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浙江象山陈汉章:一代鸿儒 家风绵长
详细信息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日期:2017-12-26

陈汉章

陈汉章( 1863-1938 年),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东陈乡人。初名焯,字云从,因《诗经》有 “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 之句,遂改名汉章,定号倬云,晚号伯弢。近代著名经史学家、教育家,一代鸿儒,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史学系主任等。一生致力于经史子集 “ 四部 ” 的研究、国学发展的弘扬和人才的培养,始终充满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著述甚丰,主要有《中国通史》《尔雅学讲义》《孔贾经疏考异异同评》等。手稿达 800 余万字,现存于北京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等。

 

浙江象山东陈村  

陈汉章故居

陈汉章故居位于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始建于清咸丰八年( 1858 年),由其父陈昌垂建造。故居由缀学堂、学圃堂、老宅门、约门四部分组成,占地 3500 平方米,现基本保存完整。 2007 年经维护后正式对外开放。

学圃堂整体格局保存较好,现作为陈汉章先生纪念馆,展陈先生书法绘画作品、 28 本《陈汉章全集》及部分名人手迹。缀学堂,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薪俸建造而成,为陈汉章亲自设计。故居营造讲究、体现书香门第在建筑上的文化品位,已成为象山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

 

陈汉章故居

陈氏家规家训

象山东陈陈氏,系南宋末年自福建迁至象山姆岭下而发族。《陈氏家谱》中 “ 勤勉笃学乐善睦族 ” 的家训,使得陈氏孕育出了一大批文人、学士,国学大师陈汉章即为其中的代表人物。

陈汉章与其父陈昌垂合撰的《毓兰轩训语》,沿袭了祖训传统,但内容更为具体,是象山陈氏宝贵的精神财富。毓兰轩是陈汉章先生的藏书楼,以此来命名训言,亦见先生良苦用心。《毓兰轩训语》共二百二十四则,内容涵盖历史、文学、治学、做人、为官、饮食、音韵、风俗、书法、择友、选人、功名等各个方面。《训语》强调 “ 修身 ” 和 “ 齐家 ” ,要求从个人做起、从家庭做起。 “ 修身 ” 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 家庭 ” 是社会细胞。抓住 “ 修身 ” 与 “ 齐家 ” ,就抓住了纲领、抓住了要害。

视频脚本

浙江象山陈汉章:一代鸿儒 家风绵长

象山,位于东海之滨,唐神龙二年( 706 年)立县,素有 “ 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 ” 之称,旖旎多姿的山海风光,融青山、碧海、蓝天为一体,孕育出许多杰出人士,陈汉章就是其中的典范。

陈汉章,字云从,号焯云。 1864 年出生于浙江省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就任过京师大学堂教习,北京大学教授、史学系主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史学系主任等。他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中国通史》《尔雅学讲义》《礼书通故识语》《周书后案》《论语征知录》《缀学堂丛稿》等百余种,手稿 800 余万字,现存于北京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等。晚年回归故里,著书立说,忠孝礼义,乐善好施,垂风立范,是一代鸿儒,国学大师,著名经史学家、教育家。

他不仅著作等身,而且亲为表率,对族人及子孙要求甚严,亲自撰写 8 条家训,其中, “ 勤勉、笃学、乐善、睦族 ” 为历代陈氏子孙所尊崇。 “ 有书不读子孙愚,有田不耕仓廪虚 ” ,更成为治家格言。他一生看重知识的教化力量,临终前还立下遗训 “ 书要好好读 ” ,殷切期望子孙后代能以读书为上。在他的身体力行下,陈氏家族文风绵长,谦恭儒雅。

《象山历代家风家训研究》作者 张利民:

陈汉章与其父陈昌垂合著了家训《毓兰轩训语》,共 224 则,内容丰富,涵盖治学、做人、择友、功名等各个方面。该家训特别注重个人修养,修身立德,淡泊明志,重于实践,对当前家风、家训教育,具有借鉴作用。

小学生朗读 8 条家训:

训一:勤勉笃学乐善睦族。训二:有书不读子孙愚,有田不耕仓廪虚。训三:书要好好读。训四:忠厚人,不慌说,不背訾。训五:为人不可使人切齿。训六:人,切不可游手好闲。训七:凡人为恶,必有人与共为。若独自为之,必终有所畏而不敢,故少年最怕外诱。训八:无实学,切不可抨击人。

 

陈汉章故居 · 学圃堂

“ 有书不读子孙愚,有田不耕仓廪虚。 ” 如果有书不读,那么子孙就会愚蠢;如果有田不耕,那么粮仓就会空虚。

陈汉章的一生,是手不释卷的一生,也是不断接受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生。正因为这样,这条家训成了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1886 年正月,陈汉章从东陈出发,水陆兼程,第一次赴杭州求学,先后被五家书院录取。最后他选择了诂经精舍(俞楼),师从清未著名经学大师 —— 俞樾。

期间,他又三次赴宁波辨志精舍求学,师从黄以周先生。

1909 年,因学识和才情出众, 46 岁的陈汉章被京师大学堂总校监刘廷琛聘为京师大学堂教习,从此开始了他的学院生涯。

在京师大学堂,陈汉章讲授的是《中国史课程》。期间,他看到《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 “ 大学本科毕业后,为进士出身 ” ,遂决定一边当教员,一边当学生,先入经科,后入史学门。他亦师亦生的身份直到今天仍被北大师生传为佳话。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授 吴志攀:

陈老是我们老前辈中的老前辈,他本来是被北大聘来做先生的,但是为了获得这个读书的机会,他还坚持要做学生。我看他的资料有一点深刻的体会:他的知识在文史哲、经史子集方面都是贯通的,这种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全面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历史、中国哲学的治学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生和教师都很有借鉴意义。从他身上,我们能真正理解到什么叫博大精深。

“ 勤勉、笃学、乐善、睦族。 ” 这是指为人要勤劳,不要懈怠,要专心好学,要乐于做善事,团结族人。

1912 年 5 月 3 日,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陈汉章成为北大知名教授、历史学家。 1927 年 9 月,陈汉章又担任北大史学系主任。

在北大,他是开课最多的教授之一,有史学 7 门,哲学 2 门,国文、尔雅学讲义、文字学音韵讲义、说文学讲义等 15 科。又自编《中国通史》《中国法制史》《经血通论》《群经》《上古史》等 14 种讲义给学生上课。 1917 年底,陈汉章被聘为研究生导师,开设有专题研究项目:国学门研究所《训诂》、哲学门研究所《儒家玄学》等,并被聘为教育部等部门顾问。由于他学识丰富,所以也被称为 “ 两脚书库 ” 。

北京大学历史系原党委书记、教授   张万仓:

陈汉章先生是北大校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史在教育、学术、文化方面的重要人物。在北大这个讲台上,陈汉章一站就是十几年的时间,这很难得。他先后给史学门、哲学门、国文学门开课,还编了一系列的讲义,这在北大也不多见。

陈汉章在生活上勤俭节约,还十分热心公益事业,造福桑梓,创办东陈小学,开办师范讲习所,劝导全县开设 30 余所学校。 1923 年起,陈汉章承担《象山县志》的总纂工作,以渊博的史学知识,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 1927 年成书。该县志有 32 卷,是象山的百科全书,被誉为史志界的 “ 江南名志 ” 。 1937 年,陈汉章病重期间亦不忘公益事业,出资创办象山公立医院。

陈汉章纪念馆

“ 忠厚人,不慌说,不背訾;无实学,切不可抨击人。 ” 忠厚老实之人不应该说谎话,也不要在背后偷偷议论别人,说别人坏话;没有真正的学问,千万不能随意抨击别人。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 “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 的治校方针,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又聘请朱希祖、陈汉章、梁漱溟、马叙伦、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一大批著名人士担任文科教授,从而使北大的学术思想更加自由开放。

陈汉章为人谦和,举止得体。在北大任教近 20 年,除了在学术思想上的讨论外,从不与人发生冲突,更不要说在背后攻击人,议论人。授课讲学之外,他还亲自参加多种社团,承担任务。 56 岁的他加入 “ 国史编纂处 ” 并担任通史组主任。 62 岁,还在北大与刘毓盘、贺良朴等十人结集眉社,每一星期轮做宾主,创作诗词。

陈汉章充满爱国情怀,乐于教书育人,为北京大学早期人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门下名人辈出,有著名文学家茅盾、哲学家冯友兰、社会活动家许德珩及史学家范文澜、顾颉刚、罗家伦、傅斯年等。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和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备受时人称道:章太炎赞其 “ 博学精思 ” ,黄侃尊其为 “ 魁儒 ” 。

北京大学图书馆原馆长、历史系教授   林被甸:

陈汉章先生身上很多事迹体现的都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这些精神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爱国精神,这也呼应了北大的 “ 五四传统 ” ;第二,求实精神,陈汉章先生的特点之一就是做学问、办事情都要有根有据;第三,勤奋好学。这些精神一直以来都备受北大师生的尊崇。举个例子,当时季羡林老先生住院期间,象山想请季老给陈汉章先生故居题词,让我代为沟通。开始我还有些顾虑,可当我向季老说明来意之后,先生欣然答应,说: “ 陈先生是我的先生。 ” 季老欣然命笔,写下 “ 陈汉章故居 ” 几个大字,并注 “ 季羡林敬题 ” 。这充分反映了北大师生对陈汉章先生的尊敬之情。

1938 年 6 月 29 日,陈汉章留下了等身著作,与世长辞,享年 75 岁。他刻苦研读、追求学问,悉心著述、教书育人,践行忠孝礼义、充满爱国爱乡情怀的精神风范,影响着许许多多的后来人。

陈汉章后裔、象山县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 陈明吉:

《毓兰轩训语》是我们陈氏子孙的必修课。记得在我开蒙学礼的年龄,族中长者便把我们七八个年龄相仿的孩子集中在学圃堂,一字一句教导我们熟读背诵并领悟要义。它如同一颗火种,深深地种在我的心里,激励着我、陪伴着我一步步成长。
 

陈汉章《毓兰轩训语》摘编

治学

 

学圃堂大门

凡古人著作,不看则不知,不读则不能。

【译文】

凡古人的著作,不去看就不能增长知识和智慧,不去认真阅读就不能增长才能。

 

多买书不如多读书;欲读此书,方买此书,方不失之杂。

【译文】

多买书还不如多读书;想要读这本书,才去买这本书,这样才不会使读书失于杂乱。

 

谋藏书之所,总不如藏之腹中。韩公 ① 云: “ 撑肠文字五千卷。 ” 鄞 ② 人史雪汀 ③ ,人称 “ 两脚书橱 ” ,何等受用。

【注释】

① 韩公:韩愈。

② 鄞( yín ):鄞州,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③ 史雪汀:名史荣。清代学者。

【译文】

把书藏在别处总不如藏在自己头脑中好。韩愈说: “ 撑肠文字五千卷。 ” 鄞州有一个叫史雪汀的文人,饱读诗书,大家叫他 “ 两脚书橱 ” ,他的人就是一个藏书的 “ 书橱 ” ,这是何等的受用不尽啊!

 

人之生,有材中栋者,材中楹者,有微而榱桷 ① 者,凡以适用而已,然必学之而后能成材。苟为不学,虽有美材,亦爇 ② 之火而已,可悲也夫。

【注释】

① 榱桷( cuī jué ):屋椽。

② 爇( ruò ):烧。

【译文】

人的一生,有的如房屋中的栋梁,有的如屋前面的柱子,有的差一点可以作屋上的椽子,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但一定都要通过学习后才能成材。如果不学习,即使是一块很好的材料,也只是当作柴火而已,这是多么可悲啊!

修身

 

学圃堂内景  

人必心术端,其人始有用;若心术不端,有才不如无才。无才岂遽至为人鱼肉,有才作恶反大。

【译文】

人一定要心术端正,这样的人才有作用;如心术不端正,有才能的人还不如无才能的人。无才的人可能会很快被人欺负,可是有才能的人一旦作恶,反而危害更大。

 

一卷《中庸》,大要在 “ 慎独 ” 二字,下学上达,驯致于笃躬而天下太平,俱从此做起。

【译文】

《中庸》的大致要点在 “ 慎独 ” 二字。努力学习圣贤学说、透彻了解含义,并付诸实践,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应从 “ 慎独 ” 两字做起。

 

凡有一不欲听善言之意,则千百过尽在此一念。

【译文】

凡是有一时(处)不想听善言的意思,那么千百个过失的产生,就在这一念之间。

 

人之生,理与欲俱来,全在存理去欲。

【译文】

人从生下来,理念与欲念是相兼而存在的。一个有德行的人,全都在于他能保持圣贤的理念而摒弃不应有的欲念。

 

忠厚人,不慌说,不背訾。

【译文】

忠厚的人,不说谎话,不背后说人坏话。

 

自待与待人有异,处己不嫌其高,于人则不可自高。

【译文】

自己对待自己与对待别人是有区别的。对待自己,不嫌其标准高(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则不可以自以为是,高高凌驾于别人之上。

齐家

由陈汉章主持编撰的《象山县志》

凡兄弟不可争功。文武争功,国事败;兄弟争功,家道衰。

【译文】

家庭中,兄弟之间不可争夺利益、功劳。朝廷中,文臣武将争功,国家大事就败坏;家庭中,兄弟间争功劳,家道就会衰落。

 

天下事皆有其所,而家事亦当慎其微。

【译文】

天下的事都有其渐变的规律。家庭中亦要谨慎小心地处理好细微的小事,做到防微杜渐。

为官

“ 权 ” 是惟精义入神者可言,若学人骤言之,下截工夫便空了。

【译文】

“ 权 ” 字只有对它精义有深入研究者可言,如果随随便便去说 “ 权 ” 字,那只是泛泛、很肤浅的,下面便没有内容了。

 

事之在官场者,每难言之。果使血性作官,天下何事不可成?

【译文】

有些事,对于在官场上的人,往往很难说它。如果能有血性做官的,就要有担当,这样天下有什么事做不成?

 

专家观点

藏书楼中有训言

近现代著名学者陈汉章先生,除在经史等方面取得瞩目成绩外,亦曾留下一部家训 —— 《毓兰轩训言》。

“ 毓兰轩 ” 是陈汉章先生的藏书楼,也是他读书的地方,以它来命名训言,足见先生的良苦用心。他希望把自己读书和生活的经验告诉子孙后人,作为人生的借鉴。

《毓兰轩训语》从内容看有三个主要特点:一、父传家训,子承父训。陈汉章云,毓兰轩训语是 “ 先大人自言者 ” 。陈汉章受到父亲教诲, “ 趋庭及侍食时退而识之 ” ,把父亲的言论加以记录、整理,又把这些家训作为训子教材,可谓代代相传。二、内容广泛,强调 “ 修身 ” 和 “ 齐家 ” 。虽然 224 则家训涵盖历史、文学、治学、做人、为官等多个方面,但每个方面均具体而微,不流于空谈,特别强调 “ 修身 ” 和 “ 齐家 ” ,要求从个人做起,从家庭做起。 “ 修身 ” 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 家庭 ” 是社会细胞,抓住 “ 修身 ” 与 “ 齐家 ” ,就是抓纲絜领、抓住要害。三是体现 “ 治学 ” 风格。陈氏家族中从明至清多有贡生、举人、进士及民国时大学生,所以家训中尤其强调读史、治学。

《毓兰轩训语》基本上都是一些格言、警句,文字短,但含意深,非常精辟,值得回味咀嚼。如 “ 做人太巧不得 ” ,言简意赅,很有深度。 “ 巧 ” 是好事, “ 巧夺天工 ” , “ 灵巧 ”“ 巧妙 ” ,都是赞美人的好词汇,但是 “ 巧 ” 要掌握一个度,越过了这个度,便成了 “ 取巧 ”“ 机巧 ” ,容易陷入歧途。又如 “ 凡事进一步不如退一步 ” ,说的不仅是处世的方法,也是人与人相处的态度。表面上看 “ 进一步不如退一步 ” ,实际上却是 “ 退一步达到了进一步 ” 。两者相依相促,充满了辩证的智慧。再如 “ 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到处有缺陷的,那待每事称心?不思自己德薄,一味怨尤,只是取祸。 ” 训语内容深刻,在心灵深处猛下一针,无不痛切言之,给人以许多教益。(象山文化学者张利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