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黑土底土加入大比例玉米秸秆后胡敏素组分的变化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7
  • 作者:肖彦春;李凯;窦森
  • 单位1:吉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单位2: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质检中心
  • 出生年:1978
  • 学历:硕士
  • 职称:讲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黑土底土;大比例玉米秸秆;腐殖物质;胡敏素组分;数量变化;光学性质
  • 起始页:61
  • 总页数:5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1069,40471076);高校博士点基金(20040193002)资助
  • 刊名:水土保持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7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土壤学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主编:邵明安
  • 电子信箱:journal@ms.iswc.ac.cn
  • 网址:http://www.iswc.ac.cn;http://periodicals.com.cn
  • 卷:21
  • 期:3
  • 期刊索取号:P396.06144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第四版)
摘要
以往主要注重加入常量有机物料对土壤腐殖物质中的胡敏酸(HA)、富里酸(FA)影响的研究,而对于添加大比例有机物料及其对胡敏素(HM)各组分影响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关于添加大比例有机物料后腐殖物质中胡敏素(HM)各组分的动态变化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为更好地发挥土壤固碳潜力、提高土壤和环境质量,本文运用Pallo修改法将土壤HM分为铁结合胡敏素(HMi)、粘粒结合胡敏素(HMc)和不溶性胡敏素(HMr)3个组分,对加人大比例玉米秸秆后黑土底土各胡敏素组分数量和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HM中HMi/HMc随着土/秸比的增加而增加,高土/秸比有利于HMi的形成和积累,而低土/秸比有利于HMc的形成和积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HMi和HMc的AlogK值降低,分子向复杂化方向发展,且随着土/秸比的增加而减少,分子复杂程度增加;高土/秸比更有利于HMi活性的提高和脂肪族结构的增加,而低土/秸比更有利于HMc活性提高和脂肪族结构的增加。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