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准噶尔盆地岩石圈热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饶松朱传庆唐晓音李卫卫姜光政李春荣胡圣标汪集旸
  • 会议时间:2014-10-19
  • 关键词:岩石圈 ; 热结构特征 ; 分布规律 ; 控制机制
  • 作者单位:饶松(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武汉 430100;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朱传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2249)唐晓音,李卫卫,姜光政,李春荣,胡圣标,汪集旸(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 母体文献: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会议地点:北京
  •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 语种:chi
摘要
本文采用一维稳态传导方程来求解准噶尔盆地岩石圈热结构:岩石圈分层结构参考邵学钟等(2008)四条地震转换波探测结果;大地热流数据采用饶松等(2013)最新研究成果;沉积层内A和K均采用阶状模型;褶皱基底层内,A采用阶状模型,K采用常数模型;结晶地壳上层,A采用指数衰减模型,K考虑温度效应;结晶地壳中层和下层,A采用阶状模型,K均考虑温度效应;将Artemieva和Mooney提出的两条绝热线与一维稳态传导地温曲线分别相交获得的上限深度和下限深度的平均值作为热岩石圈厚度中值。基于四条地震转换波测线共255平均为24.6mW/m2,表现为坳陷区高个测点的计算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地壳热流介于19-29mW/m2,隆起区低的平面分布特征,区域上,准噶尔盆地不同构造单元莫霍面温度和“热”岩石圈厚度亦呈现出区域差异,表现为陆梁隆起和东部隆起莫霍面温度较高,“热”岩石圈厚度较薄,而中央坳陷和北天山山前冲断带莫霍面温度较低,“热”岩石圈厚度较大,这一特征与研究区现今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分布特征对应关系良好。沉积盆地现今地温场与岩石圈热结构特征受许多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其中区域地质构造和深部地壳结构对地温梯度、大地热流、莫霍面温度的高低和热岩石圈厚度的大小及其分布形态起着主要控制作用,热流值的分布反映了区域深部地壳结构的性质,包括地壳的厚度、软流层的埋深、高导层的分布及壳内物质的运动状态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