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可罚的中立帮助行为之认定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etermination of Punishable Neutral Helping Behavior
  • 作者:王冠军
  • 英文作者:WANG Guan-jun;Criminal Justice School,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 关键词:中立帮助行为 ; 独立性 ; 处罚范围 ; 帮助犯
  • 英文关键词:neutral helping behavior;;independence;;scope of punishment;;accessory
  • 中文刊名:ZSDX
  • 英文刊名: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 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 年:2019
  • 期:v.26;No.87
  • 语种:中文;
  • 页:ZSDX201901012
  • 页数:7
  • CN:01
  • 分类号:59-65
摘要
对共犯理论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共犯的处罚根据以及共犯从属性与共犯独立性的选择。日常生活中存在诸多中立帮助行为,但并非所有的中立帮助行为都具备构成要件符合性。对于可罚的中立帮助行为的判断,客观说、主观说以及折中说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比较而言,以阶层理论为其立论基础的客观归责理论为该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只有在行为人不仅制造了不被允许的危险,且不被允许的危险所实现的结果没有超出构成要件的射程的情况下,该中立帮助行为才具有可罚性。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ality of helper crime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punishment basis of accomplice, accomplice's subordin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omplice's independence. Neutral helping behavior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daily life, but not all neutral helping behavior has the compliance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 and the same is true of neutral helping behavior. The judgment of punishable neutral helping behavior should b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observation. In other words, the nature of helping behavior should be evalu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ffect of neutral helping behavior on the principal offender's behavior or the result.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that only the neutral helping behavior which has an important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al offender's behavior or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ppearance of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 result is a punishable neutral helping behavior.
引文
[1](日)西田典之. 日本刑法总论(第2版) [M]. 王昭武, 刘明祥,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3: 322.
    [2]林钰雄. 新刑法总论[M]. 台北: 台湾元照出版公司, 2006: 458.
    [3]周光权. 刑法总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26-327.
    [4](日)前田雅英. 刑法总论讲义(第6版)[M]. 曾文科,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290.
    [5]张明楷. 外国刑法纲要(第2版)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08.
    [6]张明楷. 刑法的基本立场[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296-305.
    [7]陈子平. 论共犯之独立性与从属性[J]. 刑事法评论,2007, (2): 7.
    [8]王昭武. 论共犯的最小从属性——日本共犯从属性理论的发展与借鉴[J]. 法学, 2007, (11): 101.
    [9](日)西田典之. 日本刑法总论[M]. 刘明祥, 王昭武,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18.
    [10](德)弗兰茨·冯·李斯特. 德国刑法教科书[M]. 徐久生,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375.
    [11]陈世伟. 共犯属性论[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9, (1): 4.
    [12]陈兴良. 走向共犯的教义学——一个学术史的考察[J]. 刑事法评论, 2009, (2): 448.
    [13]陈兴良. 教义刑法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678.
    [14]林山田. 刑法通论(下册)[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17.
    [15]韩轶. 论法益保护与罪刑均衡[J]. 刑法论丛, 2016, (1): 120.
    [16](日)山口厚. 刑法总论(第3版)[M]. 付立庆,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308-312.
    [17]黎宏. 论中立的诈骗帮助行为之定性[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2, (6): 149.
    [18]张伟. 中立帮助行为探微[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0, (5): 23-29.
    [19]陈洪兵. 中立的帮助行为论[J]. 中外法学, 2008, (6): 935.
    [20]陈璇. 刑法中社会相当性理论研究[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0: 193.
    [21]陈家林. 外国刑法理论的思潮与流变[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7: 622.
    [22]张明楷. 法益初论(2003年修订版)[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618.
    [23]王鑫磊. 帮助犯——以大陆法系为视角的展开[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6: 188.
    [24]许玉秀. 主观与客观之间——主观理论与客观归责[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8: 192.
    [25]林东茂. 客观归责理论[J]. 北方法学, 2009, (5): 7.
    [26]秦雪娜. 共犯处罚根据的全新定位——改良的纯粹惹起说之提倡[J]. 环球法律评论, 2015, (5): 79.
    [27]车浩. 假定因果关系、结果避免可能性与客观归责[J]. 法学研究, 2009, (5): 161.
    [28]孙运梁. 客观归责理论的引入与因果关系的功能回归[J]. 现代法学, 2013, (1): 147.
    [29]张明楷. 刑法学[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7: 347.
    [30]于改之, 吴玉萍. 刑法中的客观归责理论[J]. 法律科学, 2007, (3): 62.
    [31]丑丽, 杨波. 对基于特殊关系的中立帮助行为的出罪思考[J]. 学理论, 2012, (36): 113.
    [32]倪培兴. 解读客观归责理论[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7, (1): 11-12.
    ①旧派中的客观主义(又称为行为主义)并不是客观归罪,而是指承担刑事责任的基础是表现于外的犯罪人的行为及其实害结果。但是,在定罪上(犯罪的成立上)主观方面、客观方面都需要判断,即是否成立仍然应当通过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以及有责性进行判断。
    ①新派所坚持的主观主义(又称为行为人主义)是与旧派所主张的客观主义相对的,也并非主观归罪。具体是指,承担刑事责任的基础是犯罪人的危险性格(危险性格强调的是犯罪人反复实施犯罪的危险)。但是在定罪上或者说在犯罪的成立上跟旧派一样,主观方面、客观方面都需要进行判断,即在犯罪的成立条件上都坚持阶层理论。
    ①惹起说是关于共犯处罚根据的学说。其中,纯粹惹起说已经被抛弃,因为纯粹惹起说得出了“没有正犯的共犯”的结论,倒向了共犯独立性,并且混淆了共犯的处罚根据与其成立条件之间的关系。所以文中所说的惹起说指的是修正的惹起说(基于违法共犯论的立场)以及混合的惹起说(依据因果共犯论的立场)。
    ②早在1840年,德国学者Kitka基于共犯理论就提出了卖刀给杀人犯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共犯的问题。并且认为具有不确定故意的帮助行为不具有可罚性,而要想处罚帮助行为,就要求帮助者在主观上必须有确定的故意。
    ①对于周光权教授所举的“快餐店主给赌场送餐”的例子,本文和周教授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在判断标准和路径上存在区别。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