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环首都圈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吴兑权建农刘伟东孟金平孙丹廖碧婷吴蒙陈慧忠王迎春廖晓农古月张小玲赵秀娟
  • 会议时间:2013-10-23
  • 关键词:雾霾天气 ; 季节变化 ; 触发机制 ; 近地层输送
  • 作者单位:吴兑(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州,510080;北京城市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9;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275)权建农(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北京,100089)刘伟东,孟金平,孙丹(北京市气象局,北京,100089)廖碧婷(广州市萝岗区气象局,广州,510530)吴蒙(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275)陈慧忠(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州,510080)王迎春,张小玲,赵秀娟(北京城市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9)廖晓农,古月(北京市气象台,北京,100089)
  • 母体文献: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会议地点:南京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P4;P73
摘要
为了研究环首都圈京津冀晋四省市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使用京津冀晋长期气象资料和高分辨率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环首都圈霾和雾天气的长期变化趋势,与使用矢量和算法分析典型个例气流停滞区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1950-1960年代,环首都圈京津冀晋四省市霾日非常少,1970年代开始增多,1980年代以后明显增多,并形成几个霾日集中区,比较明显的是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的带状分布,还有太原及以南的带状分布,最为严重的情况出现在1996-2000年,2000年以后有一定减少.北京1950年代霾日比较多,最多达到1年有160天以上霾日,与同期沙尘天气偏多相关联,随着在首都周边地区的大规模植树造林,到1967年,霾日已经减少到1年不足10天,1970年代以后北京的能见度急剧恶化导致霾日迅速增加,到1980年代初增加到220天以上,一直到1999年前后北京的霾日维持在每年160-200天左右;2000年以后到北京奥运会前后,霾日持续下降,到2010年霾日仅有56天,2012年有所反弹,增加到91天.北京及华北地区霾日季节分布突出的特点是除去采暖季有较多的霾日外,在盛夏季节霾日也明显多,集中出现在6—9月,尤其是盛夏季节的7—8月,与所谓的桑拿天同期出现,这与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变化趋势完全不同.霾过程的发生和矢量和的大小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霾过程中,在华北平原均出现明显的气流停滞区,区域矢量和很小,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水平扩散;清洁过程时华北四省市尤其是北京地区受明显的西北气流影响,风矢量和为较一致的偏北方向,水平扩散条件较好,不利于污染物的积累,较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对应同期能见度较高.京津冀西侧、北侧靠山、东邻渤海,尤其是北京小平原三面环山.太行山、燕山和军都山形成的“弓状山脉”对冷空气活动起到了阻挡和削弱作用,导致山前暖区空气流动性较小形成气流停滞区、污染物和水汽容易聚集从而有利于霾和雾的形成.由于受太行山的阻挡和背风坡气流下沉作用的影响,使得沿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一线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形成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高污染带;山西省的高浓度污染物亦在低空偏南气流输送下沿桑干河河谷和洋河河谷以及滹沱河-拒马河河谷向北京输送.河北中南部与山西诸河谷的累积污染带叠加近地层输送流场是造成北京严重霾天气过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