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有+N”的语义负向偏移——以“有问题”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Negative Semantic Deviation of "YOU +N":An Example of "YOU +WENTI"
  • 作者:陈伟
  • 英文作者:CHEN Wei;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and Exchang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 关键词:有+N ; 语义偏移 ; 问题 ; 负面评价 ; 隐含义
  • 英文关键词:You + N;;Semantic Deviation;;You + Wenti;;Negative Comment;;Implied Meaning
  • 中文刊名:XJD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5
  • 出版单位: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7;No.204
  • 基金:国家级重大项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研制和教学参考语法书系”(17ZDA307);;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语言动态观下语法和修辞界面的同形结构研究”(15YJA740044);; 上海外国语大学重大项目“主要生源国学习者汉语学习与认知多角度研究”(KX161076)
  • 语种:中文;
  • 页:XJDB201904020
  • 页数:7
  • CN:04
  • ISSN:65-1034/G4
  • 分类号:149-155
摘要
文章以"有+N"语义发生负向偏移的个案"有问题"为例,从语义偏移的制约因素来探究语义负向偏移的深层原因,试图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来分析"有+N"语义负向偏移的根本动因。经考察发现",有问题"的语义负向偏移需在评价性的语言环境中,且关涉对象具有区别性。从名词"问题"配价情况来分析,得知知域的"有问题"实际存在两个关涉对象,并通过语句推导出隐含的关涉对象,也即属性成分含有[-正常]义素,这是语义发生负向偏移的关键。最后分析了"有+N"发生负向偏移的相关实例,得出偏移的原因具有一致性,其语用因素为关联理论下的弱暗含效应。
        Probed into the negative semantic deviation of "you + Wenti(有问题)",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basic motivation of the negative offset from the semantic shift factors. The negative deviation occurs in the evaluative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the object concerned has marked characteristics with obvious identification. In light of the valence of the noun Wenti, "you + Wenti( 有问题)" involves two objects, and the implied object is inferred from relevant statements, i. e., its implicit attribute ingredients all contain [-] normal sememe which is the key to the deviation offset. Analyses of other examples concluded that the reasons for the deviation are consistent, and the pragmatic factors involved are the weak entailment in the Relevance Theory.
引文
[1]温锁林,刘元虹.从“含蓄原则”看“有+NP”的语义偏移现象[J].汉语学报,2014(1):10-2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第七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588.
    [3]邹韶华.名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语义偏离现象[J].中国语文,1986(4):42-48.
    [4]方清明,彭小川.论“问题”的组配能力与临时概念化功能[J].语言科学,2011(4):385-395.
    [5]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3):195.
    [6]LEECH G.Seman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Ltd,1974:23.
    [7]JAKOBSON R.Structure of the Russian verb[M].Berlin:Mouton Publishers,1984:114.
    [8]袁毓林.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2(3):205-223.
    [9]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70.
    [10]邓兆红,陈新仁.委婉语修辞效果的关联论阐释--兼论心理距离说[J].外语学刊,2016(6):27.
    (1)参见温锁林、刘元虹《从“含蓄原则”看“有+NP”的语义偏移现象》,《汉语学报》,2014年第1期,第10-22页。
    (2)参见吕叔湘《中性词与褒贬义》,《中国语文》,1983年第5期,第32-39页;沈家煊《英汉对比语法三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第8-13页;邹韶华《名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语义偏离现象》,《中国语文》,1986年第4期,第42-48页;李先银《容器隐喻与“有+抽象名词”的量性特征--兼论“有+抽象名词”的属性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5期,第78-85页;刘文秀《现代汉语“有+N”结构的构式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3期,第103-112页。
    (1)《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588页对“问题”一词释义中,除第一条释义“回答或解释之题目义”外,其余两条“疑难或矛盾义、事故或麻烦义及非正常义”表达的均是负面的语义。其实“问题”一词本身并不包含负面义,仅当“问题”与其他成分组构时,话语所关涉对象的现状必然具有某种特定的负面含义,可理解为“有问题”。即便把“有”字隐去,如“奶粉问题”“那部车又出问题了”其中的“问题”所指也是“奶粉有问题”“那部车有问题”。否则单从“问题”一词来考虑所指,则仅表“回答或解释之题目义”之本义。也就是说,“问题”一词看似可以离开“有”而单独组构,实则蕴含了“有问题”整个形式的语义内涵。
    (2)参见李先银《容器隐喻与“有+抽象名词”的量性特征--兼论“有+抽象名词”的属性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5期,第78-85页;温锁林、刘元虹《从“含蓄原则”看“有+NP”的语义偏移现象》,《汉语学报》,2014年第1期,第10-22页。
    (3)文中除部分未注明出处的例句为自拟外,其余例句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
    (1)参见沈家煊《三个世界》,《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第403-408页。
    (1)参见方清明、彭小川《论“问题”的组配能力与临时概念化功能》,《语言科学》,2011年第4期,第385-395页。
    (2)参见张治《汉语中性格式的语义偏移》,《汉语学习》,2008年第3期,第48页。
    (1)参见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4年,第41-42页。
    (2)参见方梅《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中国语文》,2017年第2期,第133页。
    (1)参见王跃平《语义预设与规约隐涵》,《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35页。
    (2)参见金英、胡英彬《从历时与共时角度看“意见”的语义偏移》,《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3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