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初的舆服整顿与明末的舆服乱象——以《醒世姻缘传》中的描写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hariot and Clothing Institution: Its Reorganization in Early Ming and Chaos of Transgressions in Late Ming——A Case Study of Descriptions in XingshiYinyuanZhuan
  • 作者:刘晓艺
  • 英文作者:LIU Xiaoyi;
  •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 ; 明末 ; 舆服 ; 洪武皇帝
  • 英文关键词:XingshiYinyuanZhuan;;late Ming;;chariot and clothing;;Hongwu emperor
  • 中文刊名:SSF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山东大学文学院;美国威斯敏斯特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5
  • 出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8;No.265
  • 语种:中文;
  • 页:SSFS201902009
  • 页数:14
  • CN:02
  • ISSN:31-1120/C
  • 分类号:67-80
摘要
出于彻底复古华夏衣冠和严格辨明阶级分层的两大目的,明代洪武皇帝设计了一系列繁复的舆服制度。然而至晚明,由于金钱元素的冲击,舆服制度对四民、嫡庶、贵贱等人身等级的分际已经规范不力,在舆服世界里出现了多种逾制乱象。以《醒世姻缘传》的文本为例,可以探究明初舆服制度设计的初始动机,同时也探讨其之后崩溃的原因。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a thorough restor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dressing and a clear distinction in social hierarchies, Emperor Hongwu designed an intricate series of institutions collectively known as Chariot and Clothing. However, by the time of late Ming, due to the impact of monetary elements, it had lost control in demarcating the social boundaries of the four social strata, the legitimate wife and the concubine, and the noble and the lowly. In the world of the chariot and clothing system, chaos of transgressions abounded. Taking the texts of XingshiYinyuanZhu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itiatives for the design of chariot and clothing in the early Ming and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its collapse later.
引文
(1)Young-Suk Lee,“A Study of Stage Costume of Peking Oper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tume Culture, no. 6 (2003).
    (2)徐城北:《中国京剧》,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版,第53、115页。
    (3)廖奔、刘彦君:《装扮与服饰的发展》,载《中国戏曲发展简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4)宋濂编纂:《元史》卷七十八《舆服一》,中华书局 1976年版,第1930页。
    (5)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四十《长告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7页。
    (6)Lisha Liu,“A Study on the Zhisun - A Kind of Mongolian Grande Toilette of the Yuan Dynasty”,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vol. 40, no. 2 (2008).
    (7)383年的淝水之战中,东晋战胜前秦苻坚的大军,现代学者雷海宗曾给予此战以无上崇高的里程碑地位。他认为,淝水之战保证了中华文明在“胡汉混合,梵华同化”的大变动格局下其祀不绝;此战不仅奠定了南北朝的格局,且奠定了中华文明“两大周期”的分野。20世纪30年代燃起的抗日烽火,又激使雷海宗将原学说改造,并在卢沟桥事件的前夕提出,抗日战争比淝水之战更重要,它会成为中国文化第二周期的结束和第三周期的开幕。在雷海宗心中,中日之战会成为中华民族的“第二次重生”的机会。由此可见,民族主义情感是不分古今的。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第22—44、125—128页。
    (8)张孝祥:《六州歌头》,载《 张孝祥诗词选》,黄山书社1986年版,第116页。
    (9)David Morgan,The Mongols,Oxford:Wiley-Blackwell,1990,p.15.
    (10)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下》卷二十八《左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2页。
    (11)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下》卷二十八《胡服》,第1590页。
    (12)“各州府县儒学孔子像,在故元时塑有左祍服者,悉改右祍。”见《明实录·英宗实录》卷一百六十六,“正统十三年五月壬子”,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版。
    (13)《元史》卷七十八《舆服一》,第1939页。
    (14)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下》卷二十八《左衽》,第1591—1592页。
    (15)本文所使用的《醒世姻缘传》版本为翟冰点校的齐鲁书社1993年版。其后的引文处仅注章节与页码,不再另注版本信息。
    (16)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下》卷二十八《冠服》,第1585页。
    (17)《明实录·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永乐八年九月丁亥”,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版。
    (18)《明实录·宣宗实录》卷九十七,“宣德七年十二月戊戌”,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版。
    (19)Antonia Finnane, Changing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p. 44.
    (20)周玺:《论治化疏》, 见顾沅编著:《乾坤正气集》卷二百四十二《周忠愍公垂光集》, 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袁江节署求是斋刊版,同治五年丙寅印行。
    (21)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8页。
    (22)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46页。
    (2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584页。
    (24)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48页。
    (25)张政烺:《十二寡妇征西及其相关问题——〈柳如是别传〉下册题记》,载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著:《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6)张廷玉编纂:《明史》卷六十七《舆服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50页。
    (27)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十一《国初榜文》, 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47页。
    (28)高道安:《般涉调·哨遍·皮匠说谎》,见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下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版,第601页。
    (29)Michel de Certeau,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30)普通人虽可通过科举而晋身官绅阶级,但这种身份和与生俱来的贵族身份不同。如果科举成功者的家族不能再继续产生科举成功者,则通过子孙析产及其他因素,“向下社会流动性”很快就会出现。曼素恩评价这一现象曰:“在中国,未有一种阶级系统可提供一张安全网,能防止既已捕获的财富和权力溜走。”Susan Mann, 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p.14.
    (31)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下》卷二十八《对襟衣》,第1587页。
    (32)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下》卷二十八《冠服》,第1586页。
    (33)张亮采:《中国风俗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03页。
    (34)Susan Naquin,Funerals in North China,James L. Watson,Evelyn Sakakida Rawski ed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p. 40.
    (35)寄姐虽然身份为妾,但她是狄希陈的前房东的女儿,初娶之时也瞒着原配。他们的婚礼几乎与狄希陈的初婚一样正式,这一章的标题就叫“狄希陈两头娶大”。平妻制多见于商品经济兴盛后。商人常年离家在外,因而在客旅中另置一头家室,俗称“两头大”。这一现象在冯梦龙编著的反映明代世俗生活的短篇小说合辑《三言二拍》中多有写及。从宋元到明,中国的商品经济在较多时段内呈现繁荣的局面,作为其副产品而产生的就是商人的地域流动性。商人既有资产,又不能与原配厮守一处,客居寂寞,势必会选择再娶。后娶者或已知道先娶者的身份,或不知,但至为重要的是,双方并不共居一处,既没有同一生活空间内的碰撞与矛盾,也没有比较身份高低的尴尬。后娶者无论是出于被蒙蔽还是出于自欺欺人,都可自称正妻。但是,如果两妻最终相遇,一般还是要明辨嫡庶的。参看鲍家麟、刘晓艺:《娥英两花并蒂开》, 载鲍家麟编著:《中国妇女史论集》,第六集, 台北稻乡出版社2008年版,第271—310页。
    (36)张廷玉编纂:《明史》卷六十七《舆服三》,第1650页。又可参见Guangren Shen, Elite Theatre in Ming China,1368-1644,New York:Routledge,2005,p.32。
    (37)见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的“皇明异典述”“赐衣文武互异”“考满非常恩赐”等条目,中华书局1985年版。
    (38)孔德明主编:《中国服饰造型鉴赏图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页。
    (39)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一,“皇明异典述·左柱国”,第113—114页。
    (40)“主”有“神主”之意。为逝者制作灵牌的过程称“作主”,而请人用朱笔补上灵牌上“主”字的一点的仪式则称为“点主”。事先写就的死者神位牌会有“某某之王位”等字,然后丧家会请当地最有声望的绅耆上堂,用朱砂甚至蘸鲜血在“王”字上加一点,后两字遂变成“主位”。这一点需笔墨饱满,写完后神主牌遂有了生气。Susan Naquin, Funerals in North China,p. 42.
    (41)David Johnson, “The City-God Cults of T’ang and Sung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45, 2 (1985).
    (42)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7页。
    (43)叶盛:《水东日记》卷三十《城隍神》,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96—297页。
    (44)解缙:《谢学士文集·大庖西室封事》,见陈子龙编纂:《明经世文编》卷十一, 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6页。
    (45)Ray Huang,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6.
    (46)张廷玉编纂:《明史》卷六十七《舆服三》,第1650页。
    (47)明正统后,文渊阁东西两房中书舍人可参与写票,算是内阁的直属,与文华殿和武英殿的所谓两殿中书舍人的地位遂形成云泥之判。两房与两殿在宣德后、成化前的地位原是差别不大的,且都不及多由进士出身的中书科中书舍人地位高。而两殿中,一直又是以武英殿稍为猥杂,舍人的出身要求不高,虽称近侍,但在禁直机构中实难出头。参见王天有:《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禁直机构》,载《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
    (48)张廷玉编纂:《明史》卷六十七《舆服一》,第1611—1622页。
    (49)于宝航:《晚明世风变迁的观察角度与解释模式——以乘舆制度为研究中心》,《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50)Thomas Shiyu Li, Susan Naquin, “The Baoming Temple: Religion and The Throne in Ming and Qing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8, no.1(1988).
    (51)弘治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颁布敕谕曰:“皇帝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朕惟佛氏之教,自西土流传中国已久,上以阴佑皇度,下以化导群迷,功德所及幽显无间,是以崇奉之者,遐迩一焉。顺天府宛平县香山乡黄村女僧吕氏,先年置买田地六顷七十六亩,起盖寺宇一所,奏乞寺额,并蠲免粮税。特赐额曰顺天保明寺,俱蠲免地亩、粮草。今仍与其徒弟女僧杨氏居住管业,颁敕护持之。凡官员军民诸色人等,自今已往,毋得侵占田土,毁坏垣宇,以沮坏其教。敢有不遵朕命者,论之以法。故谕。”引自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员会编:《石景山文史》 第14集《石景山寺庙碑文选编》,政协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员会2006年版。
    (52)王永斌:《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页。
    (53)羽离子:《明代地方的日用摊派》,载《明清史讲稿》,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39页。
    (54)鬏髻不必一定是金银所制,俗谓“头发壳子儿”的头发鬏髻多为家境寻常的明代妇女所戴,其性质相当于马尾或人发编成的假髻;金银所制的鬏髻所费不赀,分别叫“金丝鬏髻”和“银丝鬏髻”。即使在富室巨家,也只有正室妻子或比较受宠的姬妾才有资格戴金银鬏髻,如果一个家庭的妻妾秩序还未被彻底打乱,则鬏髻的贵重程度应该能反映从正妻到宠妾、到最低妾侍的顺序。在《金瓶梅》一书中,李瓶儿刚嫁到西门庆家,本拟拿出自己的重九两纯金的金丝鬏髻来戴,但听说正室吴月娘并没有金丝鬏髻,她也就不敢戴了,只好找银匠将原鬏髻毁掉重打其他首饰。西门庆家最不受待见的妾侍孙雪娥,多数时间是不被允许戴鬏髻的。第二十五回中,宋惠莲抱怨西门庆:“你许我编鬏髻,怎的还不替我编?只教我成日戴这头发壳儿。”见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04页。张爱玲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中写她的亲戚表大爷的妾三姨奶奶头发秃了,“戴个薄片子假头发壳子”,可见头发壳子也有义髻的性质。见张爱玲:《小团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55)张廷玉编纂:《明史》卷六十七《舆服三》, 第1653页。
    (56)张廷玉编纂:《明史》卷六十七《舆服三》, 第1646页。
    (57)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
    (58)Timothy Brook,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Berkeley, Calif.;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p. 1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