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媒体呈现与公共舆论:传教士雷鸣远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edia Presentation and Public Opinion:Missionary Lei Mingyuan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n Modern Times
  • 作者:李萌
  • 英文作者:LI Meng;School of History,Hebei University;
  • 关键词:雷鸣 ; 传教士 ; 媒体 ; 舆论 ; 中外文化交流
  • 英文关键词:Lei Ming-yuan;;missionary;;newspaper and medium;;public opinion;;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 中文刊名:ZJK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7-02 11:26
  • 出版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34;No.173
  • 语种:中文;
  • 页:ZJKS201804015
  • 页数:5
  • CN:04
  • ISSN:13-1415/C
  • 分类号:65-69
摘要
雷鸣远是清末民初赴华传播公教的比利时传教士,他将传教事业与中国社会发展相联结,对中国近代的文教事业、外交活动以及抗日战争表现出强烈的关注与同情。在文教外交领域,他开办学校、创办《益世报》,大力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在老西开事件中为中国主权问题据理力争。在抗日战争期间,亲自带队奔赴前线,组织救援活动;在公教传播方面,他倡导中国本土化的传教策略,组织公进会和耀汉兄弟会等团体,推动公教事业在中国的发展。雷鸣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传教士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为中国社会近代化变革作出不小的贡献。
        The Belgian missionary Lei Mingyuan,who comes to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spread the Catholic Church,shows a great concern and sympathy for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ause,the diplomacy and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In the aspect of education and diplomacy,he establishes schools,starts Yishi Daily,and argues strongly for China's sovereignty in Laoxikai Incident.In his missionary work,Lei Mingyuan advocates the localized missionary strategy and organizes religious groups,whic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n China.With his actual deeds,Lei Mingyuan shows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missionaries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change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引文
[1]俞志厚.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2]紫虹.雷鸣远神父[J].世界杂志精华,1940(3):213-214.
    [3]刘豁轩.一个至死不老的青年祝雷鸣远先生六旬寿辰[N].大公报(天津版),1936-08-20(1).
    [4]本埠[N].大公报(天津版),1914-04-14(3).
    [5]雷鸣远.创刊号[N].益世报,1915-10-10(1).
    [6]张献忠.雷鸣远的抗日实践及其救国思想[J].民国研究,2016(2):1-13.
    [7]雷鸣远.为中日交涉解决警告天主教人[N].大公报(天津版),1915-05-20(6).
    [8]天主教总铎雷鸣远君在救国储金大会之演说词[N].大公报(天津版),1915-05-29(2).
    [9]本埠[N].大公报(天津版),1915-06-07(5).
    [10]天津商民各界挽留教士雷鸣远大会[N].大公报(天津版),1916-06-30(2).
    [11]本埠[N].大公报(天津版),1916-07-03(5).
    [12]本埠[N].大公报(天津版),1916-07-12(6).
    [13]张若谷.豁出去的雷鸣远[J].火线,1937(4):115-117.
    [14]安国雷鸣远司铎热心公益[J].公教月刊,1934(13):13.
    [15]雷鸣远司铎已抱牺牲决心[J].公教周刊,1936(37):4.
    [16]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7]罗隆基.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七十五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241.
    [18]雷鸣远司铎演讲录[J].公教周刊,1935(32):7-9.
    [19]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宗教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352.
    [20]杜廷美.公教会应有之精神[J].磐石杂志,1934(9):6-7.
    [21]雷鸣远司铎访问记[J].磐石杂志,1935(1):51-52.
    [22]刘豁轩.一个至死不老的青年祝雷鸣远先生六旬寿辰:续[N].大公报,1936-08-21(10).
    [23]贫困的耀汉兄弟会[J].公教白话报,1940(22):9.
    (1)胡成认为:迄今为止中外学术界对于传教士群体大致形成了3种研究典范:其一为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冲击、反应的理念,以传教活动所引发的教案为研究视角;其二为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现代化研究模式,重点考察传教士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以实际活动来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变革;其三为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典范,较多的关注传教士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适应与调整,引自《何以心系中国——基督教医疗传教士与地方社会(1835-1911)》,《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四期。
    (2)例如,侯杰、刘宇聪《雷鸣远与清末民初天津社会》(赵建敏主编《天主教研究论辑》第三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侯杰、王凤《〈益世报〉与雷鸣远探析——以〈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为中心的考察》(《文学与文化》2016年第一期);王玉鹏《国家主义视野下的雷鸣远和他在中国的事业》(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张献忠《雷鸣远的抗日实践及其救国思想》(《民国研究》2016年第二期);周萍萍《不同国度、相同情怀:英敛之与雷鸣远的交往述略》(《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一期);侯杰、姜海龙《历史回眸〈益世报〉九十载》(《天津日报》2004年07月10日);张存信《被称为“抗战老人”的雷鸣远神父——为纪念“七七”事变80周年》(《中国天主教》2017年第三期)等。
    (3)相关论文参见:侯杰、王凤《〈益世报〉与雷鸣远探析——以〈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为中心的考察》(《文学与文化》,2016年第一期);张献忠、刘拥华《大众媒体、公共舆论与近代民族国家意识——以〈益世报〉对老西开事件的报道为中心》(《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四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