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藏昌都地区拉拢拉类MVT铅锌矿床矿化特征与成因研究
详细信息   
摘要
昌都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东北部,是西南三江Pb‐Zn‐Cu‐Ag成矿带重要组成部分,区内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大量产出,成矿明显受到新生代区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控制。拉拢拉铅锌矿床位于昌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集区西南部,是区内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为了填补三江带昌都地区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的研究空白,笔者在对拉拢拉矿区详细地质填图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铅锌矿化成因,建立了铅锌成矿模型。矿区铅锌矿体产于逆冲断层上盘,主要呈透镜体状沿上三叠统甲丕拉组泥页岩和波里拉组灰岩岩性分界面展布,角砾状和网脉状为主要矿石构造,方铅矿、闪锌矿和菱锌矿为主要矿石矿物,矿体控矿要素和产状代表了三江带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的一种全新矿床式,命名为拉拢拉式。矿区主要成矿过程划分为硫化物期(I)和硫化物‐碳酸盐期(II),两期之间以一期构造活动相隔。I期发育富液相LV流体包裹体和富CO2和CH4的LV流体包裹体两种类型,显微测温显示出低温(130~140 ℃)、高盐(23%~24%NaCleqv)、中高密度(1.10~1.12 g·cm-3)和中低温(170~180 ℃)、高盐(23%~24%NaCleqv)、中低密度(1.06~1.08 g·cm-3)两种特征。两期矿化流体均为Ca2+‐Mg2+‐Na+‐K+‐SO42-‐Cl-‐F-‐NO3-卤水体系,其离子含量相近,H‐O同位素组成相似(δDV‐SMOW为-137‰~-110‰,δ18OV‐SMOW为-2.92‰~13.42‰),形成方解石的C‐O同位素分布规律一致(δ13CV‐PDB为0.9‰~7.2‰,δ18OV‐SMOW为9.1‰~26.5‰),揭示矿区至少存在两种流体来源,分别为中低温度、高盐度盆地卤水和由大气降水、地层封存蒸发浓缩海水及区域变质水混合而成的区域流体。两期矿化中矿物S同位素组成相近,硫化物δ34S为负值(-24.7‰~-11.5‰),重晶石δ34S为正值(11.3‰~22.9‰),第三纪石膏δ34S值(2‰~4.7‰)介于二者之间,反映还原硫主要来自生物还原第三纪盆地下渗的盆地卤水和灰岩地层封存的蒸发浓缩海水中的硫酸盐,富含金属物质的外来流体与富含还原硫的本地流体的混合是金属物质在矿区卸载的主要方式。两期方铅矿Pb同位素组成一致,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864 6~18.883 5、15.661 9~15.667 7和38.940 4~38.979 6,推测成矿物质来自造山带内从变质基底到盖层灰岩(甚至碎屑岩)的多套地层。综合对比拉拢拉矿床与三江带内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提出拉拢拉矿床与区域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一致,为受逆冲推覆构造控制的类MVT铅锌矿床,其代表的拉拢拉式矿床成矿模型可简述如下:逆冲推覆构造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形成构造圈闭,第三纪盆地卤水下渗汇聚及伴随的硫酸盐生物还原作用形成富含H2S的该地流体储库;区域挤压变形释放的区域流体沿逆冲推覆主滑脱带运移,交换基底及盖层中的成矿物质,形成富含Pb‐Zn‐卤素络合物的外来流体;逆冲断层断后伸展导致区域流体沿相关开放空间上升至灰岩与泥页岩分界面这一上下封闭的有利空间与该地流体混合,铅锌硫化物及铅锌碳酸盐沉淀,金属物质卸载,形成以透镜状为主的矿体沿岩性分界面展布。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