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考古遗址到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的价值认定与保护利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rom Archaeological Site to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he Value Identification and Protection of Liangzhu Ancient City
  • 作者:刘斌 ; 王宁远 ; 陈明辉
  • 英文作者:LIU Bin;WANG Ning-yuan;CHEN Ming-hui;Zhejiang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 关键词:良渚古城 ; 考古学 ; 良渚考古 ; 考古遗址 ; 世界文化遗产 ; 价值认定 ; 保护利用 ; 展示 ; 申遗
  • 英文关键词:Liangzhu Ancient City;;archaeology;;Liangzhu archaeology;;archaeological site;;World cultural Heritage;;value identification;;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presentation;;World Heritage bid
  • 中文刊名:DNWH
  • 英文刊名:Southeast Culture
  • 机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2-28
  • 出版单位:东南文化
  • 年:2019
  • 期:No.267
  • 语种:中文;
  • 页:DNWH201901001
  • 页数:8
  • CN:01
  • ISSN:32-1096/K
  • 分类号:8-15
摘要
良渚古城遗址八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工作充分揭示了遗址的重要价值,证明它是良渚文明的都邑性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是规模庞大的世界级城址,遗址的价值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在各方的配合和努力下,良渚古城遗址的文物保护也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而不断推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2年以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正式启动,良渚博物院展陈完成更新换代,良渚国家考古公园建设也已大体成型,良渚古城遗址已进入全面展示和利用的新时代。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work of the Liangzhu Ancient City Site conducted over the past eighty years has fully revealed the important value of the site. It proves that it was the capital city site of Liangzhu civilization, a holy place of more than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and a large-scale world-class city site. The value of the site has been highly recognized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With the support and efforts of all parti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Liangzhu ancient city site has been continuously promoted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chaeological work, and has gain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Since 2012, with the site's bid for being listed as World Heritage, the renovation of Liangzhu Museum's display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angzhu Archaeological Park, Liangzhu Ancient City Site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all-around presentation and utilization.
引文
[1]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浙江省教育厅1938年版。
    [2]夏鼐:《长江流域考古问题——1959年12月26日在长办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的发言》,《考古》1960年第2期。
    [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科学出版社1993年。
    [4]王明达:《良渚遗址群田野考古概述》,余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5]a.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文物资料丛刊(第3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b.南京博物院:《苏州草鞋山良渚文化墓葬》,《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6]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张陵山遗址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
    [7]南京博物院:《l982年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的发掘》,《考古》1984年第2期。
    [8]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
    [9]a.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b.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文物出版社2005年。
    [1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瑶山》,文物出版社2003年。
    [1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7期。
    [12]a.杨楠、赵晔:《余杭莫角山清理大型建筑基址》,《中国文物报》1993年10月10日第3版;b.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莫角山遗址1992-1993年的发掘》,《文物》2001年第12期。
    [13]刘斌、王宁远:《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东南文化》2014年第2期。
    [14]赵辉:《良渚的国家形态》,《中国文化遗产》2017年第3期;Colin Renfrew,Bin Liu.The emergence of complex society in China:the case of Liangzhu.Antiquity,2018,92:975-990.中文版见[英]科林·伦福儒、刘斌著,陈明辉、朱叶菲、宋姝、姬翔、连蕙茹译:《中国复杂社会的出现:以良渚为例》,《南方文物》2018年第1期。
    [1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16]黄莉:《建立补偿机制有效保护遗址——良渚遗址文物保护补偿机制的实践与思考》,《浙江文物》2016年第1期。
    [17]高蒙河、宋雨晗:《从“良渚全考古”到“良博全展示”——以良渚博物院2018年改陈策展为例》,《东南文化》2018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