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详细信息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日期:2019-11-28

改革开放,打破封闭僵化,让中国活力迸发,大踏步走向未来,也雄辩地证明着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命力。

富强之钥
推动中国富起来、强起来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李葳  

20 世纪 70 年代末,正是许多发达国家顺应新一轮技术革命,再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 1978 年 5 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领代表团走访了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联邦德国的 25 个城市,一个多月的见闻让他感叹, “ 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 ” 。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和增加,国际国内的巨大差距让党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意识到改变现状迫在眉睫。邓小平在 1978 年底说: “ 最近我们的同志去国外看了看。看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多么落后。 ”12 月 13 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 :“ 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 。

一切准备就绪,改革的号角吹响。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启了从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农村和企业的改革也迈出步伐,在安徽、四川的影响下,其他一些地方开始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工作;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先后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全面开放沿边内陆地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行 “ 一带一路 ” 、建设自由贸易区、主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一幅壮美的改革开放画卷在神州大地上渐次铺开。

正是改革开放,让我们在面对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严峻考验时,不仅稳住了,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也让我们在当今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继续着 “ 发展奇迹 ” 与 “ 稳定奇迹 ” 。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3679 亿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90.03 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由此,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生产之能
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讲师 王维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起草《共产党宣言》时就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并把全部资本集中到自己的手里后,就要 “ 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 。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没有得到合理解决,生产力发展受到制约,影响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我们党从农村到城市,从局部到全面,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1979 年,深圳蛇口作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特区、改革开放的 “ 希望之窗 ” ,开始了一系列 “ 敢为天下先 ” 的经济探索与制度革新。蛇口在全国第一个打破 “ 大锅饭 ” 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第一个对干部进行公开自由招聘,第一个试行群众直接选举考评干部;率先探索了用工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带头喊出了 “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 口号 …… 改革与开放,让这个曾经的残破小渔村,这个仅有 2.14 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短短的时间里,建起码头、盖起高楼。蛇口改革的操盘手 —— 招商局,是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巧合的是,在诞生一百多年后,它又一次充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 “ 急先锋 ” 。历史以这样一种极富戏剧性的转折诠释了一个真理: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今天,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核心,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为支撑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以指数级速度展开,新技术的运用颠覆再造了几乎所有行业,个体的脆弱、不安、焦虑被不断放大,近年来西方极右翼民粹主义的迅速崛起即与此有关。

唯有改革,才能进一步推进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唯有开放,才能在国家间的激烈竞争中占据先手,进一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价值链,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全球多赢、共赢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理论之源
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实践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田坤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正如马克思 1845 年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 “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

从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指导人类解放的实践,也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发展。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是马克思主义不断探寻的时代命题。四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正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不断作答。曾经, “ 肚子 ” 问题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作家路遥所著的《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段发生在 1975 年的对话:原西县革委会副主任田福军问主人公孙少安怎么解决 “ 农村人连肚子都填不饱 ” 的问题。作为村生产队长的孙少安回答说: “ 上面其它事都可以管,但最好在种庄稼的事上不要管老百姓。让农民自己种,这问题就好办。农民就是一辈子专种庄稼的嘛! ”

先知先觉者们发现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很快就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到现实回应。 1978 年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8 户村民,在一张褶皱的纸上按下鲜红的手印,率先实行农业 “ 大包干 ” ,点燃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火种。随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 “ 孙少安 ” 们吃饱肚子的梦想实现了!

邓小平指出, “ 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 ” 。中国共产党准确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出改革开放这样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大潮催生了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一国两制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等极具政治智慧和创新内涵的中国特色理论和制度。

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得到验证;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