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广西栗木大岐岭隐伏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Nd‐Hf同位素制约
详细信息   
摘要
对栗木锡多金属矿集区最新发现的大岐岭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详细的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研究,讨论了岩体的成因、物质来源和构造意义。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晚期,成岩年龄为(224.8±1.6) Ma。岩体富集SiO2和K2O,贫Na2O和CaO,A/CNK值变化于1.09~1.20之间,均落入强过铝质花岗岩区域,标准矿物刚玉含量为1.4 vol%~2.7 vol%。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呈轻微右倾形,强烈Eu负异常(δEu=0.08~0.17),岩体富集Cs,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U,Pb,Ce,Hf等高场强元素(HFSE),明显亏损Ba,Sr,Ti等元素。锆石饱和温度(711~740 ℃)略低于S型花岗岩平均值(764 ℃)。岩体的εNd(t)和εHf(t)值均为负值,分别变化于-9.1~-10.1和-3.7~-12.6之间,峰值分别出现在-9.2~-9.0和-6~-5之间,岩体的TDMC(Nd)和TDMC(Hf)分别变化于1.74~1.82 Ga和1.49~2.04 Ga之间,峰值分别出现在1.73~1.75 Ga和1.5~1.6 Ga之间,表明岩体形成的源区主要为晚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壳源物质。7颗继承锆石给出了(248.6±4.3) Ma的加权平均年龄,说明在栗木地区存在印支早期花岗岩,其εHf(t)值为-6.7~-2.3,与大岐龄岩体相似,暗示在岩体形成过程中可能有印支早期岩浆物质的加入。岩体中(945±11) Ma继承锆石εHf(t)值为8.7,Hf同位素模式年龄(TDM(Hf))为1.14 Ga,与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岛弧岩浆的特征相似,推断新元古代岛弧岩浆岩可能参与了岩体的形成,新元古代岛弧岩浆带及扬子与华夏板块弧陆碰撞带可能向西南延伸至栗木地区。印支晚期后造山背景下,地壳的伸展和减薄导致地幔物质底侵,促使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大岐岭岩体。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