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质云]地热
四川盆地热演化异常成因及热场演化特征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作者:彭金宁 ; 罗开平 ; 刘光祥 ; 杨帆 ; 杨俊 ; 潘文蕾
  •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 关键词:地温梯度 ; 热演化异常 ; 热演化史 ; 四川盆地
  • 来源文献:石油实验地质
  • 年:2018
  • 发表时间:2018-09-28
  • 卷期:5
  • 页码:43597
  • 中图分类号:P618.13;P314
  •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及勘探评价”(2017ZX05005-003);“中西部重点碎屑岩层系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方向”(2016ZX05002-006)资助
  • 来源库:知网
摘要
为探讨四川盆地热演化异常成因,分析不同地史时期热场分布及其主控因素,通过四川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典型井、剖面露头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热演化剖面的建立,分析了四川盆地纵向上热演化异常成因;在热演化剖面建立的基础上,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梯度法求取了四川盆地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侏罗纪及现今的热场分布,并进行了热史演化特征分析。研究认为:(1)烃源岩生烃作用产生超压并对镜质体反射率和烃类裂解产生差异性抑制,是四川盆地纵向有机质热演化"负"异常的主要原因。(2)盆地不同时期构造运动及盆地性质控制着四川盆地热场纵向的演化:中二叠世晚期区域性拉张作用改变了四川盆地早期统一的低热场,导致断陷内热流值不断升高,平均地温梯度在3.5℃/hm以上;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盆地东部开始隆升剥蚀,盆地逐渐向西萎缩,周缘冲断作用趋于平静,高热场开始降温;至喜马拉雅晚期的快速隆升及降温作用,形成现今低地温场分布面貌,地温梯度总体小于2.5℃/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