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安徽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矿物包裹体研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1
  • 作者:田世洪;杜杨松;秦新龙;李铉具;金尚中;尹京武;李赞熙
  • 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单位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出生年:1973
  • 学历:硕士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晶质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不混济性;激光拉曼光谱;岩浆-流体-成矿作用;安徽铜陵
  • 起始页:422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87202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课题(G1999-043206);韩国科学与工程基金项目(KOSEF-20005-131-03-2)
  • 刊名:地学前缘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94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 主编:翟裕生
  • 邮编:100083
  • 电子信箱:frontier@cugb.edu.cn
  • 卷:8
  • 期:04
  • 期刊索取号:p206.6208-8
  • 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铜陵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包裹体进行了较系统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研究。通过岩相学观察发现了3类包裹体,即晶质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资料表明。本区的岩浆-流体-成矿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岩浆阶段(>1250~900℃±)、过渡岩浆阶段(900~750℃士)和岩浆期后热液阶段(<750℃)。部分熔浆的温度之高(可达1250℃),表明其可能是底侵幔源岩浆同熔下地壳形成的。在老庙基岩体、小铜官山岩体、鸡冠石岩体和小陶家岩体中产有晶质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这3种包裹体,表明相应的岩浆-流体演化具有连续性、继承性和阶段性,其对应的成矿溶液以岩浆热液为主;与此不同的是,在鸡冠由岩体和白芒由岩体中仅产有晶质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两种类型的包裹体,表明相应的岩浆-流体演化不具连续性。其对应的成矿溶液以天水热液为主。此外,在小铜官山岩体和鸡冠石岩体的中酸性侵人岩中,发现了不混溶包裹体,其可能是在压力释放条件下形成的。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