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弧形带油气远距离运聚规律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刘江涛;黄志龙;涂小仙;桑廷义;李杰
  • 单位1:中国石油大学 资源与信息学院
  • 单位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出生年:1981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吐哈盆地;西部弧形带;油气;远距离运聚;输导体系
  • 起始页:1887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6CB202303)
  • 刊名: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56
  • 主管单位: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主编:黄伯云
  • 地址:湖南长沙
  • 邮编:410083
  • 电子信箱:zngdxb@mail.csu.edu.cn
  • 网址:http://www.zndxzk.com.cn
  • 卷:41
  • 期:5
  • 期刊索取号:P706.6 140
  • 数据库收录:《工程索引》(EI Compendex)、《化学文摘》《金属文摘》《铝工业文摘》《科学文摘》《科学技术文摘速报》《文摘杂志》《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论文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检索刊物刊源期刊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摘要
在吐哈盆地西部弧形带油气分布规律基础上,对西部弧形带区域输导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其油气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第四纪中期之前,西部弧形带自东向西持续升高的构造脊提供了油气向西运移的动力,砂体、不整合面及断裂组成的输导体系良好配置,在油气成藏时期提供了油气自东向西运移的高效输导通道,且油源充足,具备油气远距离运移的条件;油气运聚过程主要有2期,即白垩纪末期—早第三纪和早第三纪末—第四纪早期,早期运聚过程以煤系油大规模侧向长距离运移为主,晚期以湖相油小规模侧向运移和早期油藏煤系油垂向调整为主;火焰山断裂形成时间较晚,对于西部弧形带地区早期的油气运移没有影响,但阻止了晚期油气向西运移。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