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音系区别特征与汉语语音史研究的结构分析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istinctive Features of a Phonology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 作者:郑伟
  • 英文作者:ZHENG Wei;
  • 关键词:结构分析 ; 区别性特征 ; 汉语音系 ; 锐钝 ; 平降
  • 英文关键词:structural analysis;;distinctive feature;;Chinese phonology;;acute vs.grave;;plain vs.flat
  • 中文刊名:HDS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言认知与演化实验室;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51;No.262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南各民族及‘一带一路’邻国语言文学中汉字音的数字化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8ZDA296);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境内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音变特征及其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2017AZD038)
  • 语种:中文;
  • 页:HDSD201902006
  • 页数:10
  • CN:02
  • ISSN:31-1010/C
  • 分类号:64-72+190
摘要
结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讨论汉语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现代两个阶段里音节类型的结构性变化。文章从20世纪50年代由雅柯布森等人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理论中锐钝、平降两项对立特征出发,用多项个案,指出了声母或介音锐钝对韵母元音的影响,降音性声母辅音对韵腹元音或介音由开变合的影响。由此说明结构成分分析法是探讨汉语音系演变的重要方法之一。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syllable pattern from Old Chinese to Middle Chinese and from Middle Chinese to modern Mandarin. Referring to the theory of "distinctive features",especially two pairs of features,i.e. acute vs. grave and plain vs. flat,we provide several cases to exemplify the effect of acute or grave initial consonant or medial on final main vowel,and the effect on each other of initial consonant and final main vowel. These cases show the significance of structural analysis for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引文
(1)赵元任:《中文里音节跟体裁的关系》,《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68年第40本,第519—520页。
    (2)文中涉及的几个概念的英文简写及符号涵义如下:上古音(Old Chinese, OC)、晚期上古音(Late Old Chinese, LOC)、中古音(Middle Chinese, MC)、早期中古音(Early Middle Chinese, EMC)、晚期中古音(Late Middle Chinese)、古官话(Old Mandarin, OM)。带星号表示构拟的上古音形式,中古音或近代音的构拟如果和上古音形式同时出现,则不标星号。“0”表示零形式(零声母、零介音或零韵尾)。
    (3)朱晓农:《证早期上声带假声》,《中国语文》2007年第2期。
    (4)Haudricourt, A.G.(奥德里古尔):Comment reconstruire de Chinois archa?que, Word 10, 1954, pp.351-364;王力:《汉语语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79页。
    (5)Jakobson, Roman, C.Gunnar M.Fant and Morris Halle: Preliminaries to speech analysi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their correlates,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51;《语音分析初探:区别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王力译),《当代语言学》1981年第3期,1981年第4期。中译文刊出时以(上)、(下)分载,以下简称“初探(上)”或“初探(下)”。
    (6)③ 雅柯布森等:《初探(下)》(中译本),第10—14页;第11页。
    (7)Ohala, J.J. “About flat”, Victoria A.Fromkin(ed.) Phonetic linguistics: essays in honor of Peter Ladefoged, Orlando: Academic Press, 1985, p.226.
    (8)为了讨论的方便,下文涉及的个案分析,都来自本文作者已经(或即将)发表的专题探讨。
    (9)郑伟:《古壮字的汉字借音声旁与中古后期的韵母演变》,《中国文字研究》第26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第165—173页。
    (10)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49—450、 513页。
    (11)郑伟:《切韵重纽字在汉台关系词中的反映》,《民族语文》2013年第4期。
    (12)《切韵》真韵开合口字兼具,到了《唐韵》将合口字分出,另立谆韵。所以如果将真、谆分开算的话,则共有九个韵(以平赅上去入)有重纽对立。
    (13)郑伟:《切韵重纽字在汉台关系词中的反映》,第34页。壮语方言的材料参考张均如等:《壮语方言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626、 684、 931页。
    (14)郑伟:《八思巴字译音等材料中汉语重纽唇音字的语音表现》,《汉语史学报》2016年第16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第47—59页。
    (15)雅柯布森等:《初探(下)》(中译本),第18页。
    (16)郑伟:《上古音研究中的分等依据、谐声及通假问题》,朴慧莉、程少轩编:《古文字与汉语历史比较音韵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5—36页。
    (17)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18)郑张尚芳:《上古韵母系统和四等、介音、声调的发源问题》,《温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相反的意见是,Pulleyblank认为上古的长元音到了中古变作了三等韵。参看Pulleyblank, E.G(蒲立本):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Asia Major 9, pp.58-144, pp.206-265;《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潘悟云、徐文堪译,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2页。
    (19)Norman, Jerry, Pharyngealization in early Chi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14.3, 1994, pp.397-408.
    (20)潘悟云:《对三等来源的再认识》,《中国语文》2014年第6期。
    (21)Jakobson,Roman, Mark and feature, Selected Works VII, 1974, pp.122-124.
    (22)潘悟云:《对三等来源的再认识》,第536页;郑伟:《上古音研究中的分等依据、谐声及通假问题》,第21页。
    (23)雅柯布森等:《初探(下)》(中译本),第11、 13页。
    (24)郑伟:《中古以后麻佳同韵的类型及其性质》,《中国语文》2015年第3期。
    (25)《方言调查字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66页)江韵下有泥母字“扌農”,是个后起字,通行的写法是“攮”。
    (26)《中原音韵》的“江阳”韵有“樁桩庄装”“床幢撞”“壮状撞”几组同音字,表示此时知组的江韵字已和阳韵的庄组字合并且读作合口的[uɑ?]。
    (27)雅柯布森等:《初探(下)》(中译本),第2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