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运用剥蚀量恢复技术进行构造圈闭演化研究——以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为例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李林涛;庞雄奇;熊亮;邓克;张建华
  • 单位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单位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 出生年:1980
  • 学历:博士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构造圈闭;剥蚀量;不整合;须家河组;川西坳陷
  • 起始页:441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编号:2006CB202308)资助
  • 刊名:天然气地球科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90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 主编:戴金星
  • 地址:《天然气地球科学》编辑部
  • 邮编:730000
  • 电子信箱:geogas@lzb.ac.cn
  • 网址:http://www.nggs.ac.cn
  • 卷:21
  • 期:3
  • 期刊索取号:P454.06125-1
  • 数据库收录: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 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提出运用剥蚀量恢复技术进行构造圈闭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即通过对与构造圈闭形成密切相关的几次构造抬升所形成的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可以了解不同地史时期构造圈闭的分布情况,分析它们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以川西坳陷中段为例,通过应用不同技术分别对研究区3个关键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恢复结果表明,川西坳陷中段孝泉构造—新场构造—合兴场构造、大邑构造形成于安县运动;晚印支运动期鸭子河构造、马井构造形成,洛带构造开始形成;喜马拉雅运动使研究区先存构造再次强烈隆升,并催生了石泉场构造和丰谷构造。依据圈闭条件和保存条件将它们划分为4种类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