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追求之境:张海鹏先生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Pursuit and Exploration:Mr. ZHANG Haipeng and His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 作者:李细珠
  • 英文作者:LI Xizhu;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关键词:张海 ; 中国近代史 ; 唯物史观 ; 学科体系
  • 中文刊名:JYXK
  • 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Jinyang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1-25
  • 出版单位:晋阳学刊
  • 年:2019
  • 期:No.232
  • 语种:中文;
  • 页:JYXK201901002
  • 页数:15
  • CN:01
  • ISSN:14-1057/C
  • 分类号:14-28
摘要
张海鹏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著述宏富,既有精深的专题研究,涉及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与孙中山思想、留日学生、近代农民战争、国共关系、抗日战争、中日关系史与港澳台研究等诸多领域;更多的是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宏观思考与评论,涉及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包括指导思想、话语体系、学科体系、研究范式及立场方法等诸多问题。他的主要学术旨趣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探索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建构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并在主持编纂《中国近代通史》中付诸实践,从而引导和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
        
引文
[1]张海鹏.东厂论史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评论与思考.“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张海鹏.湘军在安庆战役中取胜原因探析[J].近代史研究,1988(5):25-50.
    [3]张海鹏.试论辛丑议和中有关国际法的几个问题[J].近代史研究,1990(6):101.
    [4]张海鹏.宝善里炸药爆发时间考实[J].近代史研究,1987(1):288-294.
    [5]张海鹏.湖北军政府“谋略处”考异[J].历史研究,1987(4).
    [6]李卫民.深入钻研马列主义,提高宏观史学研究水平---张海鹏研究员访谈录[J].晋阳学刊,2011(3):12.
    [7]张海鹏.黄兴与武昌首义[J].历史研究,1993(1):124.
    [8]胡波.孙中山研究口述史·京津卷(下册):“张海鹏”[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9]张海鹏.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N].人民日报(理论版),2011-09-26.
    [10]张海鹏.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评说[J].历史研究,1991(5):52-66.
    [11]张海鹏.孙中山“社会革命”说正义[J].近代史研究,1993(3):268-279.
    [12]张海鹏.试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真谛(孙文研究,第21期,日本,1997年1月)[M]//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316-329.
    [13]张海鹏.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实意义[M]//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60-65.
    [14]张海鹏.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内在矛盾值得研究[M]//张海鹏自选集.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426-431.
    [15]张海鹏.民国史研究的现状与几个问题的讨论[J].近代史研究,2002(4):1-17.
    [16]张海鹏.论皖南事变之善后[J].近代史研究,1995(5).
    [17]张海鹏.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1996(6):179-193.
    [18]李细珠.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张海鹏先生的学问人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16-17.
    [19]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J].抗日战争研究,2005(3):1-15.
    [20]张海鹏.下大力气推进抗日战争史研究[N].人民日报,2015-09-17.
    [21]张海鹏.中国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的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9-02.
    [22]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宏观反思[J].中共党史研究,2015(8):26-35.
    [23]张海鹏.对教育部《通知》的质疑---“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八年抗战”远非史学界共识[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129/13/12776403-625264938.shtml.
    [24]李细珠,张志勇,赵庆云访谈整理.张海鹏先生访谈录[M]//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88-289.
    [25]张海鹏.学术人生--我的理想与追求[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26]张海鹏.新时期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求是,2009(7).
    [27]张海鹏.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若干原则性争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3):21-22.
    [28]张海鹏,邹兆辰.追求历史的真谛:我的史学之路---访张海鹏研究员[J].历史教学问题,2013(4):48.
    [29]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若干史实的解说[M]//张海鹏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31.142.
    [30]张海鹏.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历史学[N].光明日报,2008-11-09.
    [31]张海鹏.六十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确立与发展[J].历史研究,2009(5):15.
    [32]张海鹏.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历史学[N].光明日报,2016-07-27.
    [33]张海鹏.推进我国史学话语体系建设[N].人民日报,2016-07-25.
    [34]张海鹏.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J].近代史研究,2005(1).
    [35]张海鹏,龚云.中国近代史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421-422.
    [36]张海鹏.略谈外国侵略与近代中国的“开关”[M]//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
    [37]张海鹏.“告别革命”说错在哪里?[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6):46.
    [38]张海鹏.历史电视剧《走向共和》宣扬什么历史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5):62.
    [39]张海鹏.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评袁伟时教授《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N].中国青年报,2006-03-01.
    [40]张海鹏.点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死穴[N].环球时报,2014-12-22;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敢于“亮剑”[EB/OL].光明网理论频道,2015-04-24,http:/theory.gmw.cn/2015-04/24/content-15472153.htm.
    [41]张海鹏.治所与治学肩挑双担.论史与论政心忧天下[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07-28.
    [42]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J].历史研究,1984(4):7-8.
    [43]张海鹏.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J].求是,1990(3):30.
    [44]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J].近代史研究,1998(2).
    [45]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N].人民日报,2009-11-20.
    [46]张海鹏.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N].北京日报,2015-07-27.
    [47]张海鹏.胡绳与近代史研究所---胡绳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怀念[J].近代史研究,2002(1):305.
    [48]李文海.《中国近代通史》笔谈---尊重历史真实,着力学术创新[J].近代史研究,2007(5):7-8.
    [49]熊月之.《中国近代通史》笔谈---贯通近代百年历史的鸿篇巨制[J].近代史研究,2007(5):17.
    [50]马敏.《中国近代通史》笔谈---通史贵在“通”[J].近代史研究,2007(5):19.20.
    [51]曾业英.《中国近代通史》笔谈---实现了本所几代人的夙愿[J].近代史研究,2007(5):10.11.
    (1)他曾在访谈中说:“1978年开始,我进入真正的学者生涯,努力抢救失去的时间,一心一意展开自己的学术研究。在这样的条件下,度过了我学术研究的十年黄金时间。”参见李细珠、张志勇、赵庆云访谈整理:《张海鹏先生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52页。
    (1)张海鹏:《宝善里炸药爆发时间考实》,《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页。按:这段话在《近代史研究》发表时有改动。
    (1)张海鹏:《一次愉快的合作经历——记〈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撰写、出版的历程》(2007年8月13日),未刊稿,用电子邮件群发《中国近代通史》课题组成员。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