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学研究动向棗第16届喜马拉雅-喀拉昆仑-西藏国际讨论会一瞥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摘要
倍受瞩目的每年一届的喜马拉雅-喀拉昆仑-西藏国际讨论会(Himalaya-KaraKorum-Tibet Workshop,简称HKTW)至2001年已举办了16届。这个研究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质演化的国际舞台,每年都有许多新“演员”和老“演员”出演新的“节目”:报告新的发现、交流新的思想。由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是研究全球大陆巨型造山带形成过程与动力学的野外实验室,故这个研讨会每年的进展倍受各国地学界关注。 会议概况 2001年的HKTW 于4月3~5日在奥地利南部美丽的莱布尼茨市的Schloss Segggau 城堡举行。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7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香港大学等十余位中国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奥地利3所大学共同承办。组织委员会人员精干,由K.Stüwe (格拉兹大学) 、B.Grasemann(维也纳大学)和C.Miller(茵斯布鲁克大学)组成。组委会使用国际互联网络征集会议的论文和发布信息。国际岩石圈委员会、欧洲自然科学联合会、奥地利地质调查所等13个国家与地区的学术机构资助了此次会议。“亚洲地球科学杂志”为此次会议出版了论文专集,发表了全部的学术论文摘要(Grasemann)。 学术交流的主要内容 62位学者作了论文演讲,74人以展报形式交流了新的成果与新思想。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研讨会并没有特意提出会议学术交流的主题以及各报告单元的主题,而是以每一单元的第一位发言者的报告内容为主调(Keynote),将相近内容的报告安排在一起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列为主调报告的题目有(顺序由前到后):对喜马拉雅与印度地盾北部元古界的评述(W.Frank,等)——引导对沉积地层及构造历史等相关研究的讨论; 西藏和其他主要高原岩石圈的恢复(G.A.Housemen)——引导对构造三维变形的讨论;喜马拉雅西部Zanskar伸展剪切带东端的应变划分(A.Steck等)——引导热演化和变质作用及相关意义的讨论; 独居石U-Th-Pb年龄的意义(M.Horrison)——引导对同位素年代学及指示含义的讨论。 讨论的主要热点①抬升历史的记录与证据:喜马拉雅-青藏高原抬升历史的记录一直是HKTW的讨论主题,本次会议更强调发现新证据。与会者对前陆盆地沉积历史的研究尤为重视,特别加强了对侵蚀作用与侵蚀历史的研究,用沉积相模式指示地球动力学事件。②构造变形的定量研究:加强了对主要缝合带和边界断裂的发生时间、规模、连续性、位移速率、活动方式(脉冲式)等的定量研究。通过构造变形研究直接给出地壳缩短量和发生的主要时间。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被广泛用来定量研究构造变形,如U-Pb和裂变径迹年龄是刻画构造事件的证据。③陆-陆碰撞、俯冲与深部过程: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作为指示新生代喜马拉雅地带发生陆-陆碰撞事件的证据倍受重视。英国学者(P.J.Treloar)、德国学者(P.J.O'brien)和巴基斯坦学者(M.A.Khan)联合报道了出露于巴基斯坦Kaghan山谷早第三纪柯石英榴辉岩的最新研究成果;意大利学者(B.Lombardo et al.)报告了在东喜马拉雅MCT顶部新发现的榴辉岩、高压麻粒岩,对其进行了高温高压及地球化学分析,并与NW喜马拉雅的研究进行了对比。根据温压条件的变化,反映出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出露形式和时间。法国学者(G.Maheo et al.)报道了在喀拉昆仑西南发现了标志着俯冲大陆岩石圈板舌发生断离的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证据, 认为断离作用发生在20~25 Ma。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如40Ar/39Ar和Sm-Nd数据)已经被用来定量约束地壳生长阶段和热演化历史,以及俯冲碰撞的时间。高分辨率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震事件参数精细研究被用来揭示碰撞过程和深部作用。中国学者展示了塔里木与青藏西北缘岩石圈相向碰撞的地震学证据。 新动向①青藏高原研究区域已向北扩展到天山。包括帕米尔—吉尔吉斯天山,一直到我国境内的天山,都有学术报告论及它们与青藏高原的关系,德国学者(I. Coutand et al.)、美国学者(J. R. Arrowsmith et al.)和吉尔吉斯学者(M. Omuraliev)联合报告了他们对帕米尔—天山晚新生代以来处于印度-欧亚碰撞环境中的地壳演化的研究进展;法国学者(S.Dominguez et al.)报道了他们在中国天山沿独库剖面所进行的GPS和变形构造研究初步结果,观察到了地壳缩短的证据。②新的深部地质作用与环境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在这次会议上有实质性的进展。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目前德国波茨坦大学进行研究的E.R.Sobel提出一种横向造山模式,该模式提出,青藏高原通过深部逆冲作用向EN方向扩展,影响着沉积盆地发育,制约着降雨量的变化,他举例说明了安第斯山脉走向与降雨量的变化关系及祁连山的生长影响柴达木盆地的降雨;印-巴学者也报道了拉达克地区新地震的发生,诱发了新的沉积构造断层发生,传播着褶皱,以及喜马拉雅山前地下水与环境关系的地球化学研究;尼泊尔学者探讨了中全新世古气候年龄、喜马拉雅花粉颗粒记录的古气候变化;不丹学者也提出冰河地质历史及突发洪水的研究报告。不少学者在报告中都提到了气候影响着侵蚀作用。③难以到达地区的地质研究有较大进展:令人佩服的是M.P.Searle展示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新地质图及进行的构造几何学、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研究;R.D. Law 报道了用微构造和石英组构证据对珠穆朗玛峰地区应力路径和变形程度,以及对STDS 的研究;R.L.Simpson评述了珠穆朗玛峰地区U-Th-Pb 年龄的研究; W.S.F Kidd展示了 Nanga.Parbat-Haramosh地块的新地质图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都说明, 青藏高原的地质研究正向着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④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已经成为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研究的新热点。 崇尚科学,热爱喜马拉雅会议组织者把展示人类对喜马拉雅地质考察和探索精神列为会议交流的一部分。会议将奥地利地质调查所的喜马拉雅地质学家G.Fuchs的报告“喜马拉雅——我生活的希望”列为主调发言。他的发言除了回顾奥地利地质前辈对喜马拉雅的研究与贡献外,指出,一大批年轻的同行正通过细致工作,使用现代构造地质、岩性地质学和地质年代学等技术继续进行深入工作。德国学者第14届HKTW的组织者E.Appel介绍了G.Fuchs对喜马拉雅进行37年研究的传奇历史和取得的成就,播放了G.Fuchs 进行科学考察的精彩镜头。表达了大家对献身于喜马拉雅地质研究的科学家的敬意。值得提及的是,会议中还放映了Robert Schauer自费摄制的记录影片“珠穆朗玛峰——没有怜悯的山脉”。Robert Schauer生活在格拉兹,是一年前在格拉兹市举行的世界上最大的山脉电影节的组织者。影片的放映体现出奥地利学者对喜马拉雅地质研究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和对献身喜马拉雅科学研究的人们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