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质云]滑坡
青奥会:理想追寻与价值回归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际奥委会在新形势下创立青奥会,其“理念”意义远大于“实践”意义。选择以“青奥会:理想追寻与价值回归”为题的研究,基于奥林匹克运动尚未能完成历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的时代背景,基于青奥会的创立为奥林匹克运动持续发展找寻方向的现实诉求,基于南京青奥会举办在即,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认识的实践需要,也基于作者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偏好和以往学术经历的研究旨趣。
     本研究综合运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演绎法以及历史研究法,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切入,从对《奥林匹克宪章》的文本解读和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伯爵的奥林匹克思想分析入手,提炼出奥林匹克运动蕴涵的理想愿景与价值向度。在此基础上,从理想偏离和价值迷失的角度剖析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危机”,考察青奥会诞生的背景渊源,分析青奥会的价值意义,再结合新加坡办会实践,展望青奥会未来发展,最后将理论分析落入实践筹办,基于改革与创新的思路,对2014年南京青奥会提出筹办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一、顾拜旦的奥林匹克思想体现在身心一统和谐发展的教育观、仪式内化美与尊严的宗教观、追求和平趋向大同的理想观以及树立榜样惠及大众的平民观;结合《奥林匹克宪章》中的相关条款论述,归纳出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理念和精髓体现在“教育思想”、“竞争精神”、“理想情怀”以及“普世价值”四个方面。
     二、奥林匹克运动以“人”为“原点”和“核心”,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奥利匹克“人文危机”在于对奥林匹克理想的迷失和价值的偏移:身心二分、灵肉分离;工具至上,身体肢解。唯有回归价值理性,以人为本;发展身心和谐,完整的人,才能引导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
     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青奥会诞生有其深刻的思想背景和现实依据。其创立的思想渊源基于古希腊的公民意识与竞争精神,奥运会的狂欢盛典与永恒主题,欧洲人的价值理念与强势文化以及改革者的贵族身份与理想情怀。欧洲奥林匹克青年节、澳大利亚青年奥林匹克节、世界青年运动会和奥林匹克青年营这四项专为青年人举办的活动为青奥会奠定了前期基础和实践准备,青奥会应当从中汲取成功经验,克服自身不足。
     四、青奥会是以青少年为对象,以运动会为平台,以运动竞赛为手段,以城市为载体,通过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交流、互动来实现推广奥林匹克价值观,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推广体育伦理道德,开展生活方式教育的大型体育活动。突出运动参与,倡导“参与运动、分享快乐”的青奥理念。青奥会价值的本体论意义在于“沟通、欢娱”的体育游戏精神。
     青奥会的文化价值建立在人性解放与公民狂欢的狂欢性、竞争协作与人本取向的精神性、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播的工具性、理想追寻与价值回归的复归性四个方面;奥林匹克通过体育运动为人类展示一个善于为社会树立榜样的理想状态,在体育中寻找和建立信仰,具备文化的拓展性,超越地域文化而带有跨文化性。
     五、新加坡青奥会成功之处在于将“理念”青奥落实到“实践”青奥,体育和文化教育结合的办会模式切实可行,不足之处在于没能走出奥运赛事承办“阴影”,实践特色不突出。
     青奥会承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追寻与价值回归,必须重提对奥林匹克运动主体——“完整的人”——的关照;基于以下五种途径和线索:美与尊严:找寻古奥运会的意义世界;竞争精神:恪守公平竞争的价值规范;理想现实:平衡青奥发展的关系布局;体系整合:树立竞技比赛的主体地位;度的艺术:掌控青奥发展的辩证关系。青奥会未来面临“浪漫的理想与严峻的现实”。
     6.南京取得青奥会申办成功,有偶然性因素,但更多地是基于自身条件和针对竞争对手的策略选择
     筹办南京青奥会需要处理好四个关键问题:参赛心态与追求目标;舆论导向与民众关注;赛前谋划与遗存重点;评价标准与筹办理念。
     “南京模式”是南京申办青奥会之初提出的概念性口号,具有不确定性;其内涵和体系结构仍在调整之中,没有一个完整而统一的认识和界定。作为指向性的概念,“南京模式”是对南京申办、承办和举办青奥会经验的高度概括,处在形成并不断完善之中。
     以举办青奥会的时间进程作为依据,分别从理念模式、商业模式、仪式模式、竞赛模式、文教模式、场馆模式以及传播模式七个方面进行目标分解考察,展望实践筹办的各进程工作。
     建议南京青奥会:以“狂欢庆典”为办会理念,以“教育引导”为核心思想,以“节俭务实”为办会方针,办一届“平民化、可持续”的青年盛会;六大办会目标体现层次梯度,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改革仪式活动,以“简约创新”的思想改革开闭幕式及大型活动;赛事项目的队员选拔和比赛变革加以调整,还原体育比赛的游戏性本源;文教活动体现持久性和引导性,寓教于乐;后勤接待按国际惯例和标准,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生活方式。
Chooseing PhD thesis titled "Youth Olympic Games:ideal pursuit and value return", based on four issues:the Olympic movement still failed to complete the historic mission, the YOG was founde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Olympic movement looking for direction, Nanjing YOG will be held soon, enrich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also based on the study preferences of the Olympics and previous academic experience of author.
     The paper used literature research, expert interview, comparative analysis,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integratly. The paper followed the Olympism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with cultural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firstly, the paper interpreted the "Olympic Charter" and the creator of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 Coubertin's Olympic idea, and extracted the Olympic ideal and value orientation; secondly, analyzed the crisis of the Olympic Movement humanities, inspect YOG founding background, and its cultural value; thirdly,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Singapore YOG, and looking forward to YOG future development; lastly, the paper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f2014Nanjing YOG based 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from theoretical analysis into practice host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1"Olympic Charter" is the spirit and guideline of the Olympic movement. Coubertin's Olympic thought reflected on education idea with physical and mental unity harmoniously development, religion view that ritual internalization with beauty and dignity, ideal view with peace pursuit towards great harmony and public civilian view with setting example for the benefit to public; combined with "Olympic Charter" the paper abstract four ideology of Olympic Movement:"education thought","sence of competition","ideal feelings" and "universal value"
     2The Olympic Movement put "human being" on the core position, and foucs on human development. Humanity crisis of the Olympic Movement is caused by the ideal lost and value offset--separation of body and mind, soul and flesh, and instrumentalism. We must return to the value rationality, people-oriented, integrity of the peopl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Olympic movement development trend and value demand.
     3The Youth Olympic Games was founded with profound ideological origins and realistic basis.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comes from citizen consciousness and competition spirit of ancient Greek, Carnival Festival and the eternal theme of the Olympic Games, European values and strong culture as well as nobility and idealism of the reformers. As practical examples, four designed Games for young people, the European Youth Olympic Festival, the Australian Youth Olympic Festival, the World Youth Games and the Olympic Youth Camp lay a basis and practice to YOG, which should learn their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overcome shortcomings.
     4The YOG, which is targeted at young, uses the Games as a platform, sports competition as a means, and city as a carrier, aims to achieve the promotion of the Olympic values, to spread the Olympic culture, the promotion of sports ethics, and education of way of life among athletes playing,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viaed the major sports events. The YOG advocate the concept of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sharing with happiness". Its ontology value is just lies in the communi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with sports game components.
     YOG cultural values based on four aspects:the liberation of humanity and the citizen revelry,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humanity oriented, soci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dissemination, ideal pursuit and value return. The Olympic movement shows a good example for the society in ideal state, search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belief with cross-culture beyond the region and language.
     5The success of Singapore Youth Olympic Games is to carry out the YOG from concept to practice, and prov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cultural education is correct and feasible; however, the inadequate was not able to get out of the Olympic Games host model.
     The YOG, with ideal pursuit and value return, must revist the care of "whole human being" to the subject of the Olympic movement and should following five ways:returning to shining example of ancient Olympic Glorious model; abiding by the fair competition ethics:keeping balance wit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OG; establishing the main body position of athletic competition; controlling the YOG's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6There are accidental factors in bidding success of Nanjing YOG, but more is based on its own conditions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choice.
     Nanjing YOG needs to deal with four key issues:competition receives and the chasing goals;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concern; significant relics and pre-Games program;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the success essence.
     "Nanjing mode", the proposed conceptual slogan, is uncertain. YOG is neither the "mini Olympics", nor "big National10th Games", cannot copy the Olympic and national model; its connotation and system structure are still adjusting, and cannot be defined. Practially,"Nanjing mode" could be separate from seven aspects:the concept mode, business mode, ceremony mode, competition mode, culture and education mode, venues mode and propagation mode, with goal decomposition by hosting process.
     Recommended Nanjing Youth Olympic Games:the main theme with " carnival and celebration ", the core idea with "educate, guide", the hosting policy with "thrifty and pragmatic", holding a "civilian, sustainable" sports event; six Games target reflect the level gradient; reforming ritual activities especially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ceremonies and events; reverting to sports game origin adjusting project team selection and competition; culture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reflect the persistence and guidelines with entertainment; reception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guiding young people to establish a healthy lifestyle.
引文
①转引自郑小九,《<论语>之道与奥林匹克伦理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7页。
    ②1908年7月24日在英国政府举行的宴会上的演讲,宴会由哈考特先生和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先生主持,顾拜旦伯爵在宴会上发表了“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演讲,提到该句话。内容参见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第23页。
    ①孙葆丽,《奥林匹克人文价值的历史流变》,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4页。
    ①1996年,国际奥委会曾做过一项“公众对于奥林匹克五环标志认知和态度”的调查。见王军,《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①申民智,张鑫,《<奥林匹克宪章>与国际人权保护》,体育学刊,2008年第11期,29-31页。
    ②IOC, 《Olympic Charter》, In force as from 11 February,2010年,14-15页。
    ②卢元镇,马廉祯,《追逐奥林匹克的精神——<读奥林匹克宪章>》,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1期,35页。
    ①国际顾拜旦委员会编,刘汉全译,《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15页。
    ①熊斗寅,《圣火在燃烧》,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62页。
    ②《1894年巴黎代表大会闭幕宴会上的演说》,选自国际顾拜旦委员会编,刘汉全等译,《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52页。
    ③《致各国青年运动员的一封信》,选自国际顾拜旦委员会编,刘汉全等译,《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203页。
    ①《奥林匹克书信(3)》,选自国际顾拜旦委员会编,刘汉全等译,《奥林匹克主义——顾拜口.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130页。
    ②《致第9届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各位运动员和参与者的一封信》,选自国际顾拜旦委员会编,刘汉全等译,《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209页。
    ③《现代骑士精神》,选自国际顾拜旦委员会编,刘汉全等译,《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205-206页。
    ①《现代社会的体育运动与奥林匹克运动会》,选自国际顾拜旦委员会编,刘汉全等译,《奥林匹克主义—一顾拜口.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59-60页。
    ②《奥林匹克誓言——致夏尔·西蒙的信》,选自国际顾拜旦委员会编,刘汉全等译,《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67页。
    ③《奥林匹克誓言——致夏尔·西蒙的信》,选自国际顾拜旦委员会编,刘汉全等译,《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68页。
    ④《我为什么要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选自顾拜旦著,詹汝琮等译,《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年,28-29。
    ①《奥林匹克宣言》,选自国际顾拜旦委员会编,刘汉全等译,《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34页。
    ②熊斗寅,《圣火在燃烧》,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89页。
    ③《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哲学基础》,选自国际顾拜旦委员会编,刘汉全等译,《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239页。
    ①指《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哲学基础》一文,笔者注。
    ②《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哲学基础》,选自国际顾拜旦委员会编,刘汉全等译,《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239页。
    ③《传说》,顾拜旦著,刘汉全译,节选自《奥林匹克回忆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214页。
    ①熊斗寅,《圣火在燃烧》,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517-518页。
    ②转引自,《萨马兰奇一生与中国之情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b8aeee0100iecp.html.
    ①参见罗时铭,谭华主编,《奥林匹克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5-27页。
    ②马卫平,《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4页。
    ③《致奥林匹亚——柏林的火炬传递手》,选自国际顾拜旦委员会编,刘汉全等译,《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245页。
    ①马卫平,《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页。
    ①刘佳,宋继新,《千年古奥运兴哀的启迪》,体育学刊,2011年第5期,70页。
    ①转引自杨志敏,《身体理论视域下的竞技体育异化》,体育学刊,2010年第5期,56页。
    ②如今我们对“兴奋剂”一词的使用,更多足代表一种统称。因为最早运动员为提高成绩而最服用的药物大多属于兴奋剂药物——刺激剂类,所以尽管后来使用的其他类型药物并不都具有兴奋性(如利尿剂),甚至有的还具有抑止性(如B-阻断剂),但因际上对体育运动中的违禁药物仍习惯沿用兴奋剂的称谓,实际是对体育运动中违禁药物的统称。
    ①杨志敏,《身体理论视域下的竞技体育异化》,体育学刊,2010年第5期,57页。
    ②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见《圣火在燃烧》一书,44页。
    ③即便是奥运会的金牌,其材质也是银质镀金,而非纯金打造。这种奖励重意义,而非重物质本身。前几届奥运会的第一名不颁发金牌,而颁发银牌,第二名颁发铜牌,就是考虑到金牌的“金”会玷污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精神。至于如今对锦标的追逐,那应另当别论了。
    ①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见《圣火在燃烧》一书,44-45页。
    ②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见《圣火在燃烧》一书,45页。
    ①转引自任海,《奥林匹克运动》,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110页。
    ②奥运会足球比赛也存在一种有趣的现象:职业足球运动员提供高观赏性的足球比赛,满足人们的观赏文化需要,获得经济收入,而职业足球运动的各项组织者和管理者则从中获得巨额利润。因此,诸如世界杯等大型国际足球赛事已成为国际足联重要的经济来源,这也是为何国际足联对参加奥运会足球比赛的运动员年龄有所限制的原因,那就是要确保足球世界杯必须是世界足球的第一大赛事,而奥运会足球比赛只能退居其后。
    ③任海,《奥林匹克运动》,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102页。
    ①张之沧,《从南京青奥会看中国体育的战略转向》,体育与科学,2010年第4期,12页。
    ①罗时铭,谭华,《奥林匹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264页。
    ②任海,《奥林匹克运动》,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285-291页。
    ①分别是1916年的第6届奥运会(一战的影响),1940年和1944年的第12、13届奥运会(二战的影响)。
    ②罗时铭,谭华,《奥林匹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266页。
    ①田雨普,奥运开支缘何节节攀升,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11期,30-41页。
    ②相关数据来源,见田雨普,《奥运开支缘何节节攀升》和《节俭奥运纵横谈——从奥运会的承办目的谈起》两篇文章。(《奥运开支缘何节节攀升》,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11期,30-41页;《节俭奥运纵横谈——从奥运会的承办目的谈起》,体育与科学,2005年第6期,25-28页。)
    ①任海,《论国际奥委会的改革》,体育科学,2008年第7期,6页。
    ①胡小明,《体育价值论》,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50页。
    ②徐贵权,《论价值理性》,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期,10-15页。
    ①胡小明,《体育价值论》,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89页。
    ②杨志敏,《身体理论视域下的竞技体育异化》,体育学刊,2010年第5期,58页。
    ①柴王军,等,《青奥会价值目标探讨》,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第6期,66-72页。
    ②《国际奥委会宣布正式创立“青少年奥运会”》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7-04/25/content_6028043.htm.
    ①见《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范益思、丁忠元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5页。
    ②这些风俗的记载可以从被称之为古希腊时期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斯、色诺芬等人的著作中发现一定的线索,这些学者的历史著作也是当今人们考察古希腊体育竞技运动必不可少的材料来源。
    ③同②,6-7页。
    ①李力研,《解读体育文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81、179页。
    ②《天体奥运》,托尼·佩罗蒂提著,消雪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2页。
    ③《天体奥运》,托尼·佩罗蒂提著,消雪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2页。
    ①[美]马文·佩里主编,胡万民等译,《西方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导言部分。
    ②高萍美,周敏凯,论公民意识的伦理意蕴,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78页。
    ③关于古希腊公共空间的分类参见赵立行,《古希腊人的公共生活》,文汇报,2008年6月8日第6版,1-5页。
    ④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古希腊民主制度。
    ①姜涌,《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83页。
    ②林炎平,《古希腊的公民理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专稿http://www.cass.cn/file/20100921283501.html.
    ①《天体奥运》,托尼·佩罗蒂提著,消雪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6-7页。
    ②《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范益思、丁忠元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13页。
    ③这种古希腊时期的产生的对“人”的重视在当代已经消失贻尽。罗素在《西方的智慧》一书中这样提到:希腊的思想家与我们现代社会那种继承了中世纪学究传统的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有着本质的区别。看来,现代社会轻视身体的训练,而着重从精神上提升的“病态”现象是值得深思和回归的。
    ①国际奥委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一百年1894-1994:思想-主席-成就》(第一卷),1994年,135页。
    ②肖明翰,《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与宫廷爱情》,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63页。
    ③王涛,等,《“骑士”的培养与比武赛会——略谈欧洲中世纪体育的隐秘延续》,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45页。
    ①奥林匹克不能过十“神话”,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处在与真空之中,体育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正如罗格主席说过的那样:“奥运对中国而言是催化剂,非万能药。”——美国《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8月7日。
    ②范益思,丁忠元,《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30-31页。
    ③[法]瓦诺耶克著,徐家顺译,《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及古希腊罗马的体育运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98页。
    ④范益思,丁忠元,《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32页。
    ⑤[法]瓦诺耶克著,徐家顺译,《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及古希腊罗马的体育运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12-113页。
    ⑥转引自赵勇,《民间话语的开掘与放大——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3 页。
    ①梅兰,《狂欢化世界观、体裁、时空体和语言》,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11页。
    ②“反社会性”一词,见乔治·维加雷洛著,乔咪加译,《从古老的游戏到体育表演——一个神话的诞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79页。
    ③转引自乔治·维加雷洛著,乔咪加译,《从古老的游戏到体育表演——一个神话的诞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80页。
    ①萨马兰奇著,孟宪臣译,《奥林匹克回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263264页。
    ②材料来源于国际奥委会网站:温哥华冬奥会期间,青奥会巡回记者、温哥华的一名新闻专业学生、19岁的科米亚-什库伊(Kimiya Shokoohi)利用冬奥会契机对罗格主席进行的短暂采访。
    ③[奥地利]弗里德里希·希尔著,赵复三译,《欧洲思想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6页。
    ①在中国,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因索,我们往往认为“人富即贵”,把贵族身份理解成物质上的富有,并由此产生出诸如“因富即贵”的等级意识和“及时享乐”的奢靡悲风,这实际上是对“贵族身份”的误解和扭曲,并且长期造成了对该种身份或精神持有一种贬义的看法。
    ②这一点是有必然原因的。因为在1OC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委员们出席国际奥委会的各种会议都是自掏腰包,开销很大,一般人是难以负担的起的,因此也只有家境殷实的上层社会人士才能有这个“实力”进入国际奥委会。
    ③转引自,任海,《论国际奥委会的改革》,体育科学,2008年第7期,24页。
    ①顾拜旦著,刘汉全译,《奥林匹克回忆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18页。
    ②任海,《顾拜旦与国际奥委会的自我遴选制》,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47-49页。
    ①如今的国际奥委会是一个由205个不同种族、不同传统、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和平相处,这也正是“大家庭”式制度的鲜明体现。
    ②见茹秀英对国际奥委会组织变革与发展的阶段划分。茹秀英,《国际奥委会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研究》,中国体育博士文丛,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年,20页。
    ③任海,《论国际奥委会的改革》,体育科学,2008年第7期,6页。
    ④2016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授予了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正是这一观点的鲜明体现。
    ①易剑东主编,《百年奥运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年,相关章节。
    ②在青奥会诞生的渊源考察中,我们也将其源头追溯至此。从掌握的文献分析情来看,之前的几届奥运会中都没有相关专门针对青年活动的记载。
    ①罗时铭,谭华主编,《奥林匹克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46页。
    ②之所以说是密切相关,是因为青奥会是国际奥委会罗格主席提出创办的,而此前罗格曾出任欧洲奥委会主席,并且在任期间成功推出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欧洲青年奥林匹克节”,该赛事目前仍是全欧洲唯一的大洲范围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罗格主席创办青奥会是有实践的成功案例的,那就是成功推出了欧洲青年奥林匹克节。这也为青奥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尽管两者并非完全一致,但至少已有先例)。
    ③http://www.eurolympic.org.
    ①从2001年到2009年间的5届澳大利亚青年奥林匹克节来看,参加的国家分别为23、18、25、23、23,参加的运动员和官员数依次为2078、1471、1592、2200、2200,人数规模远小于奥运会,甚至比首届青奥会还要小。
    ②牛静,李丽,《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9期,152页。
    ①现如今,我们对体育的功能、价值等问题的看法越来越宽泛,对体育附加了很多诸如文化、政治、经济等外在的东西,而恰恰忽略了体育最为本质的内涵——强身、健体、快乐生活、健康方式等,因此,青奥会的意义就在于重提体育的原本要义,就是通过运动,分享快乐,过一种富有朝气、活力的生活。
    ②梁启超,少年中国说[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8855.htm2011-1-10.
    ③顾拜旦,《致奥林匹亚——柏林的火炬传递手》,节选自国际顾拜旦委员会编《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245页。
    ①李力研,《体育的哲学宣言——“人的自然化”》,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27-35页;《体育的哲学宣言——“人的自然化”(续)》,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64-70页。
    ①毛庆,《国际奥委会青奥会协调委员会官员在宁解读“青奥会”》,南京日报,2010年6月5日,A02版。
    ①所有的大型运动会皆可统称为一种广义上的“游戏”(Games),奥运会(Olympic Games),青奥会(Youth Olympic Games)更是如此,足见其快乐、欢娱的特性,“游戏”的精神永远不应该消失。
    ②[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译林出版社,2009年,47页。
    ③[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译林出版社,2009年,48页。
    ①国际奥委会对青奥会做了10年的规划,从2007年确定创办青奥会到2012年,是青奥会的开发阶段,主要通过首届夏季青奥会和冬季青奥会的举办,完善相关标准;从2012年再到2016年,这4年的时间属于青奥会的管理阶段,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步骤实施,逐步使青奥会这个全新产品成熟发展起来。
    ②张军著,《价值与存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8页。
    ①林映曦,唐斌,《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82页。
    ②IOC, FACTSHEET(YOUTH OLYMPIC GAMES),2011/5。
    ①具体内容参见《关于人类共同价值》一文,析自马俊峰著,《价值论的视野》,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19-121页。
    ②谈到“人性”的问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一直以来,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对外推广上难以寻找合适的话语表达,武术入奥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不少学者认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笔者对这句话持不同观点,恰恰“越是超越于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武术难道一定要入奥才有发展吗?显然不是。以近些年美国陆续推出的文化大片(如“功夫熊猫”、“变形金刚”等)为例,其核心思想皆是要表现拯救世界,承担国际警察的“大角色”,然而静心思考,这些大片之所以能够得到全球的认可,就是因为影片中所弘扬的诸如维护和平、正义、理想等价值是全人类共同期盼的,这并不足美国,或者哪一个民族特有的价值,它把这种价值提升到人性的高度来加以宣扬,自然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越是超越于民族的,则越是世界的”,因此,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也应该是这种范畴内的体现,足普世价值,更是对人类美好愿景的寄托和期盼。
    ①冯惠玲等著,《北京奥运的人文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2页。
    ①此处不妨借用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提及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对立)做一说明:以乘车排队为例,等候的人构成了一个小共同体,虽然互不认识,但如果有人插队,就会受到鄙视,必然会有羞耻感。同样,在青奥会中,参赛的运动员违反公平竞争规则,同样也会受到鄙视,产生羞耻感。
    ②林炎平,《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31页。
    ①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1997年第10期,3-9页。
    ②冯惠玲等著,《北京奥运的人文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8页。
    ①马恩列斯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335、300页。
    ②刘旻航,《无序中的有序——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71页。
    ①程志理主编,《奥林匹克文化教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8页。
    ②材料来源于国际奥委会网站:温哥华冬奥会期间,青奥会巡回记者、温哥华的一名新闻专业学生、19岁的科米亚-什库伊(Kimiya Shokoohi)利用冬奥会契机对罗格主席进行的短暂采访。
    ③李丽,中国体育文化努力摆脱非主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华体网http://we.sportscn.com/viewnews-956609.html,2011-11-30.
    ①熊欢主编,《身体、社会与体育——西方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体育》,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127页。
    ②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第五版),华夏出版社,2011年8月,275页。
    ③熊欢主编,《身体、社会与体育——西方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体育》,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24页。
    ①纪下娣,《青年奥运会的跨文化传播效应与策略》,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②张谢宁,《青奥会的举办对南京城市形象提升的影响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路云亭,《城市的升华——青奥会时代的南京城市图景》,体育与科学,2011年第4期;于水,《青奥会契机下的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路径探析》,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等。
    ①材料来源于国际奥委会网站:温哥华冬奥会期间,青奥会巡回记者、温哥华的一名新闻专业学生、19岁的科米亚-什库伊(Kimiya Shokoohi)利用冬奥会契机对罗格主席进行的短暂采访。
    ①梁丽娟著,《何振梁与奥林匹克》,奥林匹克出版社,2000年,277页。
    ②梁丽娟著,《何振梁与奥林匹克》,奥林匹克出版社,2000年,278页。
    ①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47-48页。
    ②这种运动项目的分法来自于和程志理研究员的请教探讨,在此表示感谢。
    ①古代奥运会项目多变,但基本保持有赛跑(中距离跑、长距离跑、武装赛跑等)、拳击、角力、混斗、五项竞技(短跑、跳远、掷铁饼、掷标枪、摔跤)、赛车等。
    ②乔治·维嘉雷洛著,乔咪加译,《从古老的游戏到体育表演——一个神话的诞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4页。另外,作者把体育运动的这一理想场景用“反社会性”来表述,认为现实社会在关照对比的同时可以发现不足,加以改进提高。
    ①[英]戴维·米勒著,王承教等译,《从雅典到北京——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的历史(1894-2008)》,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445页。
    ② Youth Olympic would create more problems than it solved, USA TODAY,3/22/2007.
    ③ Helmut Digel, The risks of the Youth Olympic Games, New studies in Athletic,2008 (23) 3,53-58.
    ②[英]戴维·米勒著,=正承教等译,从雅典到北京——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的历史(1894-2008),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389页。
    ③同上
    ①2010年新加坡青奥会,百度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3255277.htm.
    ②2014年南京青奥会,百度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3256102.htm.
    ①综观历届奥运会会徽标识,视觉元素拟人化是一大趋势,但包括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4年索契冬奥会似乎在会徽中取消了这种“拟人”的元素,尽管这种设计赢得赞誉之声广泛,但笔者对此持有保留意见。
    ②顾拜旦著,詹汝综译,《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年,26-27页。
    ③[英]戴维米勒著,王承教等译,《从雅典到北京——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的历史》,哈尔滨出版社,2008
    ①[英]戴维米勒著,工承教等译,《从雅典到北京——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的历史》,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444页。
    ①王润斌,等,《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初探》,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第3期,59-61页。
    ②IOC,FACTSHEET YOUTH OLYMPIC GAMES,2011/5.
    ①[希腊]赛莫斯·古里奥尼斯语,见其所著《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沈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54页。
    ②张志勇,程卫波,《当代竞技体育本真价值检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第8期,33-35页。
    ①胡小明,《体育的价值区域与探索路径》,体育科学,2007年第11期,9-14页。
    ①[英]戴维米勒著, 王承教等译,《从雅典到北京——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的历史》,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380页。
    ①[英]戴维米勒著,王承教等译,《从雅典到北京——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的历史》,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389页。
    ②[英]戴维米勒著,王承教等译,《从雅典到北京——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的历史》,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389页。
    ③如提高新项目进入奥运会比赛的门槛,采用动态评审机制,淘汰个别现有项目等。
    ①孙葆丽,毛倩娜,《青奥会与奥运会特点之比较》,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第6期,151页。
    ①覃兴耀,顾渊彦,《再论残疾人体育的意义》,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第1期,70页。
    ②丹宁,《南京将成青奥会成人礼罗格:小重视的人后悔》,腾讯体育,http://sports.qq.com/a/20100827/000430.htm.
    ①IOC, Candidate Procedure & Questionnaire of 2nd Summer Youth Olympic Games in 2014, page71,2008
    ①[荷兰]约翰·赫伊津哈著,何道宽译,《游戏的人》,花城出版社,2007年,231页。
    ①[英]戴维米勒著,王承教等译,《从雅典到北京——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的历史》,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350页。
    ①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278页。
    ①王成,《2014年青奥会的理论基础与申办策略》,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5-8页。
    ②《南京喜获2014青奥会产办权97%支持率成胜利基石》http://sports.titan24.com/other/2010-02-11/62772.html.
    ③数据来源于南京申办2014年青奥会温哥华陈述稿。
    ①郑晋鸣,《江苏省南京市:教育叩响现代化之门》,光明日报,2010-12-29。
    ②数据来源于南京申办2014年青奥会温哥华陈述稿.
    ①始建于1931年,由近代著名建筑师关颂声、杨廷宝设计,是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举办地。当时,从东北沦陷区辗转入关的刘长春出现在中央体育场时,观众席上一面写着“国十虽亡、人心不死”的旗子激荡人心。刘长存在全场欢呼声中一人独得男子100米、200米短跑冠军并创下两项全国纪录。从这里,刘长春走向世界、走向奥运!
    ②慈鑫,《青奥依然是“小奥运会”,比赛和成绩仍是主旋律》,中国青年报,2010-8-22。
    ③《蔡振华鼓励队员多沟通中国131人次参加文教活动》,网易体育http://sports.163.com/10/0822/19/6ENDFJOJ00051CAQ.html,2010-8-22。
    ④《再次点名批队伍和队员蔡振华曝代表团四大不足》,华奥星空http://www.olympic.cn/2010qah/china/2010-08-26/2062680.html,2010-8-26。
    ⑤同上
    ①《青奥成绩辉煌难掩短:三大球不灵文化素质偏低》,中国青年报,2010-8-26。
    ②同上
    ①石成,《青奥会给南京带来财富机遇》,现代快报,2010-2-12。
    ②朱永超,《青奥会品牌价值提升,为南京带来更大机遇》,南京日报,2010-8-23。
    ③庄伟,《南京青奥会金牌数定第一,选苗子从现在开始》,东方卫报,2010-2-12。
    ①具体内容详见样子晚报2010年8月19-24日期间的青奥会报道专栏,记者为汤敏、张磊等。
    ①孙嘉晖,《新加坡青奥会主席:广州亚运将独具特色》,广州日报,2010-8-24。
    ①刘沛,《罗格参观视察后表示:青奥会选择南京是正确的》http://www.js.xinhuanet.com/xin_wen_zhong_xin/2010-08/29/content_20750317.htm.
    ②赵内军,等,《衡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的产要标准探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15页。
    ③魏纪中,《我看中国体育》,三联书店,2005年,44-45页。
    ①《罗格:祝选手玩得开心》http://www.yangtse.com/news/ty/201008/t20100812_754886.htm,2010-09-02.
    ②刘沛,《罗格参观视察后表示:青奥会选择南京足正确的》http://www.js.xinhuanet.com/xin_wen_zhong_xin/2010-08/29/content_20750317.htm.
    ③国际奥委会,詹雷译,《奥林匹克宪章》,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年,6页。
    ①“南京模式”的提法具体出自何处,日前已无从考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在申办之初为“造势”在在特殊时间特殊事件中产生的词语。兑现申办承诺,履行筹办义务,理应对这一问题做出回应。
    ②《金陵画报》,2010年第4期。
    ①《共同探索青奥会的“南京模式”》, 南京市委青奥会网http://www.njsw.gov.cn/site/swww/qah/cbdt-mb_a3910112447163.htm
    ②韩丹,《论奥运会承办的三种模式》,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③韩雯,《政府与市场:奥运会组织模式的两翼——兼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织模式》,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熊斗寅,圣火在燃烧.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国际皮埃尔·德·顾拜旦委员会编,刘汉全等译,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皮埃尔·德·顾拜旦,刘汉全译,奥林匹克回忆录.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4]皮埃尔·德·顾拜旦,奥林匹克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戴维·米勒,王承教等译,从雅典到北京: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的历史1894-2008.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8
    [6]孔繁敏等著,奥林匹克文化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7]董杰著,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8]于克勤,章惠菁编著,古代奥运会史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9]金元浦主编,圣火传递心中的爱.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0]王军著,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11]萨马兰奇著,奥林匹克回忆.北京:知识世界出版社,2003
    [12]罗时铭著,奥运来到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3]李军编著,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4]钟秉枢,邱招义等著,奥林匹克品牌——中、美、澳三国奥林匹克品牌的比较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5]张力为著,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6]杨桦主编,奥林匹克与北京奥运国际论坛中外体育院校校长论坛.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17]李颖川著,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18]吴经国著,奥林匹克中华情.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19]赵长杰主编,奥林匹克进展——从雅典到雅典.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0][美]杰·科克利著,管兵等译,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1]顾渊彦主编,体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2]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3]Tony Perrottet.The Naked Olympics:The True Story of Olympics Games [M] Big Apple Tuttle-Mori Agency, Labuan Malaysia,2004
    [24]USOC.Journey OF the Olympic Flame-Igniting the Olympic Spirit [M] Griffin, 2002
    [25]鲍明晓著,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6]陈林祥著,体育市场营销.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7]乐后圣著,奥运产业化运营.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8]韩震主编,西方哲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9][美]马修·波班等著,陈燕等译,奥林匹克大机遇.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0][美]约翰·格里菲思·佩德利著,希腊艺术与考古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1][美]斯蒂芬·伯特蔓著,奥林匹斯山之颠:破译古希腊神话故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2][英]F·I·芬利主编,希腊的遗产:a new appraisa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3][韩]朴世直著,蒋榕哲译,我策划了汉城奥运会.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34][美]托尼·佩罗蒂提著,消雪译,天体奥运.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35][英]杰弗蒂鲍尔斯著,李黎等译,奥运趣史.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36][法]瓦诺耶克著,徐家顺译,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及古希腊罗马的体育运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7][加拿大]理查德·W·庞德著,屠国元等译,奥林匹克内幕.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38][澳大利亚]K·吐依、A·J·维尔著,朱振欢、王荷英译,真实的奥运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9][俄]瓦·利·施泰因巴赫张永全,纪联华等译,奥运会通史.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7
    [40]李南筑,袁刚,体育赛事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1]王润斌,民族主义演进与奥林匹克发展.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42]北京论坛组织委员会,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北京:2006
    [43]茹秀英,国际奥委会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4]陈立基,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观.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45]任海主编,奥林匹克运动读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6]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7]Holt, Nicholas L.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through sport [M] New York: Routledge,2007
    [48]O'Sullivan, Mary, ed. Young people's voic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youth sport [M] New York:Routledge,2010
    [49][法]乔治·维嘉雷洛著,乔咪加译,从古老的游戏到体育表演-一个神话的诞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0][荷兰]约翰·赫伊津哈著,何道宽译,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广州:广东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7
    [51][美]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52]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53]周爱光,竞技体育异化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4][美]伊迪丝·汉密尔顿著,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55][荷兰]约翰·赫伊津哈著,刘军等译,中世纪的衰落.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56][澳]凯文·高斯帕,格林达·科波拉尔著,张秀萍等译,奥运人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7]林炎平,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宁波: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8][德]哈贝马斯,[法]德里达,[意]艾科,等著,邓伯宸译,旧欧洲·新欧洲·核心欧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59]刘旻航,无序中的有序——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61]梁丽娟,何振梁与奥林匹克.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0
    [62]王双桥,人学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63][法]基佐著,程洪逵等译,欧洲文明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4][爱尔兰]基拉宁著,张明德等译,我的奥林匹克岁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65]国际奥委会编,国际奥委会一百年:思想-主席-成就.中文版,1994
    [1]孙葆丽,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历史流变:[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2]石龙,论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博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3]赵永平,竞技的秩序意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吉林大学,2008
    [4]顾相伟,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5]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6]孙玮,竞技与游戏:[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吉林大学,2010
    [7]赵永平,竞技的秩序意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吉林大学,2008
    [8]徐成立,科技时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超越:[博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9]方千华,竞技运动表演论:[博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Claude-Louis GALLIEN,青年奥运会的作用—健康、预防、社会适应,体育科研,2008,5
    [2]Rob KOEHLER,教育:青年与青年奥运会,体育科研,2008,5
    [3]Ivans KLEMENTJEVS,“奥运英雄”在青年奥运会教育过程中的典范作用,体育科研,2008,5
    [4]Luc SILANCE,青年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和民族,体育科研,2008,5
    [5]Don ANTHONY,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在青年奥运会组织中的作用,体育科研,2008,5
    [6]Digel, Helmut, The risks of the Youth Olympic Games[J], New Studies in Athletics,23(2008)
    [7]Roberts, Kevin, Youth games target sports's lost generation[J], Sport business Internatinal,131(2008)
    [8]柴王军,青奥会价值目标探讨,体育文化导刊,2008,6
    [9]王润斌,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初探,体育文化导刊,2008,3
    [10]牛静,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9,9
    [11]赵卓,青奥会可持续发展初探,体育文化导刊,2010,4
    [12]王成,南京成功申办2014年青奥会策略分析,体育文化导刊,2010,11
    [13]裴东光,青奥会申办城市评估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0,2
    [14]孙葆丽,青奥会与奥运会的特点比较,体育文化导刊,2011,6
    [15]柴王军,青奥会的价值、举办意义及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山东体院学报,2008,3
    [16]卫京伟,对青奥会的冷思考,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5
    [17]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青奥会相关所有论文,2009年至今(34篇)
    [18]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奥会相关所有论文,2009年至今(6篇)
    [17]体育与科学,青奥会相关所有论文,2010年至今(16篇)
    [18]George Henry,Of Youth and Time,The English Journal,vol.66,No.5(May,1977)
    [19]W.Thacher Winslow,International Aspects of Modern Youth Problems,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194,The Prospect for Youth(Nov.,1937)
    [20]杨志敏,身体理论视域下的竞技体育异化,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5
    [11]刘佳,宋继新,千年古奥运兴衰的启迪,体育学刊,2011,3
    [22]黄璐,政治传播批判视角:青奥会的品牌优势与媒体形象,新闻界,2012,1
    [23]李忠义,撕掉鲨鱼皮,回归奥林匹克精神本质,体育学刊,2009,10
    [24]余蓉晖等,论奥林匹克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和异化现象,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
    [25]曾玉华,安儒亮,奥林匹克元典精神的异化与价值取向的转移,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0
    [26]苏贵斌,徐飞,竞技体育异化原因解析,体育学刊,2010,1
    [27]吴保传等,儒家的身体哲学与中国竞技体育的异化,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11
    [28]杨杰,周游,论竞技体育的观念及其异化,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6
    [29]田荣和,体育的工具性异化与人性化复归,体育学刊,2005,4
    [30]曹卫,人文体育观渐入——现代体育“异化”的反思,体育学刊,2003,4
    [31]彭永善等,竞技异化的追问,体育学刊,2011,5
    [32]张之沧,体育的逻辑,体育与科学,2009,6
    [33]张之沧,论身体认知的逻辑,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
    [34]张之沧,后现代身体论,江海学刊,2006,2
    [35]张之沧,论身体尺度,体育与科学,2008,3
    [36]刘仁盛,体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的初步探讨,体育科学, 2011,5
    [37]胡小明,体育的价值区域与探索路径,体育科学,2007,11
    [38]张志勇,程卫波,当代竞技体育本真价值检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
    [39]胡小明,体育的价值区域与探索路径,体育科学,2007,11
    [40]任海,2008年奥运会及其社会影响,体育科学,2008,9
    [41]任海,论国际奥委会的改革,体育科学,2008,7
    [42]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教育科学研究,2006,12
    [43]胡小明,等,奥运会与中国体育的未来——中西体育理念比较座谈会发言纪实,体育学刊,2003,6
    [44]任海,论盐湖城丑闻发生后的国际奥委会改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
    [45]任海,奥林匹克运动: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关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思考之三,体育与科学,1990,3
    [46]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关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思考之二,体育与科学,1989,6
    [47]任海,一曲人类体育理想的赞歌——关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思考之一,体育与科学,1989,3
    [48]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体育文化导刊,2002,1
    [49]傅慧芳,公民意识的多维向度,理论学刊,2011,9
    [50]朱永良,公民、公民意识和服务型政府刍议,理论探讨,2008,6
    [51]张启伦,主体意识与公民意识,求实,2008,2
    [52]姜涌,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53]雍自元,黄鲁滨,论公民意识的内涵和特质,法学杂志,2010,5
    [54]范可,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意识与认同政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55]郑云瑞,西方契约理论的起源,比较法研究,1997,3
    [56]王文华,希腊体育精神与希腊精神,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3
    [57]王涛,花蕊,王若光,“骑士”的培养与比武赛会——略谈欧洲中世纪体育的隐秘延续,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6
    [58]潘华,论欧洲中世纪体育文化,体育学刊,2010,9
    [59]王润斌,熊晓正,杨麟,古代西方球类文化探微,体育科学,2010,2
    [60]石龙,王桂荣,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中国体育科技,2008,5
    [61]张春梅,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及其衰落,价值工程,2010,35
    [62]肖明翰,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与宫廷爱情,外国文学研究,2005,3
    [63]赵国炳,杨忠伟,古希腊与中世纪体育的兴衰探源:基于对身体和娱乐的考察,体育科学,2012,1
    [64]曹继红,王桂红,竞技与城市的交汇——运动会的狂欢与城市文化的内聚,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1
    [65]赵勇,民间话语的开掘与放大——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外国文学研究,2002,4
    [66]梅兰,狂欢化世界观、体裁、时空体和语言,外国文学研究,2002,4
    [67]田恩庆,倪腊贵,奥运会象征意义的文化嬗变,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
    [68]王广进,古代奥运会:公民狂欢的盛会,体育与科学,2007,4
    [69]易剑东,如何确保奥运会世界首要赛事的地位,体育学刊,2009,10
    [70]易剑东,浪漫的理想与严峻的现实——顾拜旦与萨马兰奇的比较研究,体育文史,2000,11
    [71]程志理,从人的身心关系看体育的教育价值,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4
    [72]程志理,奥林匹克运动与青年,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0,1
    [73]刘雪冰,程志理,奥林匹克理想:在手段过程中寻找目的,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8,4
    [74]程志理,黄金鹏,果强,奥林匹克“人文危机”及消除途径探讨,体育与科学,1998,5
    [74]程志理,守道——关乎奥林匹克运动的命运,体育文史,2000,5
    [75]程志理,人文奥运与古希腊精神,体育科学研究,2003,1
    [76]彭英,唐刚,《奥林匹克宪章》与国际人权问题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3
    [77]熊斗寅,《奥林匹克宪章》浅析,体育与科学,1993,3
    [78]熊斗寅,新版《奥林匹克宪章》解读,体育文化导刊,2004,2
    [79]丁玉兰,古柏,解读《奥林匹克宪章》,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
    [80]卢元镇,马廉祯,追逐奥林匹克的精神——读《奥林匹克宪章》,体育文化导刊,2006,1
    [81]申民智,张鑫,《奥林匹克宪章》与国际人权保护,体育学刊,2008,11
    [82]马宣建,论《奥林匹克宪章》,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3,1
    [83]熊斗寅,《奥林匹克宪章》浅析(续),体育与科学,1993,4
    [84]谢琼恒,论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与策略取向,武汉体育学 院学报,2011,11
    [85]刘欣然,李亮,运动的人——胡伊青加游戏理论中的体育运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5
    [86]孙岳,胡小明,首届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启迪,体育学刊,2011,6
    [1]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DB/OL] http://www.olympic.org/uk/index uk.asp
    [2]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DB/OL]http://www.olympic.cn/
    [3]英国奥林匹克协会网[DB/OL]http://www.olympics.org.uk/
    [4]2010年新加坡青奥会[DB/OL]http://www.singapore2010.sg/public/sg2010/en.html
    [5]2014年南京青奥会[DB/OL]http://www.nanj ing2014.org/cn/
    [6]欧洲奥林匹克委员会官方网站[DB/OL] http://www.eurolympic.org/
    [7]国际奥委会官方出版物,奥林匹克评论[J],相关文章(国际奥委会官网网络版)
    [8]Olympic Charter,2007edition
    [9]Offical Report of Singapore 2010 Youth Olympic Games, IOC,2010
    [10]Youth Olympic Games OVERVIEW, IOC
    [11]Opening Ceremony of the 123rd IOC Session,Speech of the IOC Present, Jacques Rogge,Durban, South Africa,5 July 2011
    [12]The Olympic Movement In Society,Copenhagen,October 5,2009
    [13]Advancing the Games:the IOC,London 2012 and the future of de Coubertin's Olympic Movement.Lecture by Dr Jacques Rogge,2008-11-24
    [14]The inaugural Youth Olympic Games as a Catalyst for Sports Tourism in Singapore,Michelle Bai Hui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