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汶川地震诱发罐滩滑坡形成机制初步分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赵建军;巨能攀;李果;黄润秋
  • 单位1: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80
  • 学历:博士
  • 职称:讲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汶川地震;罐滩滑坡;形成机制;反倾斜坡;压缩倾倒
  • 起始页:92
  • 总页数:5
  • 经费资助: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资助(SKLGP20092013
  • 刊名: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90
  •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主编:王士天
  • 地址: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
  • 邮编:610059
  • 卷:21
  • 期:2
  • 期刊索取号:P484.06208-1
摘要
安县罐滩滑坡由汶川地震诱发形成,发育于存在软弱基座的反倾斜坡中,体积达468×104m3。罐滩滑坡由“5.12”汶川地震及当晚暴雨诱发形成,发生时间滞后地震8h,是典型的地震后效型滑坡。滑坡位于龙门山前山断裂带上盘,自然斜坡走向与断裂带近平行,水平距离约400m,前山断裂带的分支断裂从坡体下部通过,并形成底部泥岩和上部白云岩的分界线。调查和分析表明,下软上硬的坡体结构是滑坡产生的基础,强烈的地质构造活动背景是其产生的重要条件,强烈的地面震动和高强度暴雨是导致产生滑坡的根本因素。滑坡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自然斜坡的压缩-倾倒变形、震后滑面贯通阶段、滑坡整体破坏阶段。滑坡体形成沿河长400m,纵向长880m,平面面积1.82×105m2的滑坡堆积体,堵塞雎水河形成罐滩堰塞湖。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