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米仓山前东段通南巴背斜几何学,运动学与成因机制探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陈龙博何登发
  • 会议时间:2014-10-19
  • 关键词:油气矿床 ; 构造几何学 ; 运动学特征 ; 组织演化
  •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 母体文献: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会议地点:北京
  •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P53;TE1
摘要
本文以覆盖通南巴背斜的三维地震资料,以及过通南巴背斜二维地震长剖面资料为基础,以地表和钻井揭示的构造现象为约束条件,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平衡复原等方法,精细刻画出通南巴背斜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并给出构造模型,最后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控制背斜变形时问,并探讨其成因机制。研究表明,通南巴背斜几何学、运动学总体为“东西分段,上下分层,早晚期构造叠加”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受控于三叠系嘉陵江组四一五段膏盐滑脱层,志留系泥岩局部滑脱层以及前震旦系滑脱层,通南巴背斜分为上、中、下、深4套构造层,表现为多重滑脱变形特征,其中中部构造层变形强度最大;②深部(前震旦系)构造楔的发育于整个通南巴背斜,构造楔儿何学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上覆背斜几何学形态在分段上的差异,同时在位移沿楔端点向前传递过程中,受到川中刚性基底的阻挡,背斜前翼旋转,并形成褶皱调节断层;③通南巴背斜分别受到早晚两期的米仓山向南西推覆挤压与大巴山向南东推覆挤压的叠加作用,致使通南巴背斜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三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了通南巴背斜的形成。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