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文化动态2013年第5期

 

地学文化动态

 

 

2013年第05期(总第15期)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

中国地质图书馆   联合主办        20130520


 

目 录

 

传文达意

    中共国土资源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年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意见

青春风采

    中国地质调查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先进事迹

文化在行动

    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表彰会等13


专刊寄语

青年,是地质战线的生力军,是中国地质事业的未来在实现“中国梦”和“地质强国梦”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青年地质工作者响应时代和国家的召唤,迈向地质找矿主战场,激扬青春,奋发向上,争做地质找矿先锋和生力军,唱响了一曲曲奉献地质事业的青春之歌

誉址gg

为展示当代地质青年的良好形象,宣传和表彰近年来为地质调查工作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乘借“五四”运动94周年之机,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评选表彰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局各级团组织、广大青年的热烈拥护和广泛参与,仅网络投票一项,参与人数就达到12000余人。通过各单位择优推荐、材料审查、网络投票、局党组会研究等环节,最终产生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出的“十大杰出青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当代青年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代表,这些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反映了局系统在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青年队伍建设中取得的新经验、新成果,集中体现了广大青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新风貌、新贡献。

活动受到了各方热评与赞誉,局系统干部职工纷纷表示要向受到表彰的青年学习,读者也提出,希望能够集中学习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精神。故本刊将活动成果集纳、整理,以专刊形式推出,旨在为树楷模、促学习搭建良好平台。                                                      

                                         本刊编辑部

                                         20135

传文达意

中共国土资源部党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年工作的意见

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国土资源青年干部队伍,激励广大青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建功立业、成长成才,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部青年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青年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党的十八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青年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随着国土资源事业不断发展,部青年人数占比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推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部青年干部整体素质好,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勤奋敬业,扎实工作,为国土资源工作注入了巨大活力,是国土资源事业的未来和希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年工作,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青年干部队伍,是实现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破解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两难局面的重要力量。各单位要站在推动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国土资源青年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努力把青年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正确把握新形势下青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中国梦”凝聚青年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思潮,抓住青年教育、培养、引导、服务四个关键环节,不断提高青年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营造青年立足岗位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国土资源事业的青年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广大青年的生力军作用,以推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实际行动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年教育培养工作

  (三)重视和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有针对性地在青年中开展世情国情党情部情教育。定期举办形势报告会、读书交流会等,加强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学习。通过宗旨意识教育,增强青年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培养青年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通过爱岗敬业教育,增强青年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通过着力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青年的思想理论水平,帮助青年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四)积极推动青年实践锻炼和综合素质培养。组织青年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多种社会资源,鼓励并支持青年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部机关信访工作三项制度中的“新录用公务员到信访岗位锻炼三个月”等有关规定,培养青年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和能力。总结并推进“三进四同两送一改”活动,扩大参与面,定期组织机关和直属单位青年进基层国土所、地质队、矿山企业,接受教育和锤炼。选派青年干部到地方国土资源部门挂职锻炼,将扶贫和挂职锻炼作为培养青年干部的重要途径。开展与地方国土资源青年结对活动,全面了解基层国土资源各项业务工作。倡导青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立国土资源部青年志愿者协会,探索吸引更多社会志愿者参与国土资源事业建设。

(五)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青年学习培训工作。把青年干部培训工作纳入部年度培训计划安排,建立完善青年干部培训制度。着眼于国土资源事业发展需要,创新开展具有国土资源部门特色的青年干部培训。充分发挥网上国土资源学习大讲堂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青年读书活动,引导青年读书、实践、成才。在刚入职的青年职工中开展“传帮带”活动,帮助青年适应工作环境,明确努力方向。支持、鼓励青年根据工作需要参加在职学习,并在学习时间和学费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年引导服务工作

  (六)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干部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把提升青年干部文化生活品质作为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继承和发扬我部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勉敬业、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和“三光荣”、“四特别”精神。鼓励各级党组织、团组织策划开展符合青年特点、贴近青年思想和工作实际、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推动组建各种青年文体兴趣小组,组织经常性文化沙龙,丰富青年干部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释放压力。

  (七)要高度重视和特别关注青年人的成长成才。积极为青年人提供教育锻炼的机会,开辟成长成才的渠道。要把基层和一线作为培养锻炼青年干部的基础阵地,让青年干部在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基层岗位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加大青年干部轮岗交流工作力度,帮助青年干部通过多岗位锻炼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进一步加大优秀青年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通过推荐青年后备干部、竞争性选拔等形式,努力将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青年干部选拔到各级岗位上来,加快青年成长成才。开展国土资源优秀青年、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评选活动,将上述奖项作为青年干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

  (八)逐步建立青年工作交流共享支撑体系。创办《国土资源青年》电子杂志,使之成为部直属机关重要的青年思想舆论阵地和新的工作抓手。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开通国土资源青年微博,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青年网站。积极开展参与性强、形式活泼的网上青年活动,加强部门交流,拓展视野。大胆创新引导的渠道和途径,推动各单位团组织活动联合融合,实现上下互动,活动成果共享,构建“开放式团建新格局”。定期组织跨部门、跨单位的青年联谊活动,增进部内外青年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九)着力解决青年干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及时准确把握青年干部的思想动态,关注青年干部心理健康。在重大政策制定、干部制度改革、住房配售等青年干部普遍关心的问题上,主动倾听青年干部的意见。建立青年恳谈制度,定期召开领导与青年的恳谈交流会。建立健全青年干部意见、建议的反馈机制,各级党组织要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会,及时通报青年关切的重大问题。主动关心和帮助青年干部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逐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进一步提高青年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十)坚持把青年工作作为党建工作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各级党组织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基层团的建设纳入基层党的建设的总体格局,定期研究青年工作,定期听取团组织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和解决基层团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部党组每年在研究党建工作时,专门研究和部署青年工作。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做青年表率和良师益友,积极参加和指导青年活动,经常同青年干部沟通交流。

(十一)充分发挥各级青年组织在青年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团组织建设,凡有共青团员(包括28岁以下保留团籍党员)3人以上的,都应成立团的基层组织;不足3人的部门,应成立青年小组,开展青年工作。严格遵守团内有关规章要求,按时换届,及时增补委员。鼓励各单位建立青年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青年现实需求,积极运用现代媒介和创新形式,增强青年工作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实效性。增强各级青年组织为青年服务的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建立并完善工作制度,打造青年品牌活动,每年定期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富有部门特色和教育意义的青年活动。

(十二)不断加强以团干部为主体的青年工作者队伍建设。共青团工作岗位是培养、锻炼青年干部的重要平台,要按照“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的要求,推荐有经验、有能力、有活力的青年担任团干部。按照有关规定,设有团委的,其团委书记应当按同级党委内设职能部门正职或副职的条件配备,确保团总支、支部书记享有相应职级的政治待遇。通过有计划地对团干部和青年工作者队伍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对工作出色、在青年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的团干部和青年工作者,在干部培养、使用等方面要给予适当倾斜。各级党组织要关心和支持专兼职团干部的工作,为团干部做好青年工作创造必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国土资源部党组

                                 2013年4月27 

 


中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

关于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意见

局属各单位党委、局机关各党支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广大青年在推进地质调查事业繁荣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中的生力军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重要意义

青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地质调查事业的希望和未来。当前,局系统队伍年轻化趋势不断加快,青年选择、青年群体结构、青年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做好新形势下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对于保障地质调查事业可持续发展、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单位党委要站在确保地质调查事业后继有人、确保地质调查事业充满生机活力、确保世界一流地调局得以实现的战略高度,切实重视和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分管领导,提供条件保障,切实解决当前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力量薄弱、基层组织覆盖不广、团干部兼职过多等突出问题,努力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共青团实施、各方参与的青年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团结、教育和引导青年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动员、组织和引导全局青年积极投身地质找矿伟大实践,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青年人才队伍,促进地质调查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加强团的建设为基础,充分把握青年特点和青年工作规律,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青年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心、业务上帮助,更好地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促进广大青年在地质事业发展中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二)基本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团建纳入党建工作整体格局;坚持围绕“事业立局、业务兴局”建局理念,将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融入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的全过程;坚持青年全面发展,紧扣青年成长成才需求开展工作。

(三)总体目标。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营造青年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水平,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良、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高素质青年地质调查队伍。

三、新形势下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团组织建设。各单位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及有关规定,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与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团的组织。单位35岁以下青年超过100人(含)或团员人数超过30人(含)的可设团委;35岁以下青年超过50人(含)不足100人或团员人数超过10人(含)不足30人的可设团总支;35岁以下青年不足50人、团员人数不足10人的可设团支部;没有达到人数要求的,可根据单位情况和工作需要设置团的组织。建立团委、团总支的单位要建立、健全团支部,着力提升各团支部自主活动能力,增强团的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高度重视团组织的换届工作,保证团组织按期按程序换届。各单位积极探索建立青年联合会或青年工作委员会,由团组织具体组织开展相关工作,不断扩大团组织对青年的有效覆盖。

(二)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选好配强团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团组织负责人。团组织负责人出现空缺时,要在3个月内配齐。新任团的书记一般不超过33岁,最高任职年龄到35岁;副书记一般不超过30岁,最高任职年龄到32岁。设团委的单位,专职团委书记一般按照中层正职或副职配备,并按照党章规定列席单位党委有关会议。团组织负责人作为正式职工代表参加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加强团干部教育培养和输送工作,将团干部培训纳入单位干部培训规划,注意在优秀团干部中选拔、培养后备干部,努力建立起能进能出的团干部流动机制。

(三)加强青年思想文化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调动青年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高青年理论修养的同时,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和“三光荣”传统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克服浮躁情绪,甘于平淡,乐于奉献。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在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加强青年创新能力培养。鼓励青年骨干负责重大科研课题和计划项目。重视青年业务团队建设,培养青年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专题学习、岗位实践、科技攻关、技能竞赛等活动,引导青年增长才干、提升工作水平。通过设立青年专项基金,举办青年创新论坛,优先推荐一线青年科技业务骨干申报和承担各类科技项目等方式,为青年科技创新创造条件。落实局“百名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资助优秀青年在地质重点学科和领域自主选择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帮助青年制定并实施职业规划,在职务晋升、国际交流、在职学历教育、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五)加强对青年人文关怀。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青年的发展与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积极为青年办实事,用人性化的服务感动和凝聚青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联谊活动、谈心活动、团队建设活动、文体活动,丰富青年生活,陶冶情操,增进青年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青年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关注并努力帮助解决青年的实际生活困难。

(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纳入各级党建工作中,统一研究、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建立和落实党组织负责人同团干部谈话制度,畅通与青年沟通交流的渠道,建立意见反馈机制。以青年为主体的团队要积极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拓展青年文明号的品牌覆盖面,扩大青年文明号的影响力。基层党、团组织密切配合,富有成效地开展推优入党工作。重视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工作,积极树立、宣传青年典型,开展局系统两年一次的“十大杰出青年”评选表彰,做好优秀团干部、优秀青年和先进团组织的评选表彰工作。

四、创造良好条件,保障共青团和青年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领导。各单位党委有一名同志分管共青团工作,有一名行政领导同志联系共青团工作,建立行政、人事、党务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共青团工作的重大问题,定期听取团组织建设情况汇报,统筹规划青年工作,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各单位党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专门研究青年工作。

(二)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各级党组织以政治觉悟高、工作热情高、业务水平高、文化素养高的标准,以“高进、严管、优出”的方法落实具体人员并保证其有一定的时间专门从事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和改善青年活动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器材和活动设备。

(三)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考核。各单位每年对团建工作进行总结和考核,团组织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报局直属机关团委。把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列为领导干部和各单位考核内容,加强考核,奖优罚劣,促进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健康发展。直属机关党委要加强指导,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各单位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明确任务、细化措施,设计好抓手,不断开创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

2013318


青春风采  

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先进事迹

杨日红  擦亮天眼护大地

杨日红,男,1974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科技外事处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

杨日红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加、负责或独立完成30多个项目、专题。目前正在主持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和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遥感课题研究工作,已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杨日红着力推进科研项目立项、科技成果宣传和部重点实验室申报,2012年实验室正式列入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同时,协助推进了“航遥青年创新基金”的实施。

通过三峡库区、天台乡滑坡和汶川地震等重大工程区和特大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监测与评价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他丰富与发展了“数字滑坡”遥感技术。深入研究并发展了“遥感五要素”找矿技术,研建了基于遥感示矿信息的境外重要矿产资源遥感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并在多个示范区和探矿权区取得了很好效果,为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1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青年地质英才计划,合著/编专著3部,发表和合作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了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荣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杨楚鹏  海陆结合寻油找气

杨楚鹏,男,1980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调查所高级工程师。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海洋地质保障工程《125万福州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和《1100万汕头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国家专项工作。同时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工程“127”专项的《北冰洋及邻区海洋地质调查现状与水合物资源潜力研究》工作。他还承担了部分东南亚、南亚以及北极等海外地区的油气地质研究任务。

他钻研能力强,从造成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气藏原油多样性的内、外因着手,对该区油气藏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为复杂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他针对南海南部含油气盆地层序地层学以及油气地质学方面存在的未解决的以及有较大争议的重要科学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对南沙海域新生代地震界面的地质属性提出了新的认识,并以此重新建立了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对两类典型层序地层发育模式进行了探讨。

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身份发表SCI核心论文3篇。2011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青年地质英才计划。

陈军  为海洋绘制蓝图

陈军,男,1982年生,共青团员,研究生(硕士)学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区域地质室助理研究员。

陈军近年来主要从事海洋油气藏渗漏机理与海洋环境信息遥感提取等方面研究,特别是在海洋环境遥感探测机理及应用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100名地质英才计划项目、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及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子课题各1项,参加的科研项目有《1100万地球物理系列图》《1100万大连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1100万天津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1100万上海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以及“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等。

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SCI论文2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2部。2010年应邀担任以色列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现为《Advance in Environmental Research》国际期刊编委。2012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100名地质英才”。

陈晓林  事业与理想定向对接

陈晓林,女,1973年生,九三学社社员,大学本科。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晓林长期从事定向钻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完成的地调项目《具有取心及冲击功能的定向钻进系统的研究》《定向钻进高精度中靶系统研究》等成果验收都被评为优秀级。由于项目第一负责人长期在土耳其进行施工,她主动承担起项目组长的部分组织汇报及项目各阶段研究报告的编写任务。目前参加的国土资源部公益科研专项《深孔高温磁中靶系统研究》和地调项目《小口径定向造斜取心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她除了完成科研任务外,还积极将研究成果向市场推广,近5年来为所里创产值2000多万元。

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1项,第十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地调局第二批“百名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资助,2012年获“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

秦绪文  遥感应急调查显身手

秦绪文,男,1977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副处长、高级工程师。

秦绪文在地调局基础部任职期间,大胆创新,推动了矿山遥感监测、全国国土资源遥感调查、全国地表形变遥感调查、突发性灾害遥感监测和军事遥感地质调查等新领域、新方向的蓬勃发展。到科技外事部任职后,大力推进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引进吸收、自主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工作;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新机制,建立了深部地质矿产调查科技创新联盟。

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发生后快速开展遥感应急调查工作。尤其是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负责组织全国核心遥感单位应急调查,利用自己研发的软件解决了商业软件尚不能支持的新型遥感数据应用问题。

先后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国土资源部成果一等奖1项,软件著作权1项、成果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专著7部、译著2部;先后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国土资源部优秀共产党员,被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授予遥感技术推广应用贡献奖。

唐金荣  为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唐金荣,男,1978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情报室主任,副研究员。

唐金荣在地质情报与战略研究工作中,围绕服务领导决策、服务科技进步和服务生产一线,开展了大量的系统跟踪研究和重大专题研究,主持科研项目6项,发表科研论文25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2篇;作为项目副负责人完成了《世界找矿模型与矿产勘查》和《铜矿资源战略分析》专著2部;主持完成《国外矿产勘查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内部专辑3部,约120万字。

唐金荣在长期跟踪国外地调机构发展动向的过程中,对我国地质调查局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撰写了《发达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共同特征及其启示》等文章;独译或合译国外重大战略计划3份共计10余万字,组织策划完成多个国外重大战略报告的编译工作,为部局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荣获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二届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被评为国土资源部首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多次荣获“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机关优秀青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优秀青年”“优秀党员”等称号。

黄霞  与冻土区可燃冰过招

黄霞,女,1982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副研究员。

黄霞于2008年到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海洋资源与非金属室工作,2012年调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水合物室工作。主要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祁连山冻土区水合物钻孔岩心游离气成因及指示意义》项目、国家海洋保障工程项目《南海与周边地区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资源效应》、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烃类气体同位素特征及意义》。此外,还参与国家“127”专项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环境监测及效应研究项目和国家“973”课题《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气源条件研究》。

为提高科研水平,黄霞积极加强与国际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2010年赴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等学习并考察国外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2012年起配合秘书处筹备第8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2010年作为国土资源部基层党员代表,黄霞代表水合物研究团队向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干部汇报了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在野外工作中发挥的战斗堡垒作用。

谢海澜  在环渤海抒写地质情怀

谢海澜,女,1976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谢海澜先后参与了环渤海地区国土开发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河北曹妃甸滨海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中地面沉降预警系统建设专题工作、环渤海地区基础调查成果集成与综合评价、唐山市城市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等工作,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进行环渤海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综合研究项目工作。

作为《唐山秦皇岛城市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这一省部合作项目的负责人,谢海澜克服项目组织和实施难度大等难题,完成唐山市城市规划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实物工作,项目实物成果已经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为唐山市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地质数据依据。作为第一编写人编写完成了环渤海地区基础调查成果集成与综合评价报告和河北曹妃甸滨海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地面沉降预警系统建设专题报告。

入围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届地质英才评选,获得201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连续获得2007-2012年度天津市科技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等荣誉称号。

翟庆国  解读第三极成长

翟庆国,男,1980年生,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翟庆国自大学期间开始从事青藏高原地质研究,至今已先后12次赴青藏高原腹地考察。他曾先后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西部重要蛇绿岩带形成构造环境研究》《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等项目。最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藏高原羌塘地区基性岩墙群与冈瓦纳北缘裂解事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基金项目《藏北羌塘榴辉岩石学、矿物学及其构造演化研究》和《藏北羌塘中部古生代蛇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演化研究》。

翟庆国重点研究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大地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过程,参与发现了青藏高原腹地首例榴辉岩,初步建立了羌塘中部地区洋-陆俯冲、碰撞造山的演化过程;在藏北羌塘地区首次报道了完整的蛇绿岩剖面和典型大洋中脊型岩石组合,进一步确立了该地区存在一条古特提斯蛇绿岩带。这些成果对于青藏高原北部古特提斯洋-陆格局和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以及有关资源、矿产的普查与评价,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3篇,其中第一作者16篇,SCI收录13篇,2011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

黎清华  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

黎清华,男,1978年生,中共党员,研究生(硕士)学历,博士在读。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水环室高级工程师。

黎清华先后担任3个地调项目的负责人,曾担任《北部湾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计划项目负责人;2012年计划项目进行整合后,担任1项计划项目副负责人和2项工作项目负责人,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他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与锻炼,近五年以来,撰写学术论文6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SCI论文2篇。

在做好地质调查项目过程中,他积极瞄准科研前沿,开拓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2012年,先后在澳大利亚IGC会议和中意青年地球科学家论坛上进行英文专题发言,在国际地下水论坛和海岸带地质调查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对相关水文地质科学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为武汉地调中心下一阶段水工环地质工作的深度研究与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参加工作9年来,有6年被中心评为“先进工作者”,2008年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2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入围首批“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遴选。


文化在行动

地调局召开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表彰会

53,地调局召开纪念“五四”运动94周年暨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表彰大会。汪民副部长发表重要讲话,对广大青年提出三点要求: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踏实工作,甘于奉献。希望广大青年大力弘扬“三光荣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社会实践中,自觉肩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重大使命,在推进地质调查科学发展、推进找矿突破的伟大实践中勇挑重担、争当先锋、建功立业。会后,局机关党委组织“十大杰出青年”赴辽宁开展了“携手同成长”主题活动。

地调局直属机关团委组织保密知识竞赛

426,地调局机关开展了以“增强保密意识,提高保密水平”为主题的保密知识竞赛活动。参加本次团体竞赛的共有10支机关部室代表队。比赛分为必答、抢答、风险问答三个环节,经过激烈角逐,决出团体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

王研副局长充分肯定了机关团委组织的保密知识竞赛活动,要求机关每一位同志要把保密意识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严格执行《保密法》及保密工作的有关规定,并要求各单位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保密知识竞赛活动。 

多个局属单位召开第一届优秀青年表彰大会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热潮的影响下,局属各单位纷纷开展优秀青年的评选表彰活动。“五四”青年节前后,沈阳地调中心、地科院测试中心、工艺所、广海局等多个单位召开优秀青年表彰大会,单位领导都对青年人给予高度评价和鼓励,希望青年职工继续弘扬“五四”精神,胸怀崇高理想,坚定理想信念;以身边的杰出青年代表为榜样,不倦追求,勇于实践,奋发成才;多读书、立大志、勤钻研、多磨炼,努力学习新知识、认真掌握新技能、切实增长新本领,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地质事业发展之中。

西安地调中心开展纪念“五四”青年节系列活动

“五四”青年节前后,西安地调中心共青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举办以纪念“五四”青年节为主题的足球赛和青年学术论坛,展现中心青年职工健康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学术气氛;召开2013年度青年工作座谈会,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意见》,总结2012年青年工作,提出2013年青年工作重点;组织中心青年职工走进秦岭牛背梁山区,开展野外踏勘活动,体验野外漂流、徒步登山、野外烹饪,提高中心青年职工野外生存能力,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广大青年职工参观中心新基地,了解基地建设进展情况,增强中心青年对未来工作和美好生活的信心。

中国地质图书馆开展“五四”青年节特色活动

为纪念“五四”运动94周年,中国地质图书馆举办了“学习十八大·业务兴馆”青年主题演讲比赛和青年座谈会,青年们声情并茂、满怀激情的演讲与推心置腹、真切分享的座谈让与会者感受到青年人胸怀“地质梦”和“中国梦”,能够脚踏实地、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想做事、做实事、出实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展现了图书馆青年人蓬勃的朝气和创新能力。此外,图书馆青年团委还积极参加部局组织的青年活动,排演了快板节目《我为地调唱赞歌》,赢得广泛好评。

本次系列活动促使青年人牢固树立了“事业立馆、业务兴馆”的理念,也在青年职工与馆领导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矿产资源研究所团支部举办野外救护培训班

417,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团支部为加强青年地质科研人员野外工作期间应对突发事故,提高紧急救护的自救互救能力,联合西城区红十字会对近年新入所的23名青年职工进行了紧急救护培训。

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急救基础知识、心脏复苏技术、常见急救情况处理以及常见慢性病的防范与急救等,北京市西城区红十字会委派120急救中心的专家进行了讲解和示范,针对野外工作特点和简易条件下的止血、包扎、搬运等知识和技术进行了重点讲解和练习。培训内容充实、实用性强,学员热情高昂,积极互动,逐一实践,受到培训老师的好评。经考试与操作考评,第一期参加培训的学员均取得了红十字会初级急救员资格。

地质力学研究所青年开展公益科普活动

419,地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团支部组织青年来到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开展了题为“珍惜地球资源”的科普活动。此次科普活动以第44个世界地球日为主题,着重向同学们普及极地基础知识。两名亲历极地科考的年轻队员王洛、王伟同志分别作了题为《亲历北冰洋——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汇报》和《风雪南极——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经历与见闻》的报告,向地大附中李四光班等两百多名同学讲述了极地考察的科学知识、趣事和险事,号召大家热爱科学、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该所还向校方赠送了李四光画册等书籍。

实物中心青年参观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419,中国地调局实物中心青年职工赴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重温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的红色历史,回顾了党的光辉历程,缅怀了党的丰功伟绩。本次活动为引导青年职工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在本职岗位建功立业、勇挑重担、争当标兵起到了积极作用。

南京地调中心开展迎“五四”拓展训练

52,南京地调中心组织50多名团员青年赴溧水大金山开展“扬青春先锋·争时代先锋”主题拓展活动。通过组建团队、高空断桥、信任背摔、挑战五分钟、真人CS一系列拓展训练,团员青年增强了自信心,磨练了战胜困难的毅力,提高了参与集体活动的团结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中心领导大力支持此次活动,并希望团员青年把拓展训练中的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把在拓展中得到的启示运用到解决实际困难当中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劲足的良好工作氛围,真正认同、拥护、践行创新机制和落实责任,为南京地调中心的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水文环境研究所成立青年科技协会

53,地科院水文环境研究所青年科技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青年学术大会胜利召开。会议正式宣布水环所青年科技协会成立,并宣读第一届青年科协理事会成员名单。会员代表表决通过了《水环所青年科技协会章程》和《水环所青年科技协会2013年度工作计划》。青年科技协会的成立是水环所青年科技人员学术活动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水环所青年科技工作者建立了自己的组织和学术交流平台。成立大会结束后,青年科协组织了第一届青年学术大会,22位青年做主题学术报告,40位青年做展板交流。

武汉地调中心组织“五四”青年节主题教育活动

54,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1周年暨“五四”青年节,武汉地调中心团委举行了“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意志”主题教育活动。组织青年职工观看影片《忠诚与背叛》,使青年职工充分了解中共五大和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背景,了解困难时期监察委员会对防治党员腐化堕落、投敌叛党,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方面的重要意义;组织青年职工参观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使青年深刻认识到我党艰难辉煌的历史及反腐倡廉所取得的成绩,进一步认识到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时代意义。

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举办青年风采展示会

56下午,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以团支部为单位的主题为“活力·智慧·风采”的青年论坛暨风采展示会。中心青年进行了10个汇报展示,活力四射的原创表演、热情奔放的三句半、青春洋溢的微电影、感人至深的诗朗诵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汇报展示,无不绽放着青春的激情与力量。此次活动全面展现了发展研究中心青年丰富的创造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进了感情,激发了工作热情,对促进中心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地质研究所举办“五四”青年职工座谈会

56,地科院地质研究所召开了青年职工座谈会。与会青年职工围绕“怎样创造一个更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这一话题,结合地质所实际,反映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纷纷建言献策,如青年团队联合攻关、加大论文奖励力度、调配实验室资源、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推进周转房建设、加强团组织建设、协调子女入学等。所领导、职能处室负责人与青年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认真答复青年的问题和建言,并希望广大青年职工立大志向、下大力气,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尽快成长、勇挑重担,使地质所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和突出的竞争力。

 


《地学文化动态》征稿启事

《地学文化动态》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和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的不定期刊物,本刊以推动地学文化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宗旨,力图为社会各界进行地学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平台。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好本刊作用,现面向国内专家、学者诚征稿件,敬请各位不吝赐稿。

内容要求:

本刊以地学文化理论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类文章为主,主要设有传文达意、文化研究、廉政文化、文化在行动、文化推介、徽志解读、文化人物等栏目,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就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并推荐到相关报社或期刊登载。来稿恕不退还。

联系方式:

1.通信地址:北京8324信箱《地学文化动态》编辑部,邮编:100083

2.电子邮箱:dxwh@cgl.org.cn

3.联系电话:010-66554913

4.联 系 人:崔熙琳

 

地学文化动态 DIXUE WENHUA DONGTAI

2013年第05期(总第15期)

 



    编:史                        联系电话:(010) 66554913

责任编辑:崔熙琳  徐梦华  谭正敏      联 系 人:崔熙琳

    核:单昌昊                          真:(010) 66554908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电子信箱:dxwh@cgl.org.cn

    编:100083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