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文化动态2013年第10期

 

地学文化动态

 

 

2013年第10期(总第20期)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

中国地质图书馆 联合主办         20131020

 


 

目 录

 

格言警句

    中国地质调查局廉政格言警句佳作摘选

文化研究

    国土资源文化现状调查研究…………………史静等

文化在行动

    我国确定以《诗经》命名大洋海底地名等7

文化推介

    我的爱国情结…………………………………楼红英

徽志解读

    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徽志解读

文化人物

    邓建永


格言警句

中国地质调查局廉政格言警句佳作摘选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营造廉荣贪耻的良好氛围,自201210月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廉政格言警句征集活动,局机关及局属各单位踊跃参加,共征集廉政格言警句1363条,其中不乏警醒人心之语。故此,本刊摘选部分佳句刊载,以资共勉。

制度是拒贪的防火墙,监督是防变的灭火器。

——曹贵斌

爱岗敬业,探寻丰富矿藏;反腐倡廉,共建和谐中心。

——张东琦

为找矿服务,应视名利淡如水;

兴东北地调,须知事业重于山。

——徐彩茹

倡廉洁,清风书青春岁月;

反腐败,正气铸地调年华。

                                          ——郭常来

贪欲是腐败的温床,自律乃廉洁的沃土。

——袁曙光

不贪不占守护心灵纯净,思过顿过追求思想升华。

——高 

作者单位: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文化研究

国土资源文化现状调查研究

(史静 章茵 崔熙琳 徐梦华 谭正敏  中国地质图书馆)

在国家着力建设“文化强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环境下,国土资源部及系统各单位把握契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兴起和不断发展。目前,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发展格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为全面了解国土资源文化现状,本文依托国土资源部软科学项目“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研究(201234)”,通过国土资源文化调查问卷、国土资源文化文献计量学分析和国土资源相关单位实地调研等途径,对国土资源文化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初步了解国土资源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总结典型经验和做法,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建议。

一、调查范围和方式

本次调查通过网络和信函的方式,向全国224个地区的325个国土资源系统相关单位发放调查问卷1716份,回收有效问卷573份。选取15个行业内外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颇具特色的单位开展了实地调研。同时针对国土资源文化、地学文化、矿业文化、土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等专题进行系统收集和梳理,收集相关文献数据6042条,经数据清理后,得到有效数据2819条。通过对调研数据和信息较为系统的整理、分析和总结,对我国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现状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掌握。

二、 国土资源文化基本现状

(一) 国土资源队伍呈现年轻态势,文化素养高,对国土资源文化有强烈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86.5%的被调查者是1960年以后出生的,本科以上学历者达87%,处级以上干部达32%,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达44%96%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推进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工作很重要,并对国土资源文化有较高的需求。由此可见,国土资源队伍中有较大比例的年轻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重知识、重精神,对国土资源文化有着强烈的需求。

(二)国土资源文化研究力度不断加强,潜力巨大

对近20年的国土资源文化相关文献统计后发现,19902011年,相关数据库共收录国土资源文化相关文献104(见图1)。从文献发表总量和增长趋势来看,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文献发文数量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在2006之后进入研究高潮期,尤其是2009年之后更为明显。

 

1  国土资源文化文献发文量统计

 

2 国土资源子文化文献发表时间统计

从文献类型分布图来看,海洋文化、地学文化和矿业文化等虽然在2009年前后出现了短暂的研究低谷,但整体上仍保持着上升趋势,而土地文化和测绘文化一直保持着平稳发展的态势(见图2)。海洋文化研究在国土资源文化子文化中受重视程度最高,这与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息息相关。同时,该项研究与很多学科都有交叉,因此产出了众多的理论著作。地矿文化(本项目中将地学文化与矿业文化合称为地矿文化)也是国土资源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这与国家对地矿工作的重视密切相关。以上分析足以表明国土资源文化研究是一个具有巨大研究潜力的课题。目前,研究尚不饱和、理论尚未成系统的现状,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而相对年轻且充满活力的研究者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很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媒体传播意识,是国土资源文化研究的主力军。这为国土资源文化研究提供了强劲而长久的储备力量,使得国土资源文化研究极具发展潜力,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通过调查,目前,国土资源系统对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重视主要表现为:

一是积极提炼本单位精神和理念。国土资源系统各单位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厚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具有时代精神和行业特点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理念成为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增强凝聚力的重要内生力量。国土资源系统的一线工作者们对此深有体会,并在日常实际工作中提炼出了许多契合自身实际的先进文化理念。比如:新疆国土资源厅开展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问题专项研究,提出“爱岗敬业讲奉献,攻坚克难敢担当”的国土资源精神;河南省民权县国土资源局以和谐为理念,营造了“以人为本、健康向上、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周口市国土资源局提炼出“保护资源、忠于职守、廉洁为民、保障发展”的文化理念;辽宁有色地质局提出“善于自主创新,永远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天津地调中心提炼出“铭记先行使命,永攀地学高峰”的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等。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提炼出“浙江地矿、百年基础”的文化理念;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提出“诚信卓越、和谐义利”的文化理念等。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还显示,不少国土资源工作者对于提炼新时期国土资源精神有着较为深入的思考。其中,有75%的被调查者认为宣扬国土资源精神和文化理念,应首先提出国土资源文化的口号或者理念。项目组在调查过程中共收集到了206份业界人士对新时期国土资源精神的表述,其中包括创新、奉献、求真务实、服务、开拓、担当、进取、艰苦奋斗、科学、廉洁奉公、节约、爱岗敬业、“三光荣”、坚韧、不畏艰险、刻苦、热情、保护资源等。

二是踊跃描述国土资源文化和行业精神。对于项目组提出的“国土资源文化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从业人员在对资源的勘测、开发、利用、保护和认识等相关社会活动中创造的具有国土资源特色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属于行业文化范畴”这一提法,56%的被调查者比较同意,另外还有1%提出了其他意见,如:“建议对自然资源进行一下限制”“人员扩大到从业人员以及热心国土资源事业的各界人士”“是国土资源部门在对土地、矿山和海洋等自然资源开展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对地质环境的勘测、开发、利用、保护和认识等”。其他见解还有:“国土资源文化应该包括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要建立真正的国土资源文化”“应该包括道德观和价值观”等。项目组还提出:“无论是在理论上、实践上,还是在中央决断上、社会认同上,地质工作的先行性都是无可争辩的。因此地质精神就是先行精神”的表述,有45%的被调查者比较同意,3%提出不同或补充意见。提出的不同意见和补充意见有:“不具备特殊性,其他行业同样有先行精神”“应包括奉献精神”“先行精神、吃苦精神、探索精神”以及“地质精神”首先应是“科学精神”等。

由此可见,调查对象对于国土资源文化的内涵有着较强的认同感,进行了较为深入和长远的思考,试图去界定、研究的积极性也很高。

三、国土资源文化传播现状

(一)传播队伍日益成长和壮大,发挥了积极作用

1.各单位积极培养、造就了大量的国土资源文化工作人才。大部分单位都组建了稳定而优秀的宣传人才队伍,创办刊物、发表宣传稿和文学类稿件等;建立了文艺演出队和体育专业骨干队伍。

2.文化建设队伍日益壮大。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整合了国土资源系统内的优秀文化人才力量,集中优势力量,为国土资源文化的传播推广发挥了极大作用。中国地质调查局整合局系统的文学、文艺、体育、摄影等人才,组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文联;浙江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院成立了地勘文工团;贵州国土资源厅基层单位组建了业余文艺演出队和体育专业骨干队伍;辽宁有色地质局抽调局机关和各地质队的文艺骨干组成业余文工团;……这些文体骨干不但活跃在大型活动和节假日联欢会上,而且经常到野外地质队、项目部、机台班组慰问演出,受到职工的普遍欢迎。

3.各类专项培训工作始终不断。从多个特约记者培训班、新闻摄影培训班,到新闻通讯员培训班、文化笔会;从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开展的作家培训班、签约作家、重点作品扶持、推荐优秀作家到鲁迅文学院高研班进修,到“中华宝石文学奖”“中华宝石文学奖新人奖”的隆重颁发;从贵州地矿局文化领军人才评比,到山东高密国土资源局重奖杰出文化人才;……一批又一批国土资源文化人才得到了提升的机会,一拨又一拨具有潜力的文化新人得以成长。

(二)形成了多样的、较为稳定的传播途径

1.媒体途径逐渐拓宽。国土资源系统各个单位积极利用《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部属27家报纸和刊物发挥行业喉舌作用,宣传展示国土资源工作及地矿工作的巨大成就;同时积极搭建平台,一是自办报纸、刊物,如贵州地矿局的网站、《贵州地质》《贵州地矿》《杜鹃花》和四川地矿局的《蜀望》等,辽宁有色地质局的《辽宁有色报》和《辽宁有色地质》,浙江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院兴办的网站、《地矿视窗》,湖南省地调院的《湖南地调简报》等都成为国土资源文化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二是与电视媒体合作、搭建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在各级各类媒体上宣传国土资源文化成果,使内涵丰富的国土资源文化不再是群众眼中单调陌生的行业文化,有利于树立国土资源行业形象,如电影《生死罗布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陕州电视台的《国土视点》专栏,益阳拍摄的电影《国土资源局长》等。国土资源文化的各项活动为媒体提供大量素材,而强大的宣传态势又有利于国土资源队伍良好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与媒体良好合作的双赢之举。

2.场馆建设颇具特色。国土资源系统内外各单位依托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图书馆、各级国家地质公园等139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传播活动,弘扬国土资源行业精神。同时,积极建设富有各单位特色的纪念性场馆,以此展示单位文化风采,记录发展历程和辉煌。如辽宁有色地质局兴建了1200平方米的辽宁有色展览馆,用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张张发黄的图纸、一枚枚闪光的奖牌、一块块的厚重标本,见证60年来辽宁有色地质人的栉风沐雨和辛勤耕耘,也激励着当代地质人与时俱进和勇往直前。该展览馆已成为该局重要的“三光荣”教育基地。该局还兴建了占地面积达1500平方米,藏书近10万册的图书馆,为职工搭建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素质的平台。

3.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国土资源文化的传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各单位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国土资源文化活动,统筹规划,全员参与,使文化建设工作常态化,文化凝聚作用长效化。有“我为国土资源献一策”等青年主题活动,行业“找矿杯”篮球大赛,国土资源部职工运动会和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等;有主要面向国土系统的读书大赛、书画大赛、摄影大赛、廉政警言佳句大赛等;还有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乡土诗歌大赛、地学诗歌大赛、短篇小说大赛、楹联大赛、农村土地整治摄影大赛等;吸引着人们关注国土资源事业。同时,也为百万国土资源人搭建了展现自我、追逐梦想的平台。系统内各相关部门开展的特色文化活动更是数不胜数,成就了整个国土资源系统文化欣欣向荣的大气象。如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每年举办全局职工体育节或职工艺术节,广泛组织职工开展喜闻乐见的知识竞赛、演讲赛和抢答赛,组织文艺演出队和体育专业骨干队在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浙江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开展“浙江物探核心价值观大讨论”主题活动,实施凝心聚力的“十个一”工作,将文化建设常态推进,用文化管理企业,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这些异彩纷呈的活动构建了健康向上、富有地域特色的国土资源文化,营造了创先争优的火热氛围,形成了具有时代精神和行业特色的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模式。国土资源人在展示自身才华的同时,也为普通百姓送上了一份“文化大餐”,同时,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有利于推动国土资源事业迈上新台阶。

(三)品牌传播效果凸显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国土资源工作进入勇破“两难”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土资源干部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期。国土资源人辛勤耕耘,创造了一系列文化品牌,凝聚成独特的国土资源文化精髓。近十年来,国土资源系统出版文学作品500部以上,其中有的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其他各类国家级、省级文学奖项,有的列入国家对外图书推广计划或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计划,涌现出了《先行颂》《一级响应》《为祖国寻找宝藏》《生死大营救》《挺进地心》《问鼎冰穹》《圆梦南中国海》《纵横高原》《生死系于土地》《为了共同的使命》等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还有《生死罗布泊》《国土资源局长》《土地的呼唤》《图斑》《守望红线》《十八亿亩红线》《守护家园》《地球的年轮》《南国白桦》等一大批展现国土资源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巨大的国土资源题材影视作品。尤为突出的是贵州地矿文学的异军突起,形成了独特的贵州地质文学现象。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牵头创作、出版了一大批引起社会极大反响的文学艺术作品。30多部专著、10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在全省、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广西国土资源厅举办的文化周也已经成为全区国土资源系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成为国土资源文化的品牌。文化周上各种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各领风骚的书画摄影比赛、振奋人心的演讲比赛,丰富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展示形式,展现了新时期国土人良好的精神风貌。

总而言之,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国土资源行业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土资源人的行业形象,有力推动了国土资源行业的快速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国土资源系统的文化建设在政策和体制、人才队伍建设、传播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局面。相当一部分单位凝练形成了各自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表述,也出台了一些文化建设制度。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64%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土资源工作及机构在所在地区的社会影响力不足,57%认为经费投入不足,48%认为文化成果不多,30%认为主管部门不明确,1%反映了人员不足、实际投入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 国土资源文化研究整体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我国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进程明显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对其研究的水平整体上还处于较低的程度。主要体现在基本概念仍未真正确立和广为认可,其内涵和外延至今依然没有科学、权威的界定,国土资源文化产业尚未成形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步伐。此外,发展方向不明确,在全系统内没有达成统一认识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其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力量较为薄弱

综合各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国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力量仍较为薄弱,各单位在文化建设方面面临诸多困难。调查结果显示:36%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资金是当前的最大困难;28%认为单位缺少专门的文化人才;24%认为宣传与业务难以结合,单位职工不够重视,缺少场地及相应平台载体,缺乏奖惩机制;18%认为工作紧张、繁忙,没有时间,精力不够;17%认为国土资源文化机构缺乏创新与活力,上级部门缺少引导、缺少规划,机关与基层缺少互动;5%认为文化建设没有必要,缺少培训,获取国土资源文化的途径少,对国土资源文化概念比较模糊。

(三)国土资源文化政策环境尚待改善

虽然国家层面一直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的目标以来,各行业都在文化建设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但在国土资源系统内,尚未形成一个具有时代精神和行业特点的核心价值理念,面向国土资源文化工作者和工作机构的专项政策和部系统国土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政策,以及相应的奖励制度等,都尚未明确或制定。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也未曾纳入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成果评奖范畴。从调查数据来看:41%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土资源制度管理系统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敏感性,只关注眼前工作,缺乏长远意识,思想观念保守,工作方式陈旧,只关注突出问题,少考虑制度创新;34%认为只关注业务方面,缺乏宏观政策考虑,只关心领导意见,少考虑群众利益;32%认为只关注表面现象,缺乏深层问题分析;26%认为安于现状、得过且过,24%认为遇到问题,多强调客观原因。另外,还有人提出“从制度上不考虑或者少考虑职工职业发展”“部里出台新政策之前未能进行实地调研,未考虑南北差异”“基层隶属双重管理,应推行垂直管理”“地方领导一言堂”“地质工作行业保护政策少,具体工作难度非常大”等问题。由于缺乏有效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国土资源文化队伍的培养壮大遭遇掣肘,国土资源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缺失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和传播缺乏开放性,力度亟需加强

通过对国土资源科学文化的了解和需求调查可见,国土资源文化的载体和传播途径还需不断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国土资源文化各方面宣传的力度不均衡,社会对国土资源文化各方面的关注度不同。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地质资源知识受到高度的重视,国土资源领域新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资讯受到广泛关注。国土资源系统从业人员的资源保护意识在逐步提高,但是对海洋资源和水资源知识不甚关注,对矿产品贸易和碳汇的兴趣不高。55%的被调查者熟悉矿产资源,51%熟悉土地资源,49%熟悉地质资源,33%左右熟悉水资源、资源保护和国土资源政策法规(按熟悉程度从大到小排列),20%左右熟悉国土资源领域科技成果和国土资源领域新技术(按熟悉程度从大到小排列),10%左右熟悉海洋资源,而对矿产品贸易和碳汇的了解却只有4%左右。55%希望获取土地资源知识,50%左右对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源感兴趣,41%左右希望获取国土资源领域新技术相关知识,36%希望了解国土资源领域科技成果、国土资源政策法规和资源保护知识,33%左右关心水资源,25%希望熟悉海洋资源知识,14%9%分别希望获取矿产品贸易和碳汇知识。但总体来说,过去的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大都在系统内进行,相对来说较为封闭,社会影响力有限。这使得国土资源文化深入影响社会乏力,人民群众也缺乏正确的国土资源文化观的引导。

2.国土资源文化的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系统有着大量的文化人才等多种资源,这是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基石。然而,由于缺乏组织协调和统筹规划,现在的文化人才资源、场馆资源以及媒体传播资源等没能得到有效利用,未能充分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服务。调查结果显示,60%的被调查者通过相关科普网站和科普栏目这一途径获取国土资源知识,53%通过普通网络搜索获取知识,50%经过专家讲座和学术会议获取知识,37%通过影视、文学及科普作品获取,33%通过图书馆和博物馆获取,还有通过《中国国土资源报》等各类报刊,相关业务书籍及部门汇编手册等途径获取。可见便捷的搜索引擎、多媒体形式的知识载体、生动精彩的专家讲座比图书和数据库更能够受到公众的欢迎和喜爱。在此方面,国土资源文化的传播力度需要加强。

3.限制获取国土资源知识的因素较多。调查结果显示,60%的被调查者认为限制自身获取国土资源知识的原因是工作紧张,没有时间关注,31%认为获取的途径没有或者太少,14%对工作以外的内容不感兴趣,还有5%反映形式少,信息少,机会少,尤其是农村基层问题突出,仅有1人表示“局里有周五学习日制度,有获取的途径”。

五、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建议

针对目前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领域的薄弱环节,被调查者积极建言献策,如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应当建立合理的文化建设制度。72%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发现和培养文化人才,69%认为要大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63%认为要开展文化成果的宣传,55%认为需要建立文化建设奖惩机制,41%认为需进行文化建设理论研究。结合这些意见建议,本文综合建议如下:

(一)设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国土资源部成立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指导机构,由部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统一部署、指导、协调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日常事务。组织编制国土资源文化建设规划。各省、市、自治区国土资源部门和部直属单位都要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纳入本单位工作重点,大力推进。

(二)完善政策制度,创新发展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制定面向国土资源文化工作者和工作机构的专项政策,在工作考评、职称、职务、分配等方面把文化工作与其他工作摆在同等地位。把国土资源优秀科普成果纳入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成果奖评奖范畴。部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文化工作者、优秀文化作品等评选活动,把国土资源文化工作人员和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促使其产出更多优秀作品。设立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项目,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关心、支持、参与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和国土资源文化项目的实施,培养壮大国土资源文化队伍,形成国土资源业务工作和文化事业的良性互动。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从政策引导、宣传鼓励入手,引入社会力量从事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推动国土资源文化产业发展。

(三)丰富队伍结构,培养专门人才

建设一支由宣传教育、文学创作、影视艺术创作、科普、新闻出版及网络传媒等组成的,专群结合的国土资源文化队伍。培养一批从事国土资源文化事业的专门人才,为繁荣发展国土资源文化事业提供智力保证和人才保证。

(四)保证专项投入,吸纳社会力量

建议国土资源部设立专项资金保证文化建设基本投入,部系统各单位也要从资金上保证文化建设工作,应将文化工作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专款专用,数额应保证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也可以设立国土资源文化基金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


文化在行动

我国确定以《诗经》命名大洋海底地名

916日,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体系方案在青岛通过专家审议,专家们对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组织编制的《诗经》《三国演义》《帝王年号》3个命名体系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最终确定以我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体系,并以《风》《雅》《颂》为主线进行命名。此命名既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航海史,又能展现我国大洋科学考察成果的时代特色。据悉,我国今后对国际海底的命名还将拓展到大西洋和印度洋,命名风格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首届中国最美地质公园出炉

916,首届中国最美地质公园评选结果发布会在京举行。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云南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等30家地质公园榜上有名。此次评选活动由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分会、河南省地质旅游发展促进会于今年年初发起,是为贯彻建设“美丽中国”而开展的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旨在推动我国地质公园事业发展,扩大地质公园的影响、普及地学科学知识、促进地质遗迹和原生态保护、活跃地质旅游市场。另悉,99,湖北神龙架地质公园和北京延庆地质公园第三届亚太地质公园研讨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GGN)正式接纳,成为我国29处世界地质公园中的新晋成员。

中国首部旅游地学辞典面世

916日,我国编纂出版的第一部旅游地学类辞典《旅游地学大辞典》在京首发。该辞典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且别具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地学辞典。全书分为旅游地学总论、旅游地学的理论基础、旅游地学资源、旅游地学应用、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旅游地学类公园及世界遗产地6大部分,收词3000多条,约160万字,内容涉及与旅游地学有关的地质、地理等多学科名词术语。这部辞典既是对旅游地学诸多名词术语的系统化、规模化总结,也是一部普及旅游地学知识的工具书,它的出版将为国人认知旅游地学和发展地质公园事业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临朐)第六届观赏石博览会开幕

923,中国(临朐)第六届观赏展销博览会暨红丝砚精品艺术展在临朐奇石文化城隆重开幕。博览会聚集了来自湖北、安徽、江苏、广西、福建、江西、河北、辽宁等10多个省份的200多家参展商,展出了象形石、图纹石、矿物晶体、化石、玉石等各类广受欢迎的奇石,对弘扬赏石文化、繁荣赏石产业,搭建观赏石文化交流平台,增加观赏石产业发展的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难忘岁月——郭振西自传》在京首发

926,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难忘岁月——郭振西自传》首发式在京举行。该书作者郭振西,1931年出生于山东临邑,15岁参加革命,历经多个岗位的磨练,是第一任矿产开发资源管理局局长,现为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资政委员会副主任。在《难忘岁月》一书中,郭振西以自传形式回顾了他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忠实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了地质矿产战线改革开放的脚步和进程,为读者留下了一本宝贵的文献记录和精神财富。徐德明在致辞中指出,《难忘岁月——郭振西自传》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成都综合所举行“理想信念之声”迎国庆歌会

 926,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综合所举行“理想信念之声——迎国庆大型歌会”。全所7支代表队引吭高歌,共庆祖国64岁华诞。所选歌曲《勘探队员之歌》《我和我的祖国》等紧紧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旋律,唱出了地质人斗酷暑战严寒的“三光荣”精神,唱出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满怀豪情,抒发了离退休老同志对党和国家的诚挚祝福,展现了全所干部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海洋六号”海洋科普课堂在广州开讲

1019日,由广东省科技厅、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海洋六号”“太平洋——广州”海洋科普课堂开讲。本次授课是由“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刘方兰、船长蓝明华和3名科考专家在“海洋六号”现场,通过卫星连线的方式,为广州市近百名中学生开展的一次特殊的海陆科普活动。通过视频和网络直播,全国中小学生和网友们可亲临其境般看到“海洋六号”在茫茫太平洋上的实时工作状况,并能与科考队员们进行互动交流,同时也可以看到海洋和海底的精彩视频。此次科普课堂富有创意地传播了海洋地质知识,提高了我国海洋科考的社会认知度,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建设海洋强国的意识。 

 

文化推介

国土资源部2013年“书香三八”征文佳作选登

我的爱国情结

(楼红英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在这样一个寂寥而安静的周末午后,一个人,一首曲,一壶茶,本想拿起笔来“思考”领导讲话,但终是下笔无语。却在菊花的清新淡雅中,忽然跳跃出纪录澳洲之旅的灵感与冲动来。

当然,如果是游记,如果是美景与美食,应该是轻松而惬意的,也应了菊花茶和满室阳光这样的好景致。但今天,却没了寄意山水的雅兴,到是平添了几分忧国忧民的愁思来,“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也未不可。

20多天的培训、公务和参观,澳大利亚以她独有的魅力彻底征服了我。就自然环境而言,地大物博,气候温润,景色宜人,广阔无垠的草原,美丽温情的海滩,茂密壮观的森林,湿润清爽的空气,随处可见,随时可感,信手拈来;就社会环境而言,民主政治稳定,福利制度优厚,各族移民和谐,人民生活富足。没错,澳大利亚像任何民族一样有属于自己的神话,没有英国的高贵,没有法国的前卫,没有德国的缜密,没有中国的渊博,……然而澳大利亚有这些国家所不可以再有的优势,那就是年轻。1901年成立的澳大利亚联邦,至今不过短短的112年。一个没有包袱,没有负担的民族,如同一个扔掉捆在腿上沙袋的行者,用身轻如燕来形容澳大利亚,一点也不过分。自然资源的优越、社会环境的合理,造就了其较高的生存质量,由此衍生出的生命价值可见一斑。

而中国最为让人称道的是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丰富的物产,众多的人口,勤劳勇敢的人民,最为关键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的高速运行。中国用改革开放30年的时光,创造了属于世界近百年的奇迹,中国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请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仔细想想,居世界第二的GDP,真的就代表了我们富裕、代表了我们进步、代表了我们拥有美好的一切?你是否又曾想过,为了这世界第二的GDP,我们又忽略了什么、漏掉了什么?

“再巨大的时代主题,从来都要细化为渺小的个体的琐碎命运;再宏伟的历史使命,从来都要换算为普通人的悲欢际遇。”那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GDP并不代表我们后代的健康,也不代表他们所受教育的品质或乐趣,也并不代表诗歌的美好和婚姻的巩固,更无法衡量我们对国家的忠诚和贡献。它似乎衡量一切,却惟独忽略和漏掉了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质量。以澳大利亚为例,两相比较,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生存质量的差别究竟有多远;两相权衡,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生命价值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现实中国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多多:福利问题、民主问题、腐败问题、经济模式问题,……具体而言,如房地产泡沫、人民币升值、信任危机等等。如果从精神层面而言,我反而认为,最深层次的是这些问题背后所包藏着的灰心和绝望,以及由此显现出的某种创造机能的萎缩,这才是最为可怕的。

如果还是要做比较,澳大利亚政府、社会不是不存在问题,但就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而言,其实质就来得简单的多。

按理说,GDP跃居世界第二不算什么,在不久的将来,世界第一又何尝是一件难事。但是,富裕的中国人民,却在许多方面流露和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灰心和绝望。只要你去留意,普通民众谈话的字里行间你就可以得到答案。突然想起《感受美国》里面的一句话,“单纯的富裕并不难,难得的是一种富足。在富裕与富足之间,相隔着一道精神的炼狱”。这道精神的炼狱是你我要去面对和跨越的,也许一代人,也许几代人。

如何去再建高远的政治理想,重塑坚固的精神支柱,去挣脱单纯的物质功利的束缚,消融灰暗的精神颓废的冰层。如何通过更为深入的改革,去生发、去激活我们自身蓬勃的朝气和源源的生机。这更需要你我去面对和跨越,也许一代人,也许几代人。

事实上,我是一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当然,我更愿意成为一名清醒的爱国主义者,清醒的明了自己的优势和实力,清醒的知道自己的缺陷和弊端,这样才能有进步的理由,才能有不灰心、不绝望的理由。

这次出国考察期间,有人曾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机会移民,你会付诸行动吗?——不会,我就是要生老病死在祖国的怀抱里,不为别的,只为我全部的信任在这里,全部的希望在这里,全部的爱在这里。 


徽志解读

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徽志解读

 

徽志整体轮廓形似大写字母“D”与小写字母“b”。“D”包含地球、地球资源、地质环境、地下水、地质工程以及地质单位、地质工作、地质科技人员等含义,“b”则表示首都北京。深绿色反写的“C”字母,从空间分布上而言,恰似地层分层,含水层中分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深蓝色的透明水滴,既表示水资源本身,又可代表与水有关的各项工作;蓝色水滴从上而下穿而未透,既表示水资源在空间、地表、地下的分布状态,又表示该单位在寻找水源、调控水资源以及建立地下水库等专业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水滴右侧封闭空间和左侧开放空间,既表示该单位已有工作领域和正在积极探索的工作领域,也表示地质行业领域中已知的和未知的无限发展空间。

徽志整体色调为深绿、深蓝和白色三色组合,蓝色代表历史沉淀,也代表科技;绿色代表希望,也代表环保;白色代表忠诚,也代表无限发展的空间。整体构图紧扣建立生态文明的主题,既反映地质工作的行业特征,又体现绿色北京、科技北京的区域发展构思,主旨鲜明,寓意深远。


文化人物

邓建永笔名又耳。1957年出生于河北河间,198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宁夏石嘴山大武口农场插队务农,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宁夏石炭井矿务局工人,河北地质学院教师及地矿部文学创作室创作员,武汉地质管理干部学院讲师,中国地质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策划兼撰稿人。

1982年在大学期间发表处女作以来,创作并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电视专题文学等各类作品共计200余万字。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龙卷风》,中篇小说《一路平安》《夜色清凉》《太阳风》《荒原》《旅行者隧道》,长篇小说《白色台阶》,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不应忘记》《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又名《为了不再是沼泽地》)《光荣与梦想》(《中国地质拓荒录》第一部)《高峰体验》,电视纪录片《陌生的编年》《群山的祈祷》《视点:变化中的先锋》《奥林匹克颂》《丧钟为谁而鸣: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纪实》《穿越历史迷雾·中国地质博物馆纪事》,人物传记《孙大光》等。其中,《龙卷风》获《中国作家》19911993年优秀短篇小说奖,《夜色清凉》获首届宝石文学奖,《共和国不应忘记》荣获地矿部优秀作品奖、首届宝石文学奖,该作品以磅礴的气势,细腻的笔触,饱含激情地勾勒了为开发金川镍都、镜铁山铁都而无私奉献的地质队员的群像,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全方位展示了地矿部在商品经济转型期所经历的阵痛及其拼搏。《丧钟为谁而鸣: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纪实》获首届文津图书奖。

 


《地学文化动态》征稿启事

《地学文化动态》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和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的不定期刊物,本刊以推动地学文化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宗旨,力图为社会各界进行地学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平台。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好本刊作用,现面向国内专家、学者诚征稿件,敬请各位不吝赐稿。

内容要求:

本刊以地学文化理论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类文章为主,主要设有传文达意、文化研究、廉政文化、文化在行动、文化推介、徽志解读、文化人物等栏目,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就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并推荐到相关报社或期刊登载。来稿恕不退还。

联系方式:

1.通信地址:北京8324信箱《地学文化动态》编辑部,邮编:100083

2.电子邮箱:dxwh@cgl.org.cn

3.联系电话:010-66554913

4.联 系 人:崔熙琳

 

地学文化动态 DIXUE WENHUA DONGTAI

2013年第10期(总第20期)

 



    编:史                        联系电话:(010) 66554913

责任编辑:崔熙琳  徐梦华  谭正敏      联 系 人:崔熙琳

    核:单昌昊                          真:(010) 66554908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电子信箱:dxwh@cgl.org.cn

    编:100083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