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7
  • 作者:董树文;张岳桥;龙长兴;杨振宇;季强;王涛;胡建民;陈宣华
  • 单位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出生年:1954
  • 学历:博士
  • 职称:博士研究员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晚侏罗世;燕山运动;东亚多向汇聚;陆内造山与变形;岩石圈增厚与减薄
  • 起始页:1449
  • 总页数:13
  • 经费资助: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572120);大陆深俯冲作用(编号1999055);中石化项目《大巴山前陆演化与油气远景》联合资助项目的成果。
  • 刊名:地质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22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主编:陈毓川
  • 地址: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 邮编:100037
  • 电子信箱:dizhixuebao@163.com
  • 卷:81
  • 期:11
  • 期刊索取号:P206.3 141
摘要
随着一系列新构造观察资料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加深了对发生在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构造变革事件的认识,对燕山运动的性质、时限和动力学内涵有了新的诠释。中-晚侏罗世初期(165士5 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生重大调整,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换,启动了以中朝地块为中心、来自北、东、南西不同板块向东亚大陆“多向汇聚”的构造新体制,形成以陆内俯冲和陆内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同时大陆地壳岩石圈发生显著增厚,并紧随早白垩世以剧烈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和火山-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岩石圈巨量减薄和克拉通破坏,导致燕辽生物群灭绝和热河生物群兴盛的重大生物群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本文依据燕山运动构造变形型式、动力学背景以及产生的深部过程,将“燕山运动”定义为起始于165士5 Ma的“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制及其形成的广泛陆内造山和构造变革,并将中国东部岩石圈巨量减薄视作燕山期陆内造山和陆内变形的后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