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来华留学生分布的省际差异及空间收敛性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alysis on Inter-province Difference and Spatial Conv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 作者:杨洲 ; 刘志民
  • 英文作者:Yang Zhou;Liu Zhimin;
  • 关键词:留学教育 ; 省际差异 ; 空间收敛
  • 中文刊名:YANG
  • 英文刊名: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 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教育现代化研究院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教育学术月刊
  • 年:2019
  • 期:No.320
  • 基金: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2016年度来华留学与教育对外开放专项研究课题“全球高等教育学生流动的动向、战略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际协研2016-007);;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际学生流动的趋势、动因与我国发展战略选择(项目编号:KYCX180727)
  • 语种:中文;
  • 页:YANG201903009
  • 页数:10
  • CN:03
  • ISSN:36-1301/G4
  • 分类号:67-76
摘要
基于2004-2015年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将经济收敛假说引入留学教育领域,分析来华留学教育的收敛性。结果表明:来华留学教育存在明显的收敛性。而高等教育规模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来华留学教育的收敛速度具有显著影响。在引入空间因素后,发现来华留学教育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第三象限,以"低-低"集聚特征为主。同时,留学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周围地区的空间辐射作用逐渐增强。从空间收敛性来看,来华留学教育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从空间收敛性的影响因素来看,生师比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接地区的留学教育发展。
        
引文
[1]Solow R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65-94.
    [2]Swan T W.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J].Economic Record,1956,32(2):334-361.
    [3]黄乾,李修彪.我国省域人力资本的收敛性分析--基于三种测算方法的比较[J].人口与经济,2015,(4):94-106.
    [4]夏焰,崔玉平.中国省际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生均经费支出差异及收敛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5):13-18.
    [5]封永刚,邓宗兵.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收敛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5,(3):77-88.
    [6]Mankiw N G,Romer D,Weil D N.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J].Nber Working Papers,1990,107(2):407-437.
    [7]马晶梅,贾红宇,喻海霞.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空间收敛研究--基于人力资本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3,(12):12-19.
    [8]戴觅,茅锐.产业异质性、产业结构与中国省际经济收敛[J].管理世界,2015,(6):34-46+62.
    [9]Sab R,Smith S C.Human Capital Convergence:International Evidenc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1,(1):1-32.
    [10]高媛,高丽丽.辽宁省三大经济区域高等教育收敛的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640-645.
    [11]郑展鹏,岳帅.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缩小了吗--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9):28-36.
    [12]韩海彬,李全生.中国农村教育收敛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3,(2):56-61.
    [13]谢童伟,张锦华,吴方卫.中国教育省际差距收敛分析及教育投入体制效应评价与改进--基于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33(4):31-36+125.
    [14]许庆,谢童伟.我国农村教育差异及收敛速度研究--对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17):10-14.
    [15]李修彪,齐春宇.中国城镇化与省域间教育收敛性--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6,(3):73-82.
    [16]李恺,罗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收敛性分析--基于我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10):7-14.
    [17]丁建福,萧今,王绍光.中国县级义务教育投入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J].教育科学,2015,31(2):23-30.
    [18]赖思宁,孙艳.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支出的收敛性研究--基于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2):1-7.
    [19]董冠鹏,郭腾云,马静.空间依赖、空间异质与京津冀都市地区经济收敛[J].地理科学,2010,30(5):679-685.
    [20]Sergio J.Rey,Brett D.Montouri.US Regional Income Convergence:A Spatial Econometric Perspective[J].Regional Studies,1999,33(2):143-156.
    [21]顾佳峰.中国基础教育财政收敛性实证研究--基于空间计量视角[J].教育与经济,2008,(4):48-53.
    [22]闫超栋,马静.中国高等教育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7,(4):163-171.
    [23]郭璐芸,刘蓓蕾.基于变异系数法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灰色关联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5,(3):18-19.
    [24]Asma Amdouni,Philippe Castagliola.Monitoring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using a variable sample size control chart in short production ru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15,81:1-14.
    [25]Barro R J,Sala-I-Martin X.Technology Diffusion,Convergence and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97,2(1):1-26.
    [26]李修彪,齐春宇.城镇化对我国省际教育收敛的影响研究--基于教育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6,(2):10-18.
    [27]宋华盛,刘莉.外国学生缘何来华留学--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31-38.
    [28]李婧,谭清美,白俊红.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7):43-55.
    [29]Anselin L.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J].Economic Geography,1988,65(2):160.
    [30]魏梅.我国高等教育效率增长率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4):97-102.
    [31]黄苹.地区人力资本溢出与经济增长分析[J].经济经纬,2008,(3):67-69.
    [32]Bradford A.English-medium degree programs in Japanese universities:learning from the European experience[J].Asia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2013,2(3):225-240.
    [33]佚名.高等教育国际化亟须政策优化[EB/OL].新华网.实证专栏.(2016-10-19)[2017-04-2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19/c_129328120.htm.
    [34]肖宪.对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的一些思考[N].云南大学学报电子版.http://ynunews.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538245,2011-12-16(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