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网络语境中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批判解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reating Aideras Perpetrator” in Context of Internet
  • 作者:王华
  • 英文作者:WANG Huawei;
  • 关键词:网络犯罪 ; 帮助行为正犯化 ; 量刑规则 ; 中立帮助 ; 限缩解释
  • 英文关键词:Cybercrime;;"Treating Aider as Perpetrator";;Sentencing Rule;;Neutral Help;;Restrictive Interpretation
  • 中文刊名:FXPL
  • 英文刊名:Law Review
  • 机构:北京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1
  • 出版单位:法学评论
  • 年:2019
  • 期:v.37;No.216
  • 基金:司法部2018年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中青年课题“信息刑法的基本原理与理论建构”(18SFB3016)的阶段性成果;; 第64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8M640004)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FXPL201904011
  • 页数:10
  • CN:04
  • ISSN:42-1086/D
  • 分类号:134-143
摘要
《刑法》第287条之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立法体现,而不是量刑规则。不论是从合法权限还是理论解读的角度,司法解释中的帮助行为正犯化都应予以否定。帮助行为正犯化与中立帮助行为理论并不矛盾,其思想基础也不在于罪刑均衡,而是严密刑事法网和轻缓刑罚处罚的双重考量。《刑法》第287条之二中的帮助行为对实际正犯行为仍然具有部分的事实从属性,且由于该行为的业务性特征及法条表述的开放性,应当对该罪采取目的性限缩解释的基本立场。在类型性限定的基础上,应以法益侵害为指导原则、客观归责为解释工具对该罪构成要件进行实质判断,通过立法扩张司法限缩的模式平衡网络空间中的自由与安全。
        Article 287 Ⅱ of criminal law is legislative reflection of the concept-"treating aider as perpetrator"instead of sentencing rule.No ma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itimacy or theory elaboration,the practice of"treating aider as perpetrator"in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denied.The concept-"treating aider as perpetrator"does not contradict with the theory of neutral aid,its ideological basis is neither the balance between crime and punishment,nor the positive general prevention,but the thought of"strict but not severe".The aid in article 287 Ⅱ still has partial subordination to the factual perpetration,and due to the vocational character of this behavior and the openness of the formulation of provision,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 teleological limiting interpretation for this article.On the basis of typical analysis,with principle of legal interest and theory of objective attribution,through this mater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cle we can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freedom und safety in cyberspace.
引文
(1)参见胡云腾:《谈<刑法修正案(九)>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载《中国审判》2015年第20期。
    (2)参见刘艳红:《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之批判》,载《法商研究》2016年第3期。
    (3)当然,如果采取单一正犯立场,那么概念逻辑上便不存在“帮助行为正犯化”,但是该学说存在诸多缺陷因而属于学界少数说,囿于篇幅不再详述。
    (4)参见张明楷:《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载《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2期。
    (5)参见张明楷:《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区分》,载《清华法学》2011年第1期。
    (6)Vgl.Stree/Kinzig,in Scho nke/Schro der,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29.Aufl.2014,Vorbemerkungen zu den§§38ff,Rn.47-50;Baumann/Weber/Mitsch/Eisele,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12.Aufl.,2016,§6,Rn.65;Wessels/Beulke/Satzger,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47.Aufl.,2017,Rn.163.
    (7)同前注(4),张明楷文。
    (8)参见臧铁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206-208页。
    (9)参见于志刚:《共犯行为正犯化的立法探索与理论梳理》,载《法律科学》2017年第3期。
    (10)参见阎二鹏:《共犯行为正犯化及其反思》,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11)参见陈兴良:《快播案一审判决的刑法教义学评判》,载《中外法学》2017年第1期。
    (12)参见武增:《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364页。
    (13)参见王华伟:《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的认定路径——兼评快播案的相关争议》,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14)参见车浩:《刑事立法的法教义学反思——基于<刑法修正案(九)>的分析》,载《法学》2015年第10期。
    (15)同前注(2),刘艳红文。
    (16)Vgl.Roxin,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Band II,Besondere Erscheinungsformen der Straftat,Verlag C.H.Beck,2003,§26III,Rn.228.
    (17)Vgl.Sieber,Teil 19.1Allgemeine Probleme des Internetstrafrechts,in Hoeren/Sieber/Holznagel(Hrsg.),Multimedia-Recht,2014,Rn.61;Hilgendorf/Valerius,Computer-und Internetstrafrecht,2012,Rn.206ff.
    (18)同前注(13),王华伟文。
    (19)参见陈毅坚、孟莉莉:《“共犯正犯化”立法模式正当性评析》,载《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2辑。
    (20)参见于志刚:《网络犯罪与中国刑法应对》,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21)参见王华伟:《从分立走向融合——犯罪参与模式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论坛》2017年第6期。
    (22)参见钱叶六:《双层区分制下正犯与共犯的区分》,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1期。
    (23)同前注(10),阎二鹏文。
    (24)参见储槐植:《严而不厉:为刑法修订设计政策思想》,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6期。
    (25)参见梁根林:《传统犯罪网络化:归责障碍、刑法应对与教义限缩》,载《法学》2017年第2期。
    (26)同前注(9),于志刚文。
    (27)不可一般性地认为正犯化的帮助行为完全不受被帮助行为着手实行的约束,否则可能会导致本罪过度扩张适用的后果。
    (28)同前注(4),张明楷文。
    (29)参见王华伟:《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法责任比较研究》,载《环球法律评论》2016年第4期。
    (30)例如,德国的《电信媒体法》第7-10条,美国《通讯规范法》第230条、《数字千年版权法案》第512条。
    (31)参见陈洪兵:《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限缩解释适用》,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32)同前注(9),于志刚文。
    (33)参见于志刚:《网络犯罪与中国刑法应对》,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34)Vgl.Rengier,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9.Aulf.,2017,§45,Rn.81ff.
    (35)Vgl.Roxin,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Band II,Besondere Erscheinungsformen der Straftat,2003,§26II,Rn.210-211.
    (36)例如,德国学者就明确区分了《电信通讯法》和《电信媒体法》中电信通讯服务的不同含义,前者着眼于技术(物理)方面,后者则着眼于内容层面。Vgl.Sieber,Verantwortlichkeit im Internet,1999,Rn.267.
    (37)参见王新:《我国刑法中“明知”的含义和认定——基于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1期。
    (38)参见刘宪权:《论信息网络技术滥用行为的刑法责任——以<刑法修正案(九)>相关条款的理解与适用》,载《政法论坛》2015年第6期;欧阳本祺、王倩:《<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网络犯罪的法律适用》,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39)参见陈兴良:《刑法分则规定之明知:以表现犯为解释进路》,载《法学家》2013年第3期。
    (40)Vgl.Hilgendorf/Valerius,Computer-und Internetstrafrecht,2012,Rn.205;Malek/Popp,Strafsachen im Internet,2.Aufl.,2015,Rn.8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