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油气无机成因学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evelopment History of Oil-Gas Inorganic Genesis Theory in China
  • 作者:李玉琪 ; 张旋 ; 惠荣
  • 英文作者:LI Yuqi;ZHANG Xuan;HUI Rong;Institute of Petroleum History,Xi'an Shiyou University;
  • 关键词:油气无机成因 ; 发展历程
  • 英文关键词:oil-gas inorganic genesis theory;;developing history
  • 中文刊名:XAS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8-02-15
  • 出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27;No.126
  • 语种:中文;
  • 页:XASS201801003
  • 页数:9
  • CN:01
  • ISSN:61-1350/C
  • 分类号:12-20
摘要
油气无机成因学说目前在国内属于发展中的前沿学说。系统梳理了油气无机成因学说在中国从引介到独立发展的完整历程,简要介绍了在油气勘探各个发展阶段中持无机成油论的代表性学者的主要观点、相关学术交流情况及研究成果,对油气勘探实践中发现的无机成因天然气证据加以分析,以推动油气无机成因学说的发展。
        Oil-gas inorganic genesis theory is now the developing preface theory in China.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whole developing history of oil-gas inorganic genesis theory from the introduction in China to 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and then briefly introduces main viewpoints,relative academic communication status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representative scholars in different developing stages of oil-gas exploration,who hold the inorganic oil-forming theory.Meanwhile,evidences of inorganic genetic natural gas found in the practice of oil-gas exploration are analyzed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il-gas inorganic genetic theory.
引文
[1]邵丽英.门捷列夫的石油无机成因学说及其现代影响[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2]柳广弟.石油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3]李寻,商昭,童言,等.张之一采访录:从苏联专家那里开始接触无机成油论[J].休闲读品,2013(4).
    [4]《百年石油》编写组.百年石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5][日]安藤直行.石油和同位素——关于石油成因的同位素解释[J].地质地球化学,1974.
    [6]栾作峰.石油无机成因的初步探讨[J].海洋科学,1978(4).
    [7]黄瑞华.石油无机成因说的新进展[J].石油实验地质,1981(3).
    [8]王先彬.地球深部来源的天然气[J].科学通报,1982(17).
    [9]王先彬.非生物成因天然气探索[J].地球科学信息,1987(3).
    [10]张恺.关于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研究的新进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4(3).
    [11]符晓.探索无机成因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兼论四川盆地西部找油气方向[J].石油实验地质,1987(3).
    [12]符晓.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13]符晓,舒文培,易荣龙,等.四川盆地西部天然气资源与勘探开发[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14]杜乐天.幔汁——H-A-C-O-N-S流体[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8(1).
    [15]杜乐天.石油天然气藏幔汁加氢和碱交代成因的再认识[J].地质论评,2015(5).
    [16]杜乐天.新地球科学原理导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7.
    [17]涂湘林,朱炳泉,张景廉,等.Pb,Sr,Nd同位素体系在石油定年与成因示踪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化学,1997(2).
    [18]张景廉,朱炳泉.塔里木盆地干酪根、沥青的Pb同位素特征及其原油幔源非生物成因[J].甘肃地质学报,1997(S1).
    [19]张景廉,吕锡敏,关银录,等.地壳的新的地球物理模型与石油的无机成因说[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4).
    [20]张景廉.论石油的无机成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21]李寻,商昭.碧海蓝天忆石油地质人生——访著名石油构造学家罗志立先生[J].休闲读品,2015(2).
    [22]罗志立.再论“中国陆相生油二元论”[J].复式油气田,1997(4).
    [23]罗志立,张景廉,石兰亭.塔里木—扬子古大陆重建对无机成因油气的作用[J].岩性油气成藏,2008(4).
    [24]包茨.天然气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5]戴金星.各类天然气的鉴别[J].中国海上油气,1992(1).
    [26]徐永昌.天然气成因理论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7]郭占谦,王先彬.松辽盆地非生物成因气的探讨[J].中国科学,1994(3).
    [28]李庆忠.打破思想禁锢,重新审视生油理论——关于生油理论的争鸣[J].新疆石油地质,2003(1).
    [29]李庆忠.生油理论值得重新审视——答黄第藩、梁狄刚《关于油气勘探中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问题》[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6).
    [30]李寻,简直,闻迟.蛇绿岩演化可能与油气藏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访肖序常院士[J].休闲读品,2013(4).
    [31]金之钧,胡文瑄,陶明信.深部流体活动及油气成藏效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2]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等.沉积盆地、结晶基底和油、气成因理念与第二深度空间勘探和开发[J].地球物理学报,2009(11).
    [33]刘嘉麒,孟凡超.火山作用与油气成藏[J].天然气工业,2009(8).
    [34]陈伟立.非有机的幔源油气丰富的深部资源[N].中国石化报,2008-05-06.
    [35]李寻,闻迟.李扬鉴采访录:沿着玄武岩找油[J].《休闲读品》,2013(4).
    [36]袁学诚,李善芳.无机生油假说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J].中国地质,2012(6).
    [37]袁学诚.无机生油假说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的应用及其对中国找寻油气的启示[J].中国地质,2012(5).
    [38]李寻,商昭.准噶尔盆地可以成为验证无机成油论的实验特区——访新疆油田原勘探部主任林隆栋先生[J].休闲读品,2014(3).
    [39]陶士振,刘德良,李振生,等.无机成因天然气[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
    [40]陈荫祥.地球的圆涌构造与深源高能强爆热动力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0.
    [41]陈沪生.积极开展无机成因油气领域的勘查——无机成因油气是油气资源战略后备领域[J].石油实验地质,1998(1).
    [42]曾雄飞.新原子论及其应用——油气成矿爆炸地质动力学理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43]杨玉峰,张秋,黄海平,等.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无机成因天然气及其成藏模式[J].地学前缘,2000(4).
    [44]王武元.江苏泰兴黄桥二氧化碳气田的基本特征及开发利用前景[J].江苏地质,1997(3).
    [45]李寻.创世纪——论杜乐天先生的科学贡献[J].休闲读品,2015(1).
    [46]赵生才.拓展油气资源勘探新领域的前瞻性科学会议——香山科学会议第265次学术会议述评[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
    [47]李寻,常明,商昭.为无机成油论者提供发表平台——访《新疆石油地质》前主编夏明生先生[J].休闲读品,2014(3).
    (1)《从地球内部的油气地质区域划分到盆地模拟的技术——幻想是不正确的》,阿赫梅特·齐穆尔基耶夫著,西安幔源油气勘探开发研究有限公司内部资料。
    (1)克鲁泡特金定律:如果烃类(石油天然气)出现在地壳的某个位置(含油气区),那么它们会贯穿和集中在整个基底到剖面上层的整个地层剖面。克鲁泡特金是俄罗斯无机成油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2)笔者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对杜乐天研究员进行过多次访谈,其中一部分内容发表在《休闲读品》杂志上,一部分未发表,此段文字基于这些访谈内容而成。
    (1)2017年11月23日笔者与石军柱的电话交流记录。
    (2)内部工作报告,未公开发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