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艺术生产”的生产劳动性与非生产劳动性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rtistic Production: Productive Labor or Non-Productive Labor?
  • 作者:万娜
  • 英文作者:Wan Na;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bei Provincial Center for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生产劳动 ; 生产劳动 ; 资本 ; 艺术生产
  • 英文关键词:productive labor;;non-productive labor;;capital;;artistic production
  • 中文刊名:HZS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5-27
  • 出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58;No.259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11&ZD078)
  • 语种:中文;
  • 页:HZSD201903013
  • 页数:7
  • CN:03
  • ISSN:42-1040/C
  • 分类号:98-104
摘要
马克思在其思想成熟阶段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一思考展开讨论:生产劳动和资本一般的关系,作为生产劳动与作为非生产劳动的文学艺术,以及艺术生产出现之后的艺术生产。通过对1857-1858年间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做文本细读可以发现,马克思在思考过程中并没有对文学艺术究竟是"生产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下断语,而是表现出徘徊于两者之间的姿态,表明他在处理文学艺术与资本之间的特殊关系时留下了弹性的理论空间。当下的艺术生产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艺术生产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新审视并分析"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关系,对于文学艺术在社会关系中获得更为准确的定位有重要意义。
        At the mature stage, Marx thought deepl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e labor and non-productive labor. This paper discusses Marx's thinking from three asp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e labor and capital in general, literature and art as productive labor and as non-productive labor, and the artistic production after emergence of artistic production. By reading the texts of Marx's economic manuscripts from 1857 to 1858, it can be found that Marx did not conclude whether literature and art are "productive labor" or "non-productive labor". It shows that he has left a flexible theoretical space in dealing with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rt and capital. The present artistic production has changed greatly compared to the time when Marx lived.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tex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e labor" and "non-productive labor" should be re-examined and analyzed carefully, so that literature and art could be repositioned well in social relations,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industry.
引文
①这一派观点以奈格里、哈特为代表。在奈格里的《〈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中,他提出了“社会资本”一说,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对劳动和资本之间界限的模糊化处理,以及由此可见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界限泯灭:“从一定量开始(作为‘社会资本’的资本构成),再也不可能区分出劳动和资本,劳动和社会资本,以及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了。”(第159页)奈格里和哈特在《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和《诸众》中还提出了以非物质劳动取代物质劳动作为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观点。
    ②民主德国学者巴尔巴拉·利茨认为《大纲》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阐发是分散的:“在《大纲》中,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的意见分散,为了探索这个问题,必须把它们集中起来。”(《1857-1863年间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学说的发展》,见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六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368页)
    ③④⑤⑦(14)(15)(16)(18)(19)(20)(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0-231页,第270页,第445页,第264页,第264页,第381页,第291页,第465页,第466-467页,第467页,第46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11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78页。
    ⑨《雇佣劳动与资本》1891年的版本中,“劳动”多改为“劳动力”。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90页。马克思专门举例说明这个问题,农场主付给他的短工五银格罗申,“对资本家来说,是有生产性的,因为他用这五银格罗申换来的劳动力使他得到了十银格罗申;对工人来说,是非生产性的,因为他用这五银格罗申换来的生活资料永远消失了”。
    (11)这里借用了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对亚当·斯密的“生产劳动”做的解释。见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3页。
    (12)(24)(25)(26)(30)(31)(32)(33)(34)(35)(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3页,第149页,第149页,第296页,第432页,第298页,第298页,第298页,第442页,第442-443页,第443页。
    (13)巴尔巴拉·利茨:《1857-1863年间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学说的发展》,收录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六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377页。
    (17)马克思在《大纲》多处描述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中“漠不关心”的现象,比如“货币章”中说“生产和消费的普遍联系和全面依赖随着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互独立和漠不关心而一同增长”(第107页),“资本章”中对将处于交换关系中的等价物所有者的关系描述为“作为价值相等的人同时是彼此漠不关心的人”(第194页),将资本之间的竞争关系描述为“它们彼此的漠不关心和互相独立,促使单个资本不是把所有其余资本的工人看作工人”(第407页)。
    (22)(23)(27)(28)(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页,第34页,第34页,第35页,第34页。
    (37)马克思在看待文学艺术这类“非生产劳动”被卷入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程度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受限于他所处的19世纪欧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水平。那个阶段上的艺术生产与社会的一般发展之间的比例没有表现得太过于异常,所以马克思说文学艺术创作中的那些许资本主义表现“可以完全置之不理”。但时过境迁,当下的文学艺术中的资本主义表现已经不可能置之不理,所以,对马克思在艺术生产方面的论述需要结合历史语境辨析看待。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