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兴起、进展与实践——基于学术史的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ndigenization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An Academic History of Its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 作者:刘英
  • 英文作者:XU Liuying;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学术史 ; 近代中国 ; 教育社会学 ; 本土化
  • 英文关键词:academic history;;modern China;;sociology of education;;indigenization
  • 中文刊名:NJS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 出版日期:2019-01-24
  • 出版单位: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No.221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学术史视野下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与乡村建设互动研究”(14YJC880094)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NJSS201901006
  • 页数:9
  • CN:01
  • ISSN:32-1030/C
  • 分类号:57-65
摘要
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学术研究"本土化"向来是一个不断被提起并热议的论题。教育社会学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面临着"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意识随即兴起,这一时期其"本土化"的目标主要在于"本土契合性",即教育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要如何契合中国的语言、社会和文化条件等方面。随着社会学及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现实问题的密切结合,尤其是近代中国学者在参与乡村教育及乡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努力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构建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和现实素材的基础上,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得以不断发展。回顾和梳理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历程,不仅能促进教育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为当前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相关理论问题之探讨提供借鉴。
        In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the indigen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Sociology of education faced the problem of indigenization from the date of its arrival in modern China, thus arising an awareness of indigenization. During that period, the focus of indigenization was mainly on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western theories and the Chinese reality: that is, among others, how to fit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sociocultural conditions of modern China. Whe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was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Chinese society and education practice, modern China witnessed a rapid progress in the indigenization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articularly due to the efforts made by Chinese academics at that time to turn into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s and data for localizing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heir practical experience gained in their participation into developing the education and welfare in Chinese rural areas. Reviewing the course of indigenization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in modern China cannot only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China, 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indigenization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t present.
引文
a现代社会科学中“本土化”(Indigenization)一词最早出现并流行于20世纪中期以后,当时在相同的涵义上多使用“某国化”一词,如近代中国社会学就曾使用过“中国化”的表述。鉴于社会科学“本土化”概念在今天包含了较为丰富的内涵,同时为了论述的方便起见,本文统一称“本土化”。
    a杨昌勇:《论〈周易〉的教育社会学的思想》,《齐鲁学刊》1994年第1期。
    b隗峰:《试析〈论语〉中的教育社会学思想》,《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版)1997年第4期。
    c黄绍伦:《中国解放前社会学的成长》,载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编:《社会学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76-181页。
    d曹春平,张斌贤:《从缮性至心智训练--Mental discipline在中国的引入》,《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年第4期。
    e佚名:《发刊旨趣》,《自然界》1926年第1期。
    f罗家伦:《中国若要有科学,科学先说中国话》,《图书评论》1932年第1卷第3期。
    g[美]杜威:《明日之学校》,朱经农,潘梓年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译者序言第1页。
    h史密斯(W.R.Smith,1875-1937),美国社会学家,教育社会学学科创始人之一。1909年在美国堪萨斯州州立师范学校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1917年出版西方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科书《教育社会学导论》,1923年参与创建美国教育社会学学会。主要著作有:“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Sociology”)(1917)“Principles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1928)等。
    i[美]史密斯:《应用教育社会学》,陈启天译,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译序第2页。
    a许刘英:《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63-64页。
    b沈冠群、吴同福:《教育社会学通论》,南京:南京书店,1932年,编者序第1页。
    c肖朗,许刘英:《陶孟和与中国大学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发端》,《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d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六卷》(1931-1935),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2页。
    e许力以:《中国出版百科全书》,上海:书海出版社,1997年,第885页。
    f雷通群:《教育社会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例言第1页。
    g杨国枢:《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载杨国枢,文崇一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82年,第180-181页。
    h燕客:《如何改造中国的社会科学》,载谢冰编《独立评论文选》,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98-102页。
    a孙本文:《中国社会学之过去现在及将来》,载陈书德、许妙发编:《中国社会学史资料汇编》,上海大学文学院内部教学用书,1986年,第210页。
    b庄泽宣:《一门大学功课不讲演不看书的尝试》,《教育与人生》,上海:中华书局,1946年,第59页。
    c[美]杜威著:《学校与社会》,刘衡如译,北京:中华书局,1921年,序言第3页。
    d雷通群:《教育社会学》,例言第1页。
    e陈翊林:《教育社会学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叙第1页。
    f卢绍稷:《教育社会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序言第1-2页。
    g张雲缙:《教育社会学与民众教育》,《民众教育季刊》1932年第2卷第2号。
    h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1页。
    i陈礼江:《民众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16页。
    a张雲缙:《教育社会学与民众教育》。
    b傅葆琛:《乡村运动中之乡村教育》,《中华教育界》1934年第22卷第4期。
    c马秋帆,熊明安主编:《晏阳初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89页。
    d[德]鲁塞克著:《社会学与教育》,许孟瀛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译者序言第3页。
    e章开沅,余子侠主编:《余家菊与近代中国》,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90页。
    f余家菊:《乡村教育运动底涵义和方向》,《中华教育界》1921年第10卷第10期。
    g余家菊:《乡村教育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自序第1页。
    h石玉昆:《乡村教育通论》(书评),《中华教育界》1935年第22卷第11期。
    a雷通群:《中国新乡村教育》,上海:新亚书店,1932年,第7页。
    b雷通群:《中国新乡村教育》,“序”。
    c卢绍稷:《乡村教育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32年,序言第1页。
    d余子侠,王海凤:《陶行知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G.D.Strayer师承关系考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年第2期。
    e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晏(阳初)序第2页。
    f如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即是为了满足晏阳初定县乡村实验的需要;由李柳溪主持、许仕廉和杨开道指导的《社会调查与邹平社会》是应山东邹平县乡村建设的需要等。
    g李文海:《社会调查: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一场‘真正的革命’》,《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社会卷》(二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前言”。
    h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一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393页。
    i这些事实如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女人根本是用不着识字的,她们的生活不要“字”的帮忙。参见廖泰初:《动变中的中国农村教育--山东省汶上县教育研究》,出版地不详,1936年,第78-79页。
    j廖泰初:《中国教育学研究的新途径--乡村社区的教育研究》,《教育学报》1938年第3期。
    k廖泰初:《中国教育学研究的新途径--乡村社区的教育研究》。
    l廖泰初:《中国教育学研究的新途径--乡村社区的教育研究》。
    m廖泰初:《中国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提要初稿》,《教育学报》(燕京大学)1940年4月,第5期单行本,第25页。
    a李培林,渠敬东等编:《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97页。
    b许仕廉:《一个市镇调查的尝试》,《社会学界》1931年第5卷。
    c许仕廉:《对于社会学教程的研究》,《社会学杂志》1925年第2卷第4号。
    d许仕廉:《对于社会学教程的研究》,《社会学杂志》。
    e李培林,渠敬东等编:《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上册),第374页。
    f许刘英:《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203页。
    g崔载阳:《民族中心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1935年第60期。
    h崔载阳,方惇颐:《民族中心小学课程实验的总报告》,《教育研究》1938年第85&86期。
    i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教育研究所:《本所研究事业十年》,出版地不详1937年,第44页。
    j崔载阳:《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之过去现在与将来》,《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7期。
    k王璋:《合办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进行计划大纲》,《乡村建设半月刊》1936年第6卷第8期。
    a崔载阳:《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之过去现在与将来》。
    b欧文·金(Irving King,1874-?),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衣阿华大学教授,曾师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迈尔斯(Walter.R.Miles),主要著作有“The Psychology of Child Development”(1903)、“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A Study in Anthrop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10)、“The Social Aspects of Education”(1912)、“Education for Social Efficiency:A Study in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Education”(1913)、“The High-School Age”(1914)等。
    c这一点在《社会化的教育》一文的参考文献中可清楚地看出。参见《中华教育界》1920年第10卷第1期。
    d邰爽秋:《民生教育刍议》,《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6号。
    e邰爽秋:《民生教育刍议》。
    f邰爽秋:《民生教育刍议》。
    g唐茂槐:《民族复兴运动中之普教问题》,《大夏周报》1934年第11卷4期。
    h黄素君:《教师教育视域下澳门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年第3期。
    i燕客:《如何改造中国的社会科学》,载谢冰编《独立评论文选》,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98-102页。
    a雷通群:《大学教育与国性之发扬》,《广大学报》1937年第1期。
    b刘昌:《中国心理学:何以可能?如何建立?》,《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c郑杭生,王万俊:《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第105页。
    d程天君:《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百年概要》,《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