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00年以来我国四大区域城镇化特征比较研究——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但区域之间城镇化发展差距巨大。本文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区域,基于对既有的研究成果分析,梳理了新世纪四大区域城镇化特征与机制差异。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巨大,四大区域在城镇化的人地关系基础、动力机制、城镇化空间组织模式及当前发展瓶颈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要求中国城镇化的学术研究实践采用二元战略:在尊重客观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持续性地发展"植根"区域特征的城镇化理论;又需要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出一系列共性内容,作为构建各区域可比较研究的共同基础,探索中国城镇化路径与机制的共性特征,从而构建中国城镇化的理论范式。
引文
[1]白志礼,张绪珠,贺本岚.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J].软科学,2009,第1期(01):104-108。
    [2]边雪,陈昊宇,曹广忠.基于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关系的城镇化模式类型及演进特征--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12):2281-2291。
    [3]曹广忠,边雪,刘涛.基于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的城镇化水平评估与解释--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12):2139-2149。
    [4]曹广忠,陈昊宇,边雪.2000年以来中部地区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7):22-28。
    [5]曹广忠,刘涛.中国城镇化地区贡献的内陆化演变与解释--基于1982-2008年省区数据的分析[J].地理学报,2011,12期(12):1631-1643。
    [6]曹广忠,王纯洁,齐元静.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08,06期(06):1399-1406。
    [7]陈聪,刘彦随.我国农区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12)。
    [8]陈雯,闫东升,孙伟.长江三角洲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与态势的判断[J].地理研究,2015,03期(03):397-406。
    [9]陈燕妮,李家祥.新常态下中国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和新特征、新思维[J].广西社会科学,2015,05期(5):149-152。
    [10]陈玉梅,张奎燕.东北地区城镇化的类型、特点及问题[J].城市问题,2009,第4期(4):51-54。
    [11]程遥,杨博,赵民.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若干特征与趋势--基于皖北案例的初步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1,02期(2):67-76。
    [12]裴新生.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特征及成因初探[J].城市规划,2014,37(9):22-27。
    [13]冯健,刘玉,王永海.多层次城镇化:城乡发展的综合视角及实证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6):1197-1208。
    [14]付百臣,董晓峰,张新颖等.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5]甘静,郭付友,陈才,等.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空间分异的时空演变分析[J].地理科学,2015,05期(05)。
    [16]高云虹,曾菊新.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J].经济地理,2006,第6期(6):965-968。
    [17]郭付友,李诚固,陈才,等.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J].经济地理,2015,35(09)。
    [18]郭立磊.基于DMSP/OLS影像数据的我国城镇化过程空间差异探析[D].兰州大学,2011。
    [19]郭文炯,张侃侃,孙晶波.2000年以来人口城镇化省际差异新特征--基于“五普”与“六普”数据的比较[J].西北人口,2013,05期(5):29-34。
    [20]郭小燕.统筹城乡视角下中部地区多元城镇化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第7期(7):23-27。
    [21]郭新宝.中部区域城镇化现状、问题及道路选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30期(30):214-215。
    [22]侯小卫.我国东、中、西及东北4大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20-6223。
    [23]姜峰,刘俊杰.西部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地关系非均衡协调发展--桂、黔、滇地区的实证[J].管理现代化,2015,35(2):69-71。
    [24]蒋晓岚,程必定.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02):130-135。
    [25]蒋永甫,谭雪丽.城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近年来国内城镇化研究述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6):69-76。
    [26]金凤君,张平宇,樊杰等.东北地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7]李阿琳.近十五年来中国空间城镇化的特征与问题[J].小城镇建设,2014,02期(02)。
    [28]李京生,吴丹翔.快速城镇化时期珠三角典型城镇的人地关系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05期(05)。
    [29]李俊林,张贵,丁梅.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瓶颈与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2,28(05)。
    [30]李晓梅.中国城镇化模式研究综述[J].西北人口,2012,33(2):45-48。
    [31]李宇,董锁成,王传胜,等.中国西部县域城镇化特征空间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4):115-119。
    [32]李子联.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1):94-101。
    [33]刘雪萍.中国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4]罗小龙,张京祥,殷洁.制度创新:苏南城镇化的“第三次突围”[J].城市规划,2011(05):51-55。
    [35]罗震东,胡舒扬.从分权化、市场化到全球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镇化的历程与特征[J].上海城市规划,2014,01期(1):31-36。
    [36]马卫,白永平,张雍华,等.2002-2011年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与收敛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2)。
    [37]马子量,郭志仪,马丁丑.西部地区省域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6):9-15。彭现明.中国城镇化水平及其地区差异分析[D].辽宁大学,2012。
    [38]彭冲,陈乐一,韩峰.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关系[J].地理研究,2014,33(11):2005-2020。
    [39]彭立,刘邵权.川滇黔接壤地区城镇化空间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第4期(4):75-78。
    [40]齐宝库,薛红,王慧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67-272。
    [41]秦佳,李建民.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3,02期(02):25-40。
    [42]秦震.中部地区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实证分析[J].Northern Economy,2012,04期(04):31-32。仇保兴.我国城镇化的特征、动力与规划调控[J].城市发展研究,2003,01期(2):4-10。
    [43]任跃文.中国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与空间格局分析[D].海南大学,2014。
    [44]沈和.当前我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与破解之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02期(2):162-172。
    [45]舒家先.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现状与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2期(12):120-122。
    [46]宋宇宁,韩增林.东北老工业地区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关系的空间格局--以辽宁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11)。
    [47]陶恒.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关于城镇化发展的国际经验与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措施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04。
    [48]王春秋.西部地区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49]汪段泳,朱农.中国城镇化发展决定因素的地区差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l):66。
    [50]王沣,张京祥,罗震东.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困局的特征与机制--基于宁夏南部山区调研的探讨[J].经济地理,2014,34(9)。
    [51]王开泳,陈田,董玛力.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J].经济地理,2008,28(3):353-356。
    [52]徐海贤,邹军.浅析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转向[C]//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镇化与区域规划研究).2012。
    [53]徐红梅,李钒.国内城镇化发展区域水平差异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10,06期(06):29-34。
    [54]徐素,朱金.基于人口流动的区域城镇化特征及差异化策略探讨--苏浙皖地区的讨论[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08):46-54。
    [55]徐哲,陈锦富.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布局模式探讨--基于中东部比较分析视角[C]//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
    [56]谢磊.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城镇化时空格局测度[D].湖南师范大学,2014。
    [57]薛俊菲,陈雯,曹有挥.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格局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基于城市单元的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01期(01)。
    [58]杨剩富,胡守庚,叶菁,等.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空变化及形成机制[J].经济地理,2014,34(11)。
    [59]尹宏玲,徐腾.我国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特征及差异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02期(02):10-15。
    [60]尤鑫.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人口发展变化研究--基于2000~2010年西部地区十二个省区面板数据[J].地理科学,2015,03期(03):268-274。
    [61]于涛,张京祥,罗小龙.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县级市城镇化质量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第11期(11):7-12。
    [62]赵金华,曹广忠,王志宝.我国省(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与速度的类型特征及影响因素[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9):54-60。
    [63]赵新正,宁越敏.中国区域城镇化动力差异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分析[J].城市问题,2009,第12期(12):13-18。
    [64]张飞,孔伟.我国土地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第5期(5):144-148。
    [65]张佳丽.中国城镇化的差异性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3,第11期(11):1-6。
    [66]张京祥,陈浩.中国的"压缩"城市化环境与规划应对[J].城市规划学刊,2011,06期(06):10-21。
    [67]张京祥,赵丹,陈浩.增长主义的终结与中国城市规划的转型[J].城市规划,2013,01期(01):45-50。
    [68]张平宇.东北区域发展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8.
    [69]张平宇.“振兴东北”以来区域城镇化进展、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1期(01)。
    [70]张泰城,张小青.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研究[J].经济问题,2007,02期(2):47-49。
    [71]钟少颖,宋迎昌.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和发展对策[J].中州学刊,2012,03期:54-59。
    [72]朱相宇,乔小勇.2000-2012年城镇化研究综述[J].中国经济问题,2014,(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