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东秦岭—大别及两侧的大地构造旋回与油气勘探领域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何治亮;程喆;徐旭辉;何明喜;郭占峰
  • 单位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出生年:1963
  •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油气勘探领域;盆地原型;大地构造旋回;南华北;中扬子;东秦岭—大别造山带
  • 起始页:109
  • 总页数:10
  • 经费资助: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XQ-2007-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73990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05CB42210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08ZX05000-005-02)。
  • 刊名:石油实验地质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63
  •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 主编:叶德燎
  • 电子信箱:sysydz@mail.wuxisuo.com sysd@chinajournal.net.cn
  • 卷:31
  • 期:2
  • 期刊索取号:P452.06167-12
  • 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摘要
中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的盆地群经历了5大构造旋问。中条(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区形成了冀辽、豫陕、徐淮坳拉槽。晋宁运动后,随着Rodinia古大陆解体,隶属于原特提斯洋系的秦岭—大别洋逐渐形成,扬子和华北克拉通边缘经历了从大陆裂谷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加里东中期运动(中奥陶世中期)后从伸展体制转为聚敛体制,俯冲—碰撞山系与聚敛型盆地相间的格局形成。加里东晚期或海西早期,早期分离的陆块重新拼合,泥盆纪总体为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晚二叠世,南部部分地区形成了小规模裂谷群,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后转为挤压体制,它们经历了拼贴—碰撞—压榨的过程,并于侏罗纪末燕山主幕达到极致、白垩纪以来,形成了陆内伸展—走滑—弱挤压为主的盆地群,盆地再次被以伸展、走滑方式肢解。
     5大盆地旋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盆地原型及组合,形成了条件迥异的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纵向上构成了8套成藏组合。受构造演化和热体制控制的有效烃灶和有效保存是研究区成藏富集的主控因素。南北两侧盆地形成了众多勘探领域,除已建成油气工业生产基地的南襄、江汉新生代盆地外,北侧地区包括洛·伊晚古—早中生代残留盆地、太康残留盆地、周口叠加复合盆地、信阳复合盆地等,造山带内部的有南襄盆地深层的古生界,南侧地区包括江汉平原区前第三纪复合盆地、宜昌—当阳古生代的改造型残留盆地、鄂东南冲断带下的影子盆地、大洪山冲断带下的影子盆地等领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