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公共艺术引导下的城市营造实践——以上海市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逐渐由增量向存量过渡,城市建设正在从以"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为主的新阶段,公共艺术是塑造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上海作为我国最早进入后城市化阶段的城市之一,近年来逐渐开始探索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建设领域,通过介绍公共艺术介入风貌区活化、中心城更新、新城营造、传统村落复兴方面的实践,探索物质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同步复兴,并以空间转型影响城市治理转型建立一种公众性的城市治理模式。
引文
[1].陈振羽与朱子瑜,城市公共艺术在城市设计中的规划实践,in 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07:中国黑龙江哈尔滨.第6页.
    [2].钱珂,深圳公共艺术发展探究.艺术教育,2013(10):第183+192页.
    [3].陈可欣,美国公共艺术规划框架研究,2012,华中科技大学.第54页.
    [4].R,L.B.,One percent solution:A legislation response to public support for the arts.U.Tol.L.Rev.,1987(10):p.124.
    [5].胡哲与陈可欣,美国区划法(Zoning)中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6(01):第110页.
    [6].2015ASLA综合设计类荣誉奖--美国Lawn on D项目.
    [7].张羽洁,英国公共艺术政策浅析.公共艺术,2013(02):第17-25页.
    [8].袁也,公共空间视角下的社区规划实施评价--基于上海曹杨新村的实证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13(02):第87-94页.
    [9].孙旭,吴忠与杨友宝,特大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差异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第154-160页.
    [10].李浈,雷冬霞与瞿洁莹,历史情境的传承与再现--朱家角古镇保护探讨.规划师,2007(03):第54-58页.
    [11].徐一大,相约朱家角,建设新江南--“新江南水乡”国际公开竞赛揭晓.规划师,2005(02):第29-3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