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然资源管理
北京市小汤山地区地温场特征及地下热水成因模式分析
详细信息   
摘要
北京地区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通过对地热地质条件的调查、地球化学研究和热储工程研究,积极推动了早期的地热开发工作,对北京各个地热田地质构造已经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并正在不断完善。随着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日益关注,对资源开发评价也就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地热资源开发速度远远超过勘查评价和研究程度,勘查滞后于开发,使地热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增大。一个地区的地温状况是该区地质构造条件和地质历史的综合反映,因此,在已知区深入研究地温场特征,分析地下热水的成因模式,可以为空白区的地热资源开发提供可参考依据,降低地热开发风险,是地热研究工作目前的一个重点课题。本文针对北京市小汤山地区地温场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地下热水的成因模式。 首先重点收集分析小汤山地区目前地热勘查、钻探、物化探资料,深入研究各热储层分布、厚度及岩性特征。对研究区多年累积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运用地热研究的理论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地热地质、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综合的研究方法,在大的区域地下热水形成机制下,剖析地热田的地质结构、地下热水赋存特征,研究和探讨地下热水的上涌通道与传热机制、地温场与地质构造的相互关系、水化学类型、热水年龄、热储温度,分析地热下热水形成原因,建立地热地质成因模型,以集中展示地热田的特征和成因机制,为本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已知地热田外围地质勘查和地热资源空白区的勘查评价提供指导。 小汤山地区地下热水发育于碳酸盐岩地层中,属于岩溶裂隙介质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系统。其基岩热储分寒武系热储层、蓟县系铁岭组热储层和蓟县系雾迷山组热储层3层;地下热水的热源来自盆地深部较均一的热流,在地壳浅部再分配;补给来源主要是在北部和西部燕山山区的大气降水。地下热水在黄庄—高丽营深大断裂附近与深部热源沟通,充分吸收深部热量后,一部分继续向平原区深部的基岩储层运移,一部分沿大柳树—葫芦河断裂和碳酸盐岩地层向北部运移、赋存,在阿苏卫—小汤山镇断裂处遇阻,沿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排泄,上升至地表,形成小汤山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