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3>N1>N0,最长为7.62cm,分别较N0、N1、N3处理增长了11.08%、4.81%和3.02%。施氮处理较未施氮处理冬小麦各叶位叶长、叶宽均显著增加,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氮肥施用量对旗叶、倒二叶LAI增大作用明显,继续增加施氮量对冬小麦旗叶、倒二叶位LAI影响不大,但却显著增大了植株倒四叶、倒五叶的LAI。各处理滴灌冬小麦冠层上部、中部的空气温呈早晚低、午后高的"凸"型变化曲线,而冠层空气湿度日变化则呈"凹"型变化曲线;处理间冠层空气温度变化表现为:N0>N1>N2>N3,≥35℃高温日持续时数随施氮量增大而缩短1~3.5 h不等;湿度变化趋势表现为N3>N2>N1>N0,且上部和中部冠层日空气相对湿度最低值均出现在16:00时左右,上、中部平均值分别为39.9%、40.5%、44.3%和46.43%。产量及经济效益均以N2处理最高,较N0、N1、N3处理分别高出32.82%、12.64%、5.16%和77.71.%、5.38%和4.17%。【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滴灌冬小麦施氮量控制在173 kg·hm~(-2)左右,冬小麦叶型、株型特征良好,冠层温湿度适宜,产量高,可供大田生产参考。"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疆滴灌冬小麦冠层结构特征及其农田小气候对施氮量的响应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研究背景】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其对作物农艺性状及群体结构存在影响。在一定施氮范围内,作物群体结构、分蘖数、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等因子均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或改善,但施氮量超过一定量时,反而不利于群体结构和植株功能的改善。通过合理的栽培技术可改善群体冠层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对增加作物产量有显著成效。前人关于小麦氮肥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基追比、追氮时期、施肥频率对小麦生物量、氮素吸收利用率、光合特性、籽粒灌浆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而关于氮肥对滴灌冬小麦冠层结构及小气候的影响研究较少。【材料与方法】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根据试验地肥力水平,以8850 kg·hm~(-2)为目标产量设置中间施氮水平,等梯度增减旌氮量,共设置四个氮肥(纯氮)水平:0 kg·hm~(-2)(N0)、104 kg.hm~(-2)(N1)、173 kg·hm~(-2)(N2)、242 kg-hm~(-2)(N3),各处理均由独立施肥罐装置控制施肥,每处理重复四次,小区面积30m~2(5m×6m)。冬小麦于2013年10月20日播种,翌年7月10日收获。【结果与分析】随施氮量的增大,滴灌冬小麦各茎节节间长度及株高均呈不断升高趋势,均在N3处理达到最高,株高变幅为65.57~81.58 cm;各茎节粗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均在N2处理达到峰值;穗长则表现为N2>N3>N1>N0,最长为7.62cm,分别较N0、N1、N3处理增长了11.08%、4.81%和3.02%。施氮处理较未施氮处理冬小麦各叶位叶长、叶宽均显著增加,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氮肥施用量对旗叶、倒二叶LAI增大作用明显,继续增加施氮量对冬小麦旗叶、倒二叶位LAI影响不大,但却显著增大了植株倒四叶、倒五叶的LAI。各处理滴灌冬小麦冠层上部、中部的空气温呈早晚低、午后高的"凸"型变化曲线,而冠层空气湿度日变化则呈"凹"型变化曲线;处理间冠层空气温度变化表现为:N0>N1>N2>N3,≥35℃高温日持续时数随施氮量增大而缩短1~3.5 h不等;湿度变化趋势表现为N3>N2>N1>N0,且上部和中部冠层日空气相对湿度最低值均出现在16:00时左右,上、中部平均值分别为39.9%、40.5%、44.3%和46.43%。产量及经济效益均以N2处理最高,较N0、N1、N3处理分别高出32.82%、12.64%、5.16%和77.71.%、5.38%和4.17%。【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滴灌冬小麦施氮量控制在173 kg·hm~(-2)左右,冬小麦叶型、株型特征良好,冠层温湿度适宜,产量高,可供大田生产参考。
引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