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龙门山前陆盆地西南部变形特征及其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分析龙门山前陆盆地西南部变形特征及芦山地震发震构造模式,引起人们对龙门山南段及其前缘地区隐伏新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发震机制的关注。研究表明,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不同于汶川地震,是一次活断层-褶皱地震。这些具有粘滑机制的活褶皱被称为“地震褶皱”。习惯上认为褶皱构造是均匀应力下连续变形的产物,不会产生突然失稳,因此活褶皱所产生的地震危险性往往被忽略。芦山地震的发生,必然引起对地震褶皱的重视。年轻、快速增长的活动褶皱构造不仅可能是发震地点和孕震构造,其本身也有可能是连续地震的产物。在龙门山冲断带南部,晚新生代断裂活动的同时,冲断带前锋也深入至川西盆地内部,形成了龙泉山断裂、熊坡断裂和名邓台地南北向断裂。从双石断裂向东至龙泉山构造带,发育数排平行排列或斜列的断层相关褶皱,它们均以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位底部为滑脱面。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以下,则很好地保存了先期的垒-堑式张性构造。相关研究表明这些断裂带在晚新生代依然活动。冲断构造的位移量通过滑脱层向东传播,同时以褶皱的形式逐渐消减,在冲断带的最前锋-龙泉山,构造位移量消失殆尽。从西向东,构造变形从复杂到简单,龙门山造山带内发育高角度断裂控制的逆冲叠瓦构造,从灌县断裂到大兴场为深浅两套滑脱层控制的上、下构造变形层的叠加变形,从盐井沟到龙泉山,主要是三叠系滑脱层以上的冲断构造,滑脱层以下构造很稳定。在龙门山冲断带的前锋,由于单向叠瓦冲断系统的主导作用减弱,来自克拉通地块上的反作用力出现。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