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内蒙古小东沟斑岩型钼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矿物质来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8
  • 作者:覃锋;刘建明;曾庆栋;张瑞斌
  • 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 单位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生年:1983
  • 职称: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Sr-Nd同位素;铅同位素;铼-锇同位素;幔源流体;小东沟斑岩型钼矿床;内蒙古
  • 起始页:173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006CB403507)。
  • 刊名:现代地质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87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主编:邓军
  •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
  • 邮编:100083
  • 电子信箱:xddz@cugb.edu.cn
  • 网址:http://www.cugb.edu.cn
  • 卷:22
  • 期:2
  • 期刊索取号:P206.6 572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小东沟斑岩型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距北部的西拉木伦河大断裂仅25km。对小东沟岩体进行了Sr-Nd同位素和铅同位素分析,87Sr/86Sr(t)为0.705 0~0.7055,εNd(t)为-2.4~-2.8;对主要钼矿体的6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铼-锇同位素分析,所获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38.1±2.8)Ma,表明小东沟钼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小东沟斑岩型钼矿床的成岩成矿物质具有不同来源,成岩物质来自俯冲洋壳衍生的新生地壳物质,而成矿物质来自地幔分异的产物(流体),属于壳源岩浆+幔源流体的组合。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对小东沟斑岩型钼矿的成因做出如下解释:在早白垩世,大兴安岭开始隆升,岩石圈拆沉,软流圈(层)物质上涌、基性岩浆的底侵以及地幔流体的加入,引起下地壳岩石的熔融,随后更多的地幔含矿流体进入到岩浆房。岩浆携带来自地幔的含矿流体,沿着区域性的EW、NE向深大断裂上侵定位,并在此过程中演化形成富硅、富钾质的花岗岩,最后沿近NS向的断裂侵位到二叠纪地层中,沉淀形成矿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