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地球化学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
详细信息   
摘要
关中盆地地处鄂尔多斯断块南缘,是位于鄂尔多斯台地和秦岭造山带之间的特殊构造体。自新生代以来,在盆地地质演化过程的控制下,形成了结构复杂的地热系统。在盆地中,地下热水是地热能、地下水与岩石矿物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区域地质演化过程中的活跃因子之一,它不仅是地质环境变化的信息载体,而且是相关人类活动规模和强度的表征体。关中盆地地热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多以自发或粗放经营模式为主,随着地下热水开采量的逐年增加,热水水位持续下降,水位降落漏斗明显形成,这不仅改变了地下热水的天然赋存环境和区域循环条件,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资源衰竭、环境污染、地面沉降、地震等。因此,“如何有效地、安全地、持久地开发利用地热资源而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开发利用所引起的环境效应?”是目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之一。本文在系统分析地下热水形成的储、盖、源、通条件下,对地下热水水化学成分及环境同位素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地下热水深部热储温度、水质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进行评价,以揭示地下热水的成因机制、赋存方式、地球化学演化格局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不但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和环境同位素演化研究是地下水水环境演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论文研究表明,受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水化学成分和环境同位素空间变化表现出极强的水平分带和垂向分层演化特征。即在水平方向上,由盆地周边或边缘带向盆地中央有地下热水埋深、水温、TDS、δ18O、δ13C、14C和δ345增高、氘过量参数降低、水化学类型由HCO3-Na型向SO4-Na或Cl-Na型演化特征,指示在盆地中央区域,地下热水所处地质环境封闭程度高、还原性强,热水滞留时间长,18O漂移明显,热水与围岩之间水-岩作用强烈;在垂直方向上,由浅至深不仅有地下热水水温、TDS增高、水化学类型由HC03-Na型向S04-Na或C1-Na型演化特征,而且有分层演化特征,即不同热储层地下热水水化学成分演化特征不同,标志着其补给、径流、排泄自成循环系统。根据地下热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在盆地北部和南部分别选取代表性地下热水流动路径进行质量平衡模拟,其定量计算结果与水化学演化定性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在关中盆地内高岭石、方解石、玉髓的沉淀以及岩盐、石膏、萤石、钠长石、钾长石的溶解作用,径流-排泄区阳离子的交换作用,地下热水沿断裂带运移过程中与浅层冷水的混合作用是控制地下热水地球化学演化的主要因素。 地下热水深部热储温度及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由盆地周边或边缘带至盆地中央有深部热储温度增高、命名矿水达标组分增多、医疗价值增高、热水对碳钢的腐蚀性增强、热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超标组分增多、超标井率和超标倍数增高的演化特征;在垂直方向上,热储层埋藏越深,层位时代越老,亦有上述演化特征,这与地下热水水化学成分及环境同位素演化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以盆地中部新生界孔隙裂隙热水为例,评价结果如下:热水中多种矿物处于水-岩平衡状态,深部热储温度较高,最高约146℃;热水中多项微量组分达到矿水浓度或命名矿水浓度限值,主要产出集氟、硅、碘、硼于一体的复合型医疗矿水;热水对碳钢的腐蚀较强,以严重腐蚀性和明显腐蚀性为主;热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超标组分较多、超标井率和超标倍数较高,不仅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而且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需慎重排放。 地下热水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是本次研究的重点之一。论文在综合考虑地热地质条件和地下热水开发利用现状的前提下,对地下热水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为: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开采以消耗静态储量为主,长期自发或粗放经营已引起地下热水水位持续下降,水位降落漏斗明显形成,严重破坏了地热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地热尾水中F-、Cl-、SO42-、TDS等多项组分超过相关排放标准,排放温度约为40℃,长期无序排放已对周边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及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并对农作物质量、水产质量及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根据西安地下热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计算结果可知,在1995~2000年地下热水平均开采规模下,西安地热田原动物园断块上地面沉降量最大,平均沉降量达12.76mm/a,小雁塔断块上次之,为7.96mm/a,表明地下热水开采已引起地面沉降发生,只是与浅部地层相比,在同等水位降深条件下,引起的沉降量较小且在时间上相对滞后,其原因主要在于地下热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具有缓慢性和隐蔽性;西安地震活动与地下热水开采量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主要发生M=2~3或M=1~2的中小型地震,震中分布在临潼区和户县两地,这是因为西安地区地下热水循环深度较深,地下热水对构造断裂的弱化程度高,在较小的构造应力作用下,断裂就会发生错动,剪切应力主要通过中小地震来释放。因此,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加强地热基础理论研究,完善地下热水动态监测和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实行地热梯级开发和综合利用,力争做到地热科学规划和管理,在最大限度内避免或缓解地下热水开发利用的环境问题,为地下热水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