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论审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课程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与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有着久远的渊源,但其中关系最为密切、最为错综复杂的,当属教学论。课程与教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时,教学改革的相应展开将对课程改革起到支持和促进、丰富与完善甚至超越的作用。
     从教学论的视角研究课程改革,不仅有益于课程理论的建设,而且有助于引起人们对二者关系的重视,推进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更加有效地运行。本文选取教学论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大范畴切入,纵向回顾和审视了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三个范畴的变革历程,同时阐述三者分别对应体现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思想。认为每一代的课程改革都不可磨灭地做出了其历史性的贡献,后一代也总是在前一代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但每一代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和缺憾,而这些缺憾,又为我们指引了课程改革前行的方向。
     在审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1、在学生观上,彻底改变从前教育“无人”的状况,树立“人是目的”的学生观,即学生是有生命意义的完整的人;学生是具有生成性和变化性的人;学生是面向生活和面向未来的人;学生是具有前喻性和反叛性的人。2、在课程观方面,不再片面孤立地理解和运用课程,确立多元的现代课
    
    程观,即从课程的价值取向看,应加强科学与人文的整合;从课程与文化
    的关系看,课程要体现国际化和民族性;从人与知识的关系看,人要超越
    知识;从课程与生活的关系看,课程要回归生活。3、在教学观上,提出
    与僵化低效的教学观决裂,构建“和谐一有效”的教学观,即师生关系方
    面:多些关注和赞赏;教学内容方面:注意整合与延展;教学方法与策略
    方面:加强综合与选择;教学评价方面:努力达成过程性和发展性的结合。
     全文以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为主线展开,在对课程改革进行教学论视角
    审视的同时,贯穿着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关系论述。五十多年来,课程
    从工具理性奴役下的制度课程逐渐走向以解放理性为导向的体验课程,课
    程与教学的关系也从分离、对立逐渐走向整合。
     以教学论的视角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属
    于一个新的领域,将教学目的与学生观、教学内容与课程观、教学过程与
    教学观对应研究,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笔者不揣浅薄,为的是引起学人
    对此问题的关注,以陋砖引得美玉。
Curriculum is a complex system. It is hoarily connected with many subjects such as philosophy, psychology, cult urology, sociology etc; however, the closest and the most intricate relation to it should be the teaching theory.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are two sides of one thing and have a close bearing. When reform on curriculum enters the stage of performance, the corresponding extention of reform on teaching can function as support, promotion, nrichment, perfection and even transcendence for it.
    Research .into curriculum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theory,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but also helpful to raise people's emphasi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and also push 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n practice to move more efficiently than ever. This dissertation keeps to the point by choosing three great categories in teaching theory: instructional objective, instructional content, instructional process. On the course of the three, I lengthwise review and examine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new Chinese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expoud the outlook on student, the outlook on curriculum, the outlook on instruction respectively and conrrespondingly embodied by the
    
    
    three. We hold that reform on curriculum of every generation may make its indelibly historic condition and next generation can obtain unceasing improvement and perf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chievement of last generation, but has its own unavoidable insufficiency, defect and regret, which may also guide us a bright way of curriculum reform we should go.
    Basded on this close look, the dissertation holds the three outlook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al curriculum reform. First, on the outlook on student, we should completely change the situation of "ignoring the presence of human being" in usual education and set up the outlook that "human being is our goal", which include following viewpoints: student is an all-round person full of significance of life; student is a person full of productiveness and change; student is a person who would face life and future ; student is a person who bea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standing in advance and rebellion. Second, on the outlook on curriculum, we no longer understand and perform the curriculum one-sidedly and isolatedly and establish plural outlook on modern curriculum, which include: exam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alue of curriculum, we should intensify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from the point of relation between curriculum and culture, we find curriculum should embody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nationalism; from the point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knowledge, we see people should transcend
    
    knowledge; from the point of relation between curriculum and life ,we know curriculum should go back to life. Third, on the outlook on instruction, we put forward the break with the ossified, inefficient outlook on instruction and construct the outlook of "harmony-efficiency", which include: a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more concern and appreciation shoud be made about; as to the instructional content, integr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as to the instructinonal methods and tactics,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and selectiveness should be intensified; as to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 the integration of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attained through hard working.
    Surrounding the key clu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 dissertation, by looking closely at the curriculum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theory, extends and at the same time penetrates the expo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iculum reform and teaching reform. For more than 50 years, curriculum had led from the regulational curriculum enslaved by tool-ration to the transcendence of curriculum orientated by liberation-r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had also led from separation
引文
【1】(转引自)威尔杜兰特著:《探索的思想》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466页。
    【2】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02页。
    【3】【美】约翰·D·麦克尼尔著施良方等译:《课程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44页。
    【4】叶澜主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5】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页。
    【6】白月桥著:《课程变革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0页。
    【7】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8】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9页。
    【9】施良方:《试论北美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研究》1993年第1期。
    【10】闫守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论审视——兼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第6期。
    【1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4页。
    【12】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4页。
    【13】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14】【1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第126页。
    【16】《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17】白月桥著:《课程变革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页。
    【18】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页。
    【19】杨启亮:《论普通学校的教学目的》,《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年第5期。
    【20】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民教育》2001年第9期。
    【2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122页。
    【2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23】廖哲勋著:《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24】杨凡:《谈课程观与教学观》,《云南教育》2002年增刊。
    【25】白月桥著:《课程变革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9—170页。
    【26】任长松著:《走向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页。
    【2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民教育》2001年第9期。
    【28】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页。
    【29】【30】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页,第367页。
    【31】【3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120页,第113—114页。
    【33】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34】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1页。
    【35】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8期。
    【36】程斯辉等:《关于学生观的新视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期。
    【37】姜桂春:《现代学生观、教师观、师生关系观》,《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38】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6页。
    【39】黄甫全等主编:《现代化与课程改革》,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40】【42】刘继平:《课程的迷失与回归——一个人本主义者的追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3期。
    【41】吕世虎、肖鸿民编:《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
    【4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肖川:《“人的发展”意味着什么》,《中国教育报》1999年11月13日第四版。
    【44】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45】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
    【46】杨九俊、吴永军主编:《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47】王曦:《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9期。
    【48】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49】叶立群主编:《课程教材改革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50】杨玉厚主编:《中国课程变革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90页。
    【51】【52】赵昌木、徐继存:《我国课程改革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期。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语文卷、数学卷、思想政治卷、自然·社会·常识·卫生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白月桥主编:《九年义务教育学制课程纵横比较与施教建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编:《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陈时见主编:《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吕世虎、肖鸿民编:《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
    7、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袁振国主编:《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李小融著:《中国基础教育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白月桥著:《课程变革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3、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5、李志兴等主编:《学校改革的核心“人的系统”变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7、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刘文霞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0、皮连生著:《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1、傅道春编著:《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廖哲勋著:《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3、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李方主编:《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5、叶澜主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叶澜主编:《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任长松著:《走向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8、李定仁著:《教学论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9、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0、郝德永著:《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顾明远、盂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32、王枬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编著:《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
    34、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5、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6、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7、冯忠良著:《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8、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中、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9、鲁洁、吴康宁主编:《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0、钟祖荣著:《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杨玉厚主编:《中国课程变革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3、钟启泉主编:《国外课程改革透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4、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任长松著:《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8、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0、杨九俊、吴永军主编:《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1、郑金洲主编:《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 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3、[捷克]夸美纽斯著 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4、[美]霍华德·加德纳著 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55、[美]Thomas L Good Jere E Brophy著 陶志琼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56、[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 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张敷荣、张武升:《建国以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0年第4期。
    2、陈侠:《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课程改革的唯物论”之一》,《课程·教材·教法》,1986年第2期。
    3、李朝晖:《课程教学——论教学的另一种可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6期。
    4、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和论》,《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5、刘铁芳:《教学的“意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6期。
    6、钟启泉、崔允漷、张华、有宝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2期。
    7、吴晓玲:《新课改:教育理论本土化之契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1期。
    8、吴刚平:《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教育研究》,2002第9期。
    9、《教学转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笔谈)》,《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
    10、闫守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论审视——兼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第6期。
    11、王文湛:《关于<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的几个问题》,《人民教育》,1986年第12期。
    12、马立:《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的若干说明》,《课程·教
    
    材·教法》.1992年第11期。
    13、刘定一:《传统课程八弊》,《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9期。
    14、和学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2期。
    15、赵昌木、徐继存:《我国课程改革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期。
    16、吴晓玲:《试论我国二十多年来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8期。
    17、张铁明、张硕城:《论现代发展教学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4期。
    18、张楚廷:《课程与课程论研究发展的十大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期。
    19、刘启迪:《试论学生与课程实施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2期。
    20、顾明远:《课程改革的世纪回顾与瞻望》,《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
    21、李定仁、刘旭东:《教学评价的世纪反思与前瞻》,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年第4期。
    22、王湛:《加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 扎实做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9期。
    23、张楚廷:《教学要素层次论》,《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24、杨开城、李文光:《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构想》,《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25、郭晓平、叶玉华:《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26、王牧华、靳玉乐:《生态主义课程思想的历史演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5期。
    27、李德显:《论课程的社会性》,《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6期。
    28、刘云生:《课程实施:整和与优化》,《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3期。
    29、胡东芳:《论“课程共有”:对中国特色课程政策模式的探索》,《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30、娄立志:《课程观与教育代价》,《教育科学》,2002年第4期。
    31、程晓云:《课程改革要完善教师参与的激励机制》,《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32、韩四清:《教师要关注自身在课改中角色和教育行为转变》,《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33、石鸥:《教材建设中的内容失真与教学论基础的动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34、王鉴、李定仁:《教学论检讨:概念·理论·体系》,《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1期。
    35、余文森:《“教学与发展”问题的教学论思考》,《集美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36、唐春良:《知识经济视野中的学生观》,《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年第5期。
    37、程斯辉等:《关于学生观的新视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期。
    38、姜桂春:《现代学生观、教师观、师生关系观》,《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39、刘德华:《论海德格尔的人学理论及其对学生观的启示》,《嘉应大学学报(社科)》,1998年第5期。
    40、刘光胜:《谈科学学生观的三大基本内涵》,《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年第10期。
    41、赵雪霞:《传统与现代学生观的对照》,《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10期。
    42、刘继平:《课程的迷失与回归——一个人本主义者的追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3期。
    43、孙迎光:《析教育中的知识文化观与智慧文化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期。
    44、谢维和:《论辩证的课程观——译<未来的课程>懈小罚犊纬獭そ滩摹そ谭ā罚?003年第8期。
    45、张灵芝:《试析当代中国课程理论的失语现象》,《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46、马云鹏:《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9期。
    47、杨晓萍、朱乃明:《多元智力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3期。
    48、靳淑敏:《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生成来源及现状反思》,《教育探索》,2003年第7期。
    49、刘旭东、薛荣:《人文精神: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1期。
    50、万伟:《回归与整合—课程观演进的一种关系解读》,《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第8期。
    51、郝志军、高兰绪:《论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及其与教学论的关系》.《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
    52、曾天山:《论教材的教学论基础》,《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53、吴民祥、谢清连:《人本主义课程观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54、周海银:《面向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论思考》,《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7期。
    55、钟启泉、杨明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河南教育》,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