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质云]地热
胶东半岛不同构造单元深部热流分流聚热模式
详细信息   
  • 作者:史猛 ; 康凤新 ; 张杰 ; 高松 ; 于晓静
  • 作者单位: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地热清洁能源探测开发与回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地下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关键词:隆起山地 ; 凹陷盆地 ; 热导率 ; 三元聚热 ; 分流聚热 ; 折射与再分配
  • 来源文献:地质学报
  • 年:2021
  • 第一责任人:史猛;
  • 发表时间:2021-05-15
  • 卷期:05
  • 页码:1594-1605
  • 中图分类号:P314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U1906209、42072331);; 山东省财政资金项目(编号鲁地字[2014]158、[2017]23号及鲁勘字[2019]40号)联合资助的成果
摘要
中生代、新生代时期地壳剧烈运动将胶东半岛划分为胶北隆起、胶莱凹陷、胶南-威海隆起三大构造单元,其中隆起山地区广泛分布花岗岩、变质岩,凹陷盆地区主要分布砂岩沉积地层,胶北隆起区与威海隆起区相对于胶莱凹陷盆地区具有更高的大地热流值。为系统分析胶东半岛大地热流值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本文在分析胶东半岛构造-热发展史、地热地质背景、地温场分布、岩石热导率、钻孔岩性与测温数据、地热流体化学成分等基础上,发现胶东半岛地热资源均为断裂构造控制类型的中低温对流型,其热源主要为三元聚热:导热断裂带水热对流、大地热流传导、地下水运移传导-对流;构造分布、岩石热物性、地热热储分布、地下水活动等是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针对胶东半岛地温场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的隆起-凹陷分流聚热模式与概念模型,即隆起山地区岩性以导热率、渗透率相对较高的侵入岩、变质岩为主,凹陷盆地区岩性以导热率、渗透率相对较低的砂岩为主,低导热率、低渗透率的凹陷区底部更像是一个相对隔热、隔水的顶板,使得来自地壳深部的大地热流及携带热量的流体、气体等在上涌的过程中在凹陷区的底部发生折射与再分配,从而导致热流在隆起山地区的底部形成一个温度相对更高的聚热区,反映在地表即是隆起山地区相对凹陷盆地区具有更高的大地热流值,特别隆起山地区轴部位置为热流值最高的区域,高热流值区域分布形态呈NE、NNE向分布,基本与胶东半岛NE、NNE向的深大断裂走向一致,该模式的提出可以更好地为胶东地区的地热资源勘探提供指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