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文化动态2013年第8期

 

地学文化动态

 

 

2013年第08期(总第18期)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

中国地质图书馆   联合主办        20130820

 


 

目 录

 

传文达意

    弘扬“三光荣”精神  为找矿突破助力……………李海清

    弘扬“三光荣”精神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朱 

文化研究

    弘扬“三光荣” 实现“地质梦…………………张先余等

    漫谈地矿文化的底蕴和底气………………………杨伯轩等

    创新传承三光荣  释放快乐正能量……………刘汉洪


 

专刊寄语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每当《勘探队员之歌》响起,地质工作者内心的激情都会油然而生,那种“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高尚情怀涤荡着每一名地质人的灵魂。时至今日,“三光荣”精神已成为地质工作的一大“法宝”,成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

回顾来路,代代传承的“三光荣”精神打造了一批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成为地质事业乘风破浪、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盘点今朝,在新时期大力弘扬三光荣精神,与正在推进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高度契合、殊途同归,使广大地质工作者在思想认识上“清”,在工作思路上“明”,在事业感情上“真”,在实际行动上“实”,真正做到找矿为民、找矿为国;展望未来,以“三光荣”精神为指引的地质事业必将走向更加科学化发展的道路。

时值“三光荣”精神提出30周年,2013726,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国土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共同承办的“弘扬‘三光荣’谱写新华章——2013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成功召开。与会者交流经验、共享成果,弘扬地质文化,社会反响热烈。本刊精选部分专家观点,以专刊形式推出,以期与更多读者分享这一精神盛宴。                                                      

                                         本刊编辑部

                                         

传文达意

弘扬“三光荣”精神  为找矿突破助力

——在2013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

(李海清  中国地质调查局)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同志们:

盛夏时节,我们相聚在2013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纪念和缅怀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丰功伟绩,传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心中感到阵阵清风。我谨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会议致以热烈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向在座的院士专家及广大地质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回顾过去,我国地质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三光荣”精神是老一辈地质职工在长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地质找矿工作实践中逐步蕴育形成和系统化了的、具有行业特色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19833月,原地质矿产部正式提出要在全国地质系统开展“三光荣”精神教育活动。“三光荣”精神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全国地质工作者的强烈共鸣。“三光荣”精神是鼓舞和影响几代地质工作者的传家宝,是地质队伍长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写照,是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鼓舞新一代地质工作者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目前,全国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已经把“弘扬三光荣精神”作为自选动作。“三光荣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定位和新的使命。

习近平同志指出,抓改进工作作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们要把弘扬“三光荣”精神作为深入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改进工作作风。一是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三光荣”精神主题宣传活动,筑牢地质队伍的精神基石。二是以“三光荣”精神为指引,着力解决地质队伍中存在的艰苦朴素精神淡忘、学风文风浮躁、潜心钻研业务不够、真抓实干劲头不足等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三是紧密围绕地质找矿战略行动和日常业务工作,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破解难题,敢于担当,争创一流业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和展现新时期地质人的精神风貌;四是面向全社会大力宣传“三光荣”精神,增强地质队伍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凝聚力,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象征,成为全社会所推崇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推动力。

未来一段时期,是地质工作面临重大转折、履行新使命的重要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新使命、新征程,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的同时,还要把“三光荣”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焕发出来的时代风貌结合起来,加以熔铸和升华,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增添新的内涵,进一步增强地勘行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使之成为全面推动地质事业创新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热切期待地质队伍在“三光荣”精神的感召、鼓舞和指引下,高举旗帜、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全面推进地质事业发展,谱写新时期地质工作新篇章。

同志们,本次研讨会为传承和发扬“三光荣”精神,加强地质文化建设搭建了平台。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观点、碰撞思想、共享经验,掀起传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的热潮,并以此为引领,构建地质行业先进文化体系,为地质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地质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弘扬“三光荣”精神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朱    全国政协)

2012124,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决心。对于地质战线来说,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的最好行动,就是坚持传承与大力弘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

“三光荣”精神是地质勘查行业广大干部职工长期为国探宝和奉献的思想结晶,是鼓舞和影响几代地质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三光荣”精神对于发扬地质队伍优良传统、培养敢打硬仗的地质队伍、推动地质文化建设、促进地质事业科学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三光荣”精神的提出和发展

“三光荣”精神是19833月在经国务院批准召开的全国地质系统基层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正式提出的。

在表彰大会召开前夕,地矿部政治部的同志们向原地矿部孙大光部长和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朱训反映:有些地质队员对已有的“以地质为业,以深山为家,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口号有不同看法。认为“以地质为业”可以,但把家长期安在深山里,孩子怎么上学,家属怎么就业?针对这种议论,部领导当即确定用一个更为恰当的口号代替原有的口号。经大家研究与讨论,综合各方面意见,党组决定,用“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这一口号代替原来的口号,以凝聚力量、鼓舞斗志,推进地质事业的快速发展。随后,在这次表彰大会上,朱训同志于311代表部党组在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在全国地质系统深入持久开展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教育”。这个口号立即得到与会的王震副总理等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总结多年实践和“三光荣”精神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又把“三光荣”高度概括为“光荣在于奉献”。

199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为地质工作者纪念碑题词“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其间,为弘扬“三光荣”精神,地质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经常性开展“三光荣”思想教育、定期表彰优秀工作者和先进单位、“三光荣”与解决实际困难有机结合的规章制度,使“三光荣”持续为地质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

2006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要求继续倡导和弘扬“三光荣”精神,地质人要树立起“为矿而生,为矿而喜,为矿而忧”的历史使命,为新时期持续开展“三光荣”精神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2012621,李克强同志在会见全国模范地质队先进事迹报告团时说:“要弘扬地质工作者牢记使命、献身事业的优良传统,大力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立足国内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建设。”

二、“三光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

(一)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土地革命时期,长征的胜利就是艰苦奋斗的结果。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论述解放区与国统区的对立和区别时指出:“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工作之外,还要生产,奖励廉洁,禁绝贪污,这是中国解放区的特色之一。”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胜利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毛泽东同志从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他又指出:“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在长期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将艰苦奋斗突破了思想、品德的领域,上升到了政治层面和大政方针的范畴。

(二)艰苦奋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在一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奋斗。中国如果不普遍地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就不能达到。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在报告中继续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共十八大又再次强调艰苦奋斗。由此可见,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年代,我们要取得胜利和成功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这一强大精神动力。

(三)“三光荣”精神体现了我党艰苦奋斗的优良光荣传统

地质找矿工作多是在深山老林、戈壁沙漠、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艰苦环境中开展的。这一行业特点就必然要求地质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必然要求开展“三光荣”精神教育。这种“三光荣”精神既是对地质人艰苦奋斗传统的传承,也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在地质系统的具体化。

地质人“三光荣”精神的形成还与大批军人转业到地质队伍中来后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急需各种被誉为“工业的粮食”的矿产资源。中央决定成立以李四光为部长的地质部后,脱下戎装到原地矿部任副部长、党组书记的何长工老将军和从军队抽调大批军人到地质系统参加地质找矿队伍。这为地质系统继承我党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和作风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三光荣”精神是大庆“铁人精神”的发扬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艰苦卓绝的大庆石油会战中形成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铁人精神”。“铁人精神”说到底就是“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大庆会战胜利成功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大庆”“学铁人”的热潮。“三光荣”精神正是“铁人精神”在地质系统的体现。

三、“三光荣”精神打造了一批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在“三光荣”精神武装下,全国地质战线涌现了一大批体现“三光荣”精神的先进典型。他们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为地质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如:

1.20世纪80年代的以全国劳动模范、活着的“铁人”王守忠为队长的原地矿部西北石油地质局6008钻井队。在“三光荣”精神统率下,以他们铁的意志,艰苦奋斗,顶着烈火高温,风餐露宿,终于于1984922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沙参2井中钻出了高产油气流,首次实现了我国海相油气勘查的历史性重大突破,为在中国西部开辟新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2.1992年,全国有92个地质勘查单位被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荣誉称号,这些单位的代表受到了时任总理李鹏同志和时任副总理姚依林同志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这92个地质勘查单位都是践行“三光荣”精神、在地质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功勋卓著的地质勘查单位的卓越代表。

3.2007年,有121个地质单位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在新世纪国家对地质战线广大职工继承和发扬“三光荣”精神的肯定,是对地质行业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肯定。

4.2011年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和大队党委被国土资源部、中共浙江省委分别授予“全国模范地质队”荣誉称号和“地勘先锋”荣誉称号。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建队50多年来,一代代地质工作者始终践行着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在被称为“浙江西藏”的丽水等地区实现了重大找矿突破,为我国地质找矿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土资源系统和地勘行业树立了精神示范和行为标杆。

四、“三光荣”精神必将继续推动地质事业科学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地质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地质行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大宗矿产品供应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消费的需求,对外依存度居于高位,资源安全存在隐患,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任务艰巨。例如:铁矿石2011年的对外依存度为56.4%,石油2011年的对外依存度为56.7%2012年达到58.7%。今后大宗矿产品的供需缺口还将逐年扩大。

面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国家组织实施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这为地质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提供了大显身手、贡献聪明才智的机会。同时也要求,地质战线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要大力弘扬新时期的“三光荣”精神,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探明更多矿产资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满足国家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贡献力量。

“三光荣”精神强调的无私献身、艰苦创业、开拓实践、建功立业的道德品质,在内容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致的,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光荣”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奋发有为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地质事业的具体化。 

在纪念“三光荣”精神提出30周年的新时期,地质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发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大力弘扬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三光荣”精神,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更好地推进地质行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地质队伍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坚持倡导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埋头苦干、精益求精、艰苦奋斗、扎实工作的精神,推动地质事业科学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资源保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化研究

弘扬“三光荣” 实现“地质梦”

(张先余1  崔熙琳2  尚宇1

1.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  2.中国地质图书馆)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承载着支撑国家经济繁荣与富强的资源保障和地质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作为地质人,地质事业是我们的生命寄托,艰苦奋斗是我们的行为风范,找矿立功是我们的价值追求。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就是地质人在长期艰苦创业过程中形成的“主人翁”精神,是地质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地质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三光荣”精神已经成为地质文化的核心,成为鼓舞和影响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一、“三光荣”精神与地质事业的发展同步前行

沿着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脉络梳理可知,“三光荣”精神从地质工作发展伊始就存在着,并随着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而不断磨砺、传承和拓展。这种精神是地勘行业长期艰苦创业实践的结晶,是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留下的光荣传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地质文化的精髓所在。

上世纪60年代,地质工作处于艰辛的创业阶段。老部长孙大光提出了“以地质为业、以深山为家、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口号。

19833月,时值地质工作飞速发展,大批先进典型涌现,全国地质系统模范政治工作表彰大会适时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34年来全国地质系统首次政治工作者群英盛会。会上正式提出了要在全国地质系统开展“三光荣”教育活动,即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三光荣”精神从此正式载入地质事业的史册。

1991年,江泽民同志又把“三光荣”精神高度概括为“光荣在于奉献”,并为地质工作者题词“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为弘扬“三光荣”精神,地质系统经常性开展“三光荣”思想教育,定期表彰先进,将这项工作与解决实际困难有机结合等,并建章立制。在我国地质工作跌入低谷的年代,稳固了“三光荣”精神的历史地位,持续发挥着其动力支撑作用。

2006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要求大力弘扬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地质工作中再创辉煌,为在新的历史发展期持续开展“三光荣”精神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2012年,李克强同志针对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地质七队先进事迹发出指示,“要弘扬地质工作者牢记使命、献身事业的优良传统,大力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立足国内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树立了新时期地质工作的精神标杆。

二、“三光荣”精神是地质工作者的力量源泉

(一)“三光荣”精神是地质工作者开拓先行的勇气之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祖国要进行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地质工作先行。“地质工作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要建设我们的国家,就必须要有地质工作。没有地质工作,我们就像瞎子一样,不知道哪里有铁,哪里有煤,哪里有什么矿藏。所以,要进行大规模建设,势必要加强地质工作。”刘少奇同志当年的这一段话,曾激起了无数地质工作者为国建功的豪情。

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地质工作承载了国家繁荣与富强的资源保障和地质服务之责,系国之安危与发展于一身。正是为国建功的忠诚和信念,使得地质工作者勇于、敢于承载重于泰山的责任和使命,敢于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甚至牺牲生命。老一辈地质人,携带着地质“三件宝”(罗盘、放大镜、锤子),以天为幕,以地为床,以山为友,以月为朋,风餐露宿,毫无怨言。正是这些无私奉献了青春、智慧乃至生命的地质人,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矿产资源,支撑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三光荣”精神是地质工作者坚守奉献的毅力之源

地勘工作的先行性、艰苦性、专业性,决定了从事这一职业必须具有奉献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选择了地质找矿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对家庭和亲人的亲情亏欠,以及对较高物质生活的牺牲,就是把个人理想、目标、追求落实到地质找矿事业之中,并为之奉献自己的青春和一切。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地质工作跌入低谷的年代,国民经济调整,地质工作萎缩,资金投入逐年降低,国家地勘项目和经费锐减,地勘单位生产经营举步维艰,职工收入与其他行业逐年拉大,一些人迫不得已离开了地质行业,整个行业面临非常困难的境地。然而更多的地质人,在“三光荣”精神的支撑下,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岗位,毫不退缩,在人员不足、社会环境复杂、利益多元化、待遇得不到较大提高的情况下,仍然自觉、自愿地坚守着虽然艰苦却为之奉献了青春年华的地质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一支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地质队伍,改变了祖国地质事业的落后面貌,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三光荣”精神是推动地质工作者探索创新的动力之源

“三光荣”精神不仅是一个传统,同时也是一种时代精神,是一种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为新世纪以来地质工作新局面的开创提供了精神动力。《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下发后,在“三光荣”精神的鼓舞下,广大地质工作者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角度,开拓进取,积极探索,主动创新,加大地质科研攻关力度,不仅积极为祖国探寻宝藏,还不断拓展新领域,延伸地质工作链,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行业综合实力。“三光荣”精神已成为地质工作的法宝,成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探索创新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地质行业各单位共获得国家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8项。有30人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43人获得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1980人分别获得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和银锤奖。“十一五”期间,地质行业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9名。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地质工作正在走向“上天、入地、下海、登极”。

三、把握时代机遇,弘扬“三光荣”精神,推进地质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与时俱进弘扬“三光荣”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经济体制、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地矿行业体制和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地矿队伍的生存发展越来越趋于社会化和市场化,地质事业的内涵外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调整、思想道德观念、职业价值取向等一系列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趋多元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事事计较、牢骚抱怨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在队伍中存在着,影响了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背景下,国土资源部党组提出:“‘三光荣’精神是我们最大的文化建设,要加以总结、提炼、传承、弘扬,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传统的生命力在于体现时代特征,弘扬“三光荣”精神也需要与时俱进、拓展创新。应该从地勘队伍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出发,倡导新的发展观、事业观和价值观,在倡导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地质行业的改革创新、开拓经营、服务社会、发展队伍等方面宣传教育;在着眼于地质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精神追求的同时,进一步重视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把弘扬“三光荣”精神与市场开拓、创新管理机制相结合,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与精神奖励来弘扬“三光荣”精神;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改善地质工作的社会环境,为调动地勘队伍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为地质工作创造条件,激发地勘队伍积极性,为地勘队伍发挥作用提供有力的保障。只有“地质工作”真正回归于“人”,才能使“三光荣”精神体现出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激励年青一代地质工作者凝聚力量、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成为展示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精神风貌的思想品牌。

(二)紧扣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弘扬“三光荣”精神,探索创新地质找矿新机制

地质工作者承担着地质找矿的神圣使命。面对日益增长的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迫切需求,国家组织实施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这为地质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天,我们大力弘扬“三光荣”精神,就是要引领广大地质工作者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辛勤付出消除制约我国发展的资源“瓶颈”,同时,进一步发展壮大地勘队伍的整体实力,提升地勘单位的社会价值,增强地质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和价值实现。要实现找矿突破,一是要转变观念,探索创新地质找矿新机制,要把大力弘扬“三光荣“精神与市场开拓、创新管理机制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强化地质工作者抓住机遇、攻坚克难、统筹发展的科学态度,进一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进一步强化市场发展观念,在运作机制上破除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在制度安排上进一步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在工作效果上更加注重效率和效益。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着眼于整个行业发展,形成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职能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观念。三是要以“三光荣”精神为引领,时刻把自身的理想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提高广大地质工作者献身地质事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四是要把“三光荣”精神转化为牢记宗旨、转变作风、扎实工作、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打造一支安心找矿、热爱找矿、用心找矿的地质人才队伍,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为满足国家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贡献力量。

(三)加强“三光荣”精神文化载体建设,树立地质人的光荣形象

弘扬“三光荣”精神,加强地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使个人追求、单位发展更好地融入整个行业发展,统一于国家对地质事业和地质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在行业内部,增强地质人的自信心、自豪感、使命感;在社会上,努力使地质行业成为让社会尊敬、让各级政府满意的行业,增强地勘队伍的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此,必须加强地质文化载体建设,在硬载体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央主流媒体的合作,呼吁社会各界更多地关心、理解地质工作者,更加广泛地支持地质事业发展。二是要广泛运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现代通讯系统和新兴电子媒体,以网络论坛、宣传栏、演讲或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使“三光荣”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地质工作者的行为准则。三是要引导部属媒体深入基层体验和采访,宣传地质行业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先进成果以及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弘扬新时期的“三光荣”精神。在软载体方面,通过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先争优和“全国勘探技术大赛”等活动,增强地勘队伍的行业归属感,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地质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结合弘扬“三光荣”精神,真正做到找矿为国、服务人民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与党的群众路线深度契合。“三光荣”精神强调的无私献身、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道德品质,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地质事业的具体化,真正体现了找矿为国、为民服务。当前,国土资源系统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三光荣”精神,把弘扬“三光荣”精神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作风建设结合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践行好群众路线,用“三光荣”精神来增强地质工作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广大地质人牢记宗旨、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秉持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和党性修养,坚持任何时候都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顾全大局、维护大局、服务大局,急群众所需所盼,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积极投身地质事业,在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中实现地质工作的光荣价值,推动地质事业的科学发展,真正实现一代代地质人心中的“地质梦”。


漫谈地矿文化的底蕴和底气

(杨伯轩 赵标  河南省地矿局)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无论是在地质事业大发展时期,还是在勘查找矿的萧条期,一代代地质人高唱着《勘探队员之歌》,以国家建设和社会需要为己任,成年累月地跋涉在崇山峻岭、荒原大漠,默默奉献在找矿立功和地质服务的战场上,用智慧和赤诚、热血和汗水抒写了一幅幅壮丽的人生画卷,为建设“美丽中国”勘探资源和提供多样化的地质服务成果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尊重,也铸就了以“三光荣”和“四特别”精神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地矿文化,丰富了地矿文化的底蕴,成就了地矿文化的底气。

地矿行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地矿行业的实践应用,是地矿职工内心共同认可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的综合体现。在社会各职业阶层中,地质工作者的行业文化烙印十分突出:大步流星走路、大嗓门说话、简约化生活,体现的是一种效率和豪放的阳光心态;大锅吃饭、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折射的是一种同事间的相互依存和豪爽个性;“天下地矿是一家”,代表的是团队精神和行业价值认同;“天当房,地当床,夜幕作蚊帐”,是一种为理想奋斗的乐观和豁达之情。发黄的黑白照片记载着创业激情,手柄磨得铮亮的地质锤诉说着跋涉的历程,磨破的帆布地质包见证着无数次找矿行动……这些地质文化元素俯拾皆有。凭着这腔豪情、这份执着、这种浪漫,几代地质人离妻别子,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用简朴的地质锤、用轰隆隆的钻探声,叩开了一扇扇宝藏之门,300多座矿业城市拔地而起。是什么让他们秉承执着的信念勇往直前,这种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底气源自何处?翻开历史的记事本,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一、来自为国分忧、科技报国的爱国情愫

地质工作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这正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的序列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19563月,在新中国经济建设最需要矿产资源的时候,以地质部第一任部长李四光和党组书记何长工为首的地质部高层领导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顺应时代需要,吹响了全国勘探大会战的集结号。无数年轻的地质工作者,满怀报国之志,急国家建设之所急,意气风发地走进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攀西高原的崎岖小道,踏上神秘莫测的高山之巅、大漠深处,打响了大庆石油勘探会战、攀枝花钒钛铁矿找矿会战、许昌铁矿会战等一场场找矿攻坚战役。“铁人”王进喜的事迹集中代表了当时无数地质工作者的心境。“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把贫油国的帽子丢进太平洋去”“矿产资源在哪里,我们的脚步就延伸到哪里!”等响亮的誓言是当时地质人报国雄心的集中表达,也谱写了一曲曲善打硬仗、敢于拼搏的壮丽诗篇,大庆油田、大冶铁矿、栾川钼矿、德兴铜矿等,取得一个个重大找矿突破,有力地支撑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之路,也为新中国的地质工作赢得了地位和荣耀。

二、来自国家重视、社会尊重的感恩心理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这三十年时间里,地质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实行的是“大一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地质工作是全社会工资标准高、福利保障最好的职业之一,地质工作成为当时令人羡慕的职业,以地质生活为背景的《年青的一代》塑造了新一代知识分子肖继业的形象,是当时许多年轻人的偶像。肩挎帆布地质包、手拿地质锤和放大镜,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求的时尚,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字样的工作证更是增加了地质人的归属感和行业自豪感。“党和国家这样重视地质工作,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干”是那时大多数地质队员的内心独白。虽然在七十年代后期出现了投资效益下降、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但怀揣着对国家重视的感恩和感激之情,这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以无比豪迈的激情,在那个时期累计提交各类矿产地近万处,强有力地支持了共和国的工业体系建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尽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十多年时间里,整个地质工作陷入低潮。国家对地质勘查的投入几乎“断奶”,地勘队伍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就是在这十分困难的时候,生性顽强又朴实憨厚的地质人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也没有完全放弃地质找矿事业,而是艰难地保留了部分地质找矿人才,满心希望地期待着在第二个春天到来时大显身手、再展作为。

三、来自崇尚自然、破解奥秘的探索冲动

地球46亿年的漫长历史,有着无穷奥秘。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有着这样那样的神话故事、猜想、假说。直到有了现代地质学,科学家们把它从古到今划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有着不同的特征。但直到今天,地球的绝大部分秘密还没有揭开,人类对承载着自己并赖以生存、似乎熟悉而又十分陌生的家园,总有着“一探究竟”的冲动。地质行业的特质决定了我们是自然和地球奥秘的探求者,正是怀着这种意识和冲动,几代地质人采用了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解译、深层电测、钻探验证等多种手段,试图对地球的认识更进一步,也希望地球能给我们奉献更多的宝藏和惊喜,永远做我们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神秘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被视为地质科学研究的“圣地”。那里谷深、林密,相对高差达5000余米,气候多变、环境恶劣。无论悬崖绝壁、雪山冰川,还是原始森林、急流险滩,所有路线都要徒步行进。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的30多名地质队员经过两年多艰苦奋战,在艰险和生死考验中行程26千余千米,完成120万化探扫面7938平方千米;采集各类样品2102件,取得基本数据63252个。首次获得了大峡谷地区控制密度最大、研究程度最高的基础地质资料,从地球化学角度解读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南迦巴瓦构造结”演化特征及分布位置。这是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大峡谷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深层次、网格式、系统性国家级地质科学考察,为大峡谷地区基础地质研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地质队员自己完成的《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摄影画册是地勘界的经典之作。

四、来自志存高远、革故鼎新的行业本色

地质工作贯穿于经济建设的整个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地质工作在缓解资源约束、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以资源保障为主的传统地质工作正在转变为资源、环境保障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地质工作,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近年来,河南省地矿局属地勘队伍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实施的“地质环境保障工程”,一方面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环境容量问题,加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减少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地质灾害发生。另一方面是,对已形成的地质环境问题,如矿山环境、水土污染,进行恢复治理、生态修复。完成了黄淮平原农业地质调查、重点城市浅层地热资源评价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沿黄城市后备地下水水源地普查、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矿山环境和地质灾害调查治理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积极参与应急抗旱找水打井行动、四川灾后重建工作、高铁客运、南水北调、郑州地铁等大批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多目标地质服务在专业化基础上向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的扩大,大大加快了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融合,使我们比以往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也给地质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全面的营养。

行走在高山荒野,探寻于地心深处。回顾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地质工作,有青春燃烧的激情岁月,也有刻骨铭心的难忘时光;有找矿庆功酒会上的酩酊大醉,也有萧条时期生活无着的窘迫际遇;有同事兄弟间生死相托的手足之情,也有夜深人静时思念妻儿的离别之怨;有找矿立功戴红花的光鲜和荣耀,更有远离铅华心底宁静的坚守和承受……这一切的一切,积淀为厚重的地矿行业文化底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凝聚精气神,唱响主旋律,为梦想而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质工作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和问题,我们还会继续坚守“三光荣”和“四特别”的精神高地,义无反顾地开拓进取,不离不弃地求索奋斗,用青春和激情谱写地质工作新的篇章,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新的业绩!


创新传承三光荣释放快乐正能量

——“三光荣”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历史使命

(刘汉洪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有人夸张地说,这是一个全世界“快乐悖论”的时代,也是一个全人类“压力山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物质富裕的人越来越多,精神富有的人却越来越少;追求享乐的人越来越多,快乐奋斗的人却越来越少;讲现实利益的人越来越多,有梦想追求的人却越来越少。

确实,我们的现实世界并不完美,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但仍有许许多多核心价值观和主流快乐观的践行者,在引领社会风尚。他们为人民谋快乐,以奉献为快乐,把奋斗当快乐。更有伟大的梦想,凝聚人心,催人奋进,指引我们前行。

新中国几代地质人,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无比巨大的物质财富,并将在缓解资源、能源成为全球性发展瓶颈的新形势下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我们地质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价值无限,是一座永不枯竭的精神富矿,亟待深入发掘和开发利用。我们坚信,中国地质人精神,完全可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样本,必将为建设幸福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发挥无可替代、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这是我们中国地质人精神的高度概括。只要深入分析便会发现,“三光荣”精神是地质人强大的精神动力,实质上就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所谓的“光荣”就是一种骄傲、一种自豪、一种快乐文化和快乐精神。在“物质财富增长、幸福快乐下降”的全球“快乐悖论”时代,在我们实现幸福“中国梦”的全新时代,以“三光荣”精神为精髓的地质文化,已被赋予全新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使命,创新传承“三光荣”,释放快乐正能量,我们这一代地质人责无旁贷。

一、发掘快乐特质

地质人具有“知足感恩”的快乐基因、“艰苦奋斗”的快乐精神和“阳光开朗”的快乐品格,具体表现为“二道”“二好”“二不怕”“二千万”。

“二道”即做人厚道,做事地道。做人厚道,这是地质人身上自然的品格。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时有发生的社会失信事件,更让人们感觉到诚信和厚道的难能可贵。但值得欣慰和惊喜的是,地质人一直保持和传承着做人厚道的品格。有人称赞湖南地质人:“与别人做生意,签合同之后往往是麻烦的开始,而你们做事却一诺千金,签了合同之后更加可以放一万个心。”有些工程完工之后,业主单位或当地政府,主动向我们湖南省地勘局承担工程的单位追加工程款或发奖金。这些都是对地质人做人厚道的最好嘉奖,我们也因此收获了更大的快乐回报。做事地道,是指我们地质人有很好的专业素养,受过很好的训练,有相当一部分有影响力的专家。如长沙引水工程中被院士称为国际性的难题的108隧道难关,最后被湖南地质人成功攻克。

“二好”即做的比说的好,看到的比听到的好。简单纯朴、不事张扬,是外界对地质人最深的印象。许多到地质行业检查工作的部门和领导常常由衷地赞叹:“你们地质人做的比说的好,看到的比听到的好。”甚至有人形象地形容我们地质人既简单又不简单。简单是做人简单,不简单是做事不简单。真正是一些简单纯朴的人、高尚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过得硬、靠得住。”“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深刻,越是简单的人越高尚,越是简单的人越快乐。”中国地质人的“二好”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不怕”即不怕吃苦,不怕吃亏。这是对地质人乐于奉献的形象描述。地质人常年四季在野外工作,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十分艰苦,是快乐文化的力量给了我们积极的心理素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湖南,一些因公致残的老地质工作者,有的卧床几十年,仍保持开朗乐观的品格,从不向组织上提任何条件,每当领导去看望慰问的时候,除了表示对组织至真至诚的感恩之外,就是满脸微笑,满口笑声。这样好的地质人,让人感动得落泪。

“二千万”即踏遍千山万水又不显山露水,历尽千辛万苦从不喊辛叫苦。地质人知足常乐,常怀感恩。工作虽然辛苦、艰苦、清苦,甚至说不出的孤苦,但我们心中有事业,心中有快乐,虽然苦,但很富有,因为人人都有“两千万”。“两千万”不仅是我们的本色,更是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无穷的快乐力量。湖南省地勘局最后一个进城的地质队403队,从工作环境相当恶劣、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1956年建队开始,扎根边陲小镇57年,他们以深山为家,以艰苦为荣,以找矿为乐,无怨无悔地奉献,不倦不懈地探索,无私无畏地奋斗,铸就了一幅幅光彩照人的英雄群像,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动人乐章。曾任青海省长、中共中央委员、地矿部长的宋瑞祥,就曾在这里艰苦奋斗了7年,是“两千万”本色的杰出代表。

二、创建快乐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尤其在当今世界面临“快乐悖论”的全球性难题时,我们地质人独特的价值理念、精神文化,更是极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为呼应广大职工幸福快乐需求的新期盼,释放“三光荣”精神的快乐正能量,2009年以来,湖南省地勘局在全局范围内,探索创建以提高职工幸福指数为主要目标的快乐文化工程。

局党组做出“积极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快乐型组织建设,时刻把广大职工的冷暖和快乐放在心上,切实提高职工生活水平,提升职工幸福指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局的目标”的公开承诺,并在《关于全面推进和谐建设兴局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化设施示范、管理文化创新、行业形象塑造、快乐文化探索”五项文化工程,构建以“弘扬‘三光荣’和‘四特别’精神的传统文化、贯穿‘科学发展、富民强局’战略构想的发展文化、倡导和践行湖南地勘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文化、符合地质工作和市场经济双重规律的管理文化、体现地勘人积极进取和健康向上的快乐文化”为支撑的湖南地勘文化体系。

积极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快乐型”机关,大力倡导“为人民谋快乐、以奉献为快乐、把奋斗当快乐”的快乐价值观。一是开展快乐教育普及行动。通过印发快乐教育普及读本,组织快乐教育主题讲座,开展快乐教育专题讨论,举行快乐教育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切实有效地开展快乐教育,从而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快乐观,把握快乐的真谛,掌握快乐的方法。二是启动快乐导师帮助计划。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实施快乐帮助,从而使急需心理帮助的职工尽快恢复积极心理。三是实施快乐文化系统工程。即:以创先争优,快乐奉献为主题的党建快乐先锋工程;以培养快乐价值观,培育快乐文化力为主题的宣传快乐教育工程;以永葆廉洁形象,追求终生快乐为主题的纪检快乐阳光工程;以有困难找工会,要快乐找组织为主题的工会快乐权益工程;以“我快乐,我美丽”为主题的妇女快乐魅力工程;以我奋斗,我快乐为主题的青年快乐创造工程;以“我快乐,我健康”为主题的老年快乐安康工程。

同时,还制定下发了《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职工幸福指数测评办法》,开展职工幸福指数测评考核。通过职工幸福指数的测评,真实了解职工幸福感的现状,并以此作为对各单位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依据,促进局属各单位更加重视维护职工权益,更好地提高广大职工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据统计,全局职工的幸福指数由2009年的66.7%1000人问卷调查统计)上升到2012年的93%(全局各单位职代会职工幸福指数测评统计)。

总结推广我们地质人的快乐文化,既是创新传承“三光荣”精神的时代要求,也是我们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历史使命。

 三、传递快乐价值

文化建设的内容相当丰富,其根本任务是培育核心价值观。创新传承“三光荣”,释放快乐正能量,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育主流快乐观,有效传递地质人的快乐价值。

传递为人民谋快乐的价值观。人民对幸福快乐的追求没有穷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谋快乐的奋斗永无止境。地质人当中,有许多这样“为人民谋快乐”的典型。如因长期劳累,突发脑溢血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湖南省地勘局416队副队长徐辉煌。他热爱理想,把使命当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口中仍念叨着标书二字,仍牵挂着他的工作,牢记着自己的使命;他热爱事业,把辛苦当幸福,工作从不分休息日,不分白天黑夜,不分作息时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热爱生活,把大爱当至爱,与妻子长期两地分居,也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还要求妻子自己克服困难,要求儿子自食其力。他的感人事迹让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深思,让每一位党员干部感悟:什么是快乐?怎样获得快乐?只有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为他人创造快乐,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快乐。

传递以奉献为快乐的价值观。奉献意识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人生观。我们身边许多优秀的地质人,就是默默快乐奉献的榜样。2010年被湖南省委宣传部、省委创先争优办作为典型,组织中央和省级媒体集体采访推介的“中国英雄”——湖南省地勘局407队中缅铁路地质调绘项目组,就是快乐文化鲜活的典型。他们深入80公里的无人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以常人难有的坚强毅力和大无畏精神,以始终高昂的士气,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终于出色完成了祖国交给的光荣使命,谱写了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快乐价值观新的传奇。

传递把奋斗当快乐的价值观。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在我们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无数优秀的地质人也体现了“把奋斗当快乐”这一崇高的快乐工作观。湖南省地勘局405队总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余沛然,就是这样一位“把奋斗当快乐”的典型。30年来,在湘西的高山密林里,余沛然和他的队友们,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观察岩石,用双手发掘矿苗,最后绘制出寻找“宝藏”的路线图,探明潜在价值达数万亿元的矿产资源。“找到大矿,那是巨大的成就感;即使找不到矿,这个过程也是快乐的。”“其实在大山里挺好的,清静,而且有你们见不到的风景。”他发自肺腑的话道出了地质人奋斗在找矿一线的愉悦和快乐。

当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但道德滑坡的现象,越来越令人担忧。党中央英明地作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提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正当其时,深得民心。古往今来无数事实也充分证明,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单位、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精神支柱。精神无形,但它却能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使人们在疲倦中振作,在逆境中奋起。

我们坚信,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新的时期,它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每一位地质人,将肩负着更加光荣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创新传承“三光荣”,释放快乐正能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地学文化动态》征稿启事

《地学文化动态》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和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的不定期刊物,本刊以推动地学文化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宗旨,力图为社会各界进行地学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平台。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好本刊作用,现面向国内专家、学者诚征稿件,敬请各位不吝赐稿。

内容要求:

本刊以地学文化理论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类文章为主,主要设有传文达意、文化研究、廉政文化、文化在行动、文化推介、徽志解读、文化人物等栏目,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就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并推荐到相关报社或期刊登载。来稿恕不退还。

联系方式:

1.通信地址:北京8324信箱《地学文化动态》编辑部,邮编:100083

2.电子邮箱:dxwh@cgl.org.cn

3.联系电话:010-66554913

4.联 系 人:崔熙琳

 

地学文化动态 DIXUE WENHUA DONGTAI

2013年第08期(总第18期)

 



    编:史                        联系电话:(010) 66554913

责任编辑:崔熙琳  徐梦华  谭正敏      联 系 人:崔熙琳

    核:单昌昊                          真:(010) 66554908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电子信箱:dxwh@cgl.org.cn

    编:100083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