽宁冬半年降雪初终日的气候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10,29(3):755-762.
    [18]赵雅轩,梁军,石小龙.2009年隆冬辽宁雨转暴雪和大雪过程对比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5):30-35.
    [19]赵春雨,张运福,王颖.辽宁近44年夏季降水变化及区域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8,31(1):56-61.
    [20]阎琦,陆井龙,田莉,等.1971-2011年辽宁寒潮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30(4):63-6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