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政治、文化与实践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ndigenization of China's Social Work: Politics, Culture and Practice
  • 作者:何雪松 ; 杨超
  • 英文作者:HE Xuesong;YANG Chao;
  •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 ; 政治关联性 ; 文化敏感性 ; 实践反思性
  • 中文刊名:JILI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临沂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29;No.154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治理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行动本土化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6ZDA084);;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儒家关系思想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融合研究”(项目编号:18CSJJ23)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JILI201901004
  • 页数:7
  • CN:01
  • ISSN:37-1377/C
  • 分类号:26-31+159
摘要
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三十年来,本土化一直是核心议题,这关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与建构路径。政治关联性、文化敏感性与实践反思性构成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三要素。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纷争实质是关于围绕社会工作本质的论争,在科学、政治与艺术三位一体的特质下,中国社会工作既需要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科学知识,更要从中国政治文化实践脉络构建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这恰恰是社会工作走向国际化的前提。
        In the past 30 years since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ina's social work, indigenization has been the core issu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trajectory of China's social work. Political connection, cultural sensation and practice introspection are three factors of China's social work Indigenization. The contex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 work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western countries. This essay aims to explore the political, cultural and practice factors justify indigenization of China's social work.
引文
(1)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浙江学刊》,2001年第2期。
    (2)王思斌:《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片论》,《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3)殷妙仲:《专业、科学、本土化:中国社会工作十年的三个迷思》,《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田毅鹏,刘杰:《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0-71页。
    (3)杨国枢,余安邦:《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年版,第91页。
    (4)边燕杰:《关系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5)何雪松:《社会工作的“文化自觉”》,《社会建设》,2014年第2期。
    (6)何雪松:《重构社会工作的知识框架:本土思想资源的可能贡献》,《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7)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页。
    (8)钟桂男:《儒家社会工作学的教育与实践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唐咏:《关系和嵌入性之外: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的路径选择》,《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杨超,何雪松:《社会工作的关系视角》,《学海》,2017年第4期。
    (3)安秋玲:《社会工作知识本土建构:基于实践场域的进路与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4)信息来源于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6-11/08/content_5129689.htm,2018年12月10日访问。
    (5)[澳]Jim Lfe:《人类权利与社会工作》,郑广怀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6)朱健刚,陈安娜:《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3期。
    (7)Schon,D.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New York:Basic Books Inc.Publishers,1983,p.20.
    (1)张和清:《社会转型与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
    (2)徐延辉,兰林火:《社区能力、社区效能感与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路径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
    (3)文军,吴越菲:《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反思---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工整合服务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4)文军,何威:《灾区重建过程中的社会记忆修复与重构---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增能服务为例》,《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2期。
    (5)童敏:《从问题视角到问题解决视角---社会工作优势视角再审视》,《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6)郭伟和,徐明心:《从抗逆力到抵抗:重建西方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优势视角》,《思想战线》,2013年第5期。
    (1)梁玉成:《走出“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的误区》,《新视野》,2018年第4期。
    (2)翟学伟:《社会学本土化是个伪问题吗?》,《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9期。
    (3)何雪松:《社会工作的理论追求及发展趋势》,《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4)李伟:《社会工作何以走向“去社会变革化”---基于美国百年社会工作史的分析》,《社会》,2018年第4期。
    (5)李迎生:《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