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质云]滑坡
当代苏绣艺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苏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人们对身体的装饰,先后历经了从画身到纹身,再到画服,直至绣服的发展过程。从汉代《说苑》中的“绣衣而豹裘者”到宋代“画绣”、明代闺阁绣的盛行,再到清代仿真绣的开创,苏绣艺术不断发生着演化。在吴文化的长期浸润之下,经过一代代兰心蕙性的苏绣艺人不断探索,以及文人墨客潜移默化的影响,苏绣最终形成了“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位居中国“四大名绣”之首。
     本文主要以当代苏绣艺术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查阅、资料搜集、田野调查等方法,广泛搜集了大量有关苏绣历史、吴文化、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当代苏绣创作、现代服饰设计、当代苏绣传承等方面的资料。通过梳理苏绣艺术发展的主要阶段、分析其艺术特色,寻求它在“市场态”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揭示当代苏绣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变迁过程中的生存和应用空间。
     通过研究发现,苏绣艺术既是具有商业属性的商品,又是被赋予精神属性的文化艺术产物,这种特殊身份决定它从本质上就具备了实用性与文化艺术性两大特征。文章在论述“当代性”下苏绣艺术的转型时,提出其当代定位也应兼顾上述两方面,立足于当代民众的日常生活,不断“适应”新需求。论文还对当代苏绣艺术创新的尺度、途径进行了界定,谈及创新应当坚守苏绣艺术的文化特征、“手工”属性和艺术风格的基本前提,并且从题材、技艺、材料、艺术形式方面明确了苏绣艺术在当代应用中的具体方向。此外,论文对“市场态”中苏绣的发展特征、艺术创新情况进行了整理与分析,进而对当代苏绣艺术在艺术品、日用服饰和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中的具体特征与设计方法做了详细分析和总结,为苏绣艺术和其它优秀传统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启示。
Suzhou Embroidery has a long history. It started with people's decoration of the body.It was a process from painting to tattoo the body, and then to draw clothing, untilembroidered clothing. The development of Suzhou Embroidery art has been changingconstantly. That "people wore in embroidered clothing and fur" was described in"Shuoyuan" in Han dynasty, and after that Painted Embroidery was prevailed in the Songdynasty, then the golden age of the Boudoir Embroidery came in Ming dynasty, and thenSimulation Embroidery was created in Qing dynasty. Eventually under the long-term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f Wu, generations of Suzhou Embroidery artists with great talentsto explore continuously and the subtle influence of poets and literary men, SuzhouEmbroidery has formed an artistic style of "exquisite, fine, elegant and pure" and becomesthe best of Four Major Forms of Chinese Embroidery.
     This pap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 contemporary Suzhou Embroidery art using themethods of consult the relevant documents,information collection,field research, etc.The writer has widely collected a large amount of material of Suzhou Embroidery history,Wu culture,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development, contemporary works and inheritance ofSuzhou Embroidery, fashion design, etc. By reviewing the main stages of SuzhouEmbroidery art development and analyzing its artistic features, its role and functionorientation can be searched in its state of marketing, and then we can find the living spaceand application space of contemporary Suzhou Embroidery art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and process of culture change.
     Through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Suzhou Embroidery art was not only the goods withcommercial properties, but also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product endowed with spiritualattributes. The special identity decided that it essentially has the practical and cultural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its artistic orientation should also payattention to the two aspects above, and Suzhou Embroidery art should be based on thecontemporary people's daily life and adapt to the new demand while the moderntransformation constantly. This paper defines the scale and ways of the contemporary Suzhou Embroidery art innovation. When it comes to innovation, we should stick to thebasic premise of the cultural features,"manual" attribute and artistic style of SuzhouEmbroidery art and clear the specific direction of contemporary Suzhou Embroidery art’sappli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me, craft, material, art form and so on. This paper alsoreorganize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features of Suzhou Embroideryin the state of marketing, and made the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the design methods of contemporary Suzhou Embroidery art in art, fashion, cultural andcreative industry.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some tips for the development ofSuzhou Embroidery art and other excellent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引文
1陈秀雅《“非遗”保护开启新阶段》,《苏州日报》,2013年4月9日。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第1页。
    318种传统苏绣基本针法分别是:齐针、抢针、单套针、双套针、扎针、铺针、刻鳞针、肉入针、打子针、羼针、接针、绕针、刺针、针、施针、旋针、散整针和虚实针。
    4七大类绣法分别是:平绣、条纹绣、点绣、编绣、网绣、纱绣和辅助针法。
    5朱熹注译《四书五经》,世界书局,民国二十五年,第46页。
    6朱熹注译《四书五经》,世界书局,民国二十五年,第65页。
    7朱熹注译《四书五经》,世界书局,民国二十五年,第52页。
    8周秉均注译《尚书》,岳麓书社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9钱玄注译《周礼》,岳麓书社出版社,2001年7月。
    10许慎(原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出版社,2002年。
    11张道一《工艺美术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12张道一《女红文化》,《浙江工艺美术》,2006年第4期,第4页。
    13陈玉寅《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3年第6期。
    14张澄国、胡韵荪《苏州民间手工艺术》,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
    15朱熹注译《四书五经》,世界书局,民国二十五年,第44页。
    16朱熹注译《四书五经》,世界书局,民国二十五年,第60页。
    17朱熹注译《四书五经》,世界书局,民国二十五年,第26页。
    18石琪《吴文化与苏州》,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52页。
    19石琪《吴文化与苏州》,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52页。
    20卫斯《中国丝织技术起始时代初探——兼论中国养蚕起始时代问题》,《中国农史》,1993年第2期,第86页。
    21王卫平、王建华《苏州史纪(古代)》,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页。
    22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23谢文华《西平发现远古养蚕实物佐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3月23日第二版。
    24李当歧《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页。
    25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在“马斯洛需求层次说”中提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它们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26徐炼《中国民间美术》,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
    27见《易经·系辞下》。
    28李当歧《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页。
    29林锡旦《苏州刺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页。
    30《中国美术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31孙佩兰《吴地苏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32高燮初《吴文化通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33见《武经总要》。
    34见《四库全书》。
    35孙佩兰《吴地苏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页。
    36刘向《说苑》(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7王嘉撰,齐治平校注,《拾遗记》,中华书局,1981年,第179页。
    38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93页。
    39包铭新《中国织绣鉴赏与收藏》,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11页。
    40林锡旦《苏州刺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0页。
    41王謇《宋平江城坊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42石琪《吴文化与苏州》,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86页。
    43孙佩兰《吴地苏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页。
    44孙佩兰《吴地苏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45刘凡《论沈寿对中国刺绣艺术的贡献》,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46张应文《清秘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1981年。
    47孙佩兰《吴地苏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页。
    48冷坚《苏州刺绣服饰史话》,《姑苏工艺美术》,2002年总第36期,第36页。
    49林锡旦《苏绣漫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5页。
    50见王鏊《姑苏志》卷十四。
    51王卫平、王建华《苏州史纪(古代)》,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5页。
    52孙佩兰《明代刺绣欣赏品与文人画》,《丝绸》,1993年第7期,第55页。
    5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4页。
    54石琪《吴文化与苏州》,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08页。
    55孙佩兰《吴地苏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56张光福《中国美术史》,新知识出版社,1982年。
    57见同治《锦文公所顾公祠碑记》。
    58见乾隆《吴县志》。
    59苏州历史博物馆《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60朱凤《苏绣》,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9页。
    61兰佩瑾《Suzhou Embroidery》,外文出版社,2009年,第188页。
    62孙佩兰《中国刺绣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87页。
    63蓝剑《关于苏绣宣传中的几个问题》,《姑苏工艺美术》,2001年总第36期,第27页。
    64张澄国,胡韵荪《苏州民间手工艺术》,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65林锡旦《苏州刺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85页。
    66孙佩兰《吴地苏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33页。
    67叶继红《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群言出版社,2005年,第78页。
    68见《苏州地方志》十七卷。
    69张朵朵《“绣”的书写——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分析》,《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28页。
    70张道一《女红文化》,《浙江工艺美术》,2006年第4期,第3页。
    71林锡旦《苏绣漫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页。
    72叶继红《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群言出版社,2005年,第46页。
    73丁佩《绣谱》,叶朗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清代卷》(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55页。
    74见《墨林今话》。
    75徐绍青《试论韩希孟刺绣艺术》,《姑苏工艺美术》,1981年第1期。
    76段本洛、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1页。
    77吴歌:苏州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
    78中共吴江市委宣传部等(编)《中共芦墟山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79宁方勇,沈建东《丝线上的风雅》,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页。
    80王燕《苏州水乡妇女服饰与屯堡妇女服饰》,《东吴文化遗产》(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411页。
    81宁方勇,沈建东《丝线上的风雅》,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6页。
    82孙佩兰《刺绣与民俗》,《丝绸》,1995年第5期,第46页。
    83孙佩兰《苏绣与佛教文化》(下),《上海工艺美术》1993年第5期第48页。
    84石琪《吴文化与苏州》,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48页。
    85孙佩兰《苏绣与佛教文化》(下),《上海工艺美术》1993年第5期第51页。
    86苏珊·朗格(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20页。
    87孔新苗《齐鲁民间造型艺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第136页。
    88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96页。
    89包铭新《中国染织服饰史文献导读》,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7页。
    90包铭新《中国织绣鉴赏与收藏》,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12页。
    91林锡旦《苏州刺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页。
    92石琪《吴文化与苏州》,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58页。
    93段本洛、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94林锡旦《苏州刺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6页。
    95林锡旦《中国传统刺绣》,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96孙佩兰《谈定陵出土刺绣〈百子衣〉的复制与研究》,《姑苏工艺美术》,1986年第1期。
    97林锡旦《苏州刺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7页。
    98孙佩兰《中国刺绣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54页。
    99林锡旦《苏州刺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8页。
    100张朵朵《“绣”的书写——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分析》,《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
    101李娥英《苏绣技法》,轻工业出版社,1965年,第11页。
    102王逸君《雪宦绣谱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27页。
    103丁佩《绣谱》,叶朗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清代卷》(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55页。
    104李娥英《苏绣技法》,轻工业出版社,1965年,第12页。
    105苏州市吴中区吴地历史研究会编,《吴中工艺名家》,古吴轩出版社,2001年,第7页。
    106宁方勇,沈建东《丝线上的风雅》,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107张竞琼《近代民间刺绣服装中正抢与平套针法比较》,《纺织学报》,2012年第5期。
    108柳炳元《苏绣传统图案》,轻工业出版社,1980年。
    109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728页。
    110李砚祖《刺绣的境界——读“绣谱”笔记》,《装饰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16页。
    111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06页。
    112《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1997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17号国务院令。
    113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工作办公室编《中国工美报告——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书》,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年。
    114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再发现》,《美术观察》,2007年第7期,第16页。
    115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6页。
    116王其全《浙江工艺美术的文化传承(三)》,《浙江工艺美术》,2006年第1期,第85页。
    117陈之佛《现代表现派之美术工艺》,《东方杂志》1929年第二十六卷第十八号。
    118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5页。
    119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社,1985年。
    120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5页。
    121郑亦平《谈当代传统民间工艺的生存发展空间》,《浙江工艺美术》,2006年第3期,第32页。
    122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5页。
    123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06页。
    124朱胜甲、朱小龙、王天岚《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文化产业特征》,《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62页。
    125王胜选《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当下境遇与发展走向》,《文教资料》,2010年第3期,第92页。
    126许星《苏州传统织绣及服饰手工艺的拯救与再生》,《丝绸》,2009年第2期,第49页。
    127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装饰》2003年第4期,第4页。
    128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129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130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第28页。
    13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132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3页。
    133李砚祖《作为文化工业的当代民间美术》,《有形与无形: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论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
    134郭艺《在物质时代被遗失的工艺精神》,《美术观察》,2011年第6期,第16页。
    135叶继红《从苏绣看传统技艺再生的条件》,《学术探索》,2009年第4期,第87页。
    136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5页。
    137吴冠中《我看苏绣》,《苏州杂志》,2000年第2期,第67页。
    138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06页。
    139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06页。
    140李政道《我和苏绣创新》,《苏州杂志》,2008年第4期。
    141吴冠中,《我负丹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142苏州市吴中区吴地历史文化研究会编《吴中工艺名家》,古吴轩出版社,2001年,第9页。
    143林锡旦《苏州刺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
    144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王逸君译注《雪宧绣谱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27页。
    145张朵朵《绣的书写——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分析》,《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31页。
    146吴冠中《我看苏绣》,《苏州杂志》,2000年第2期,第68页。
    147孙佩兰《中国刺绣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194页。
    148王孜《苏绣“滴滴针法”进军国家专利》,《姑苏晚报》,2011年8月1日。
    149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王逸君译注《雪宧绣谱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27页。
    150李灿、易红《苏绣与湘绣的“对话”》,《华人时刊》,2005年第4期。
    151王雅冰、葛明桥《夜光刺绣品的设计及绣制》,《丝绸》,2012年第4期,第45页。
    152李婷《广州三年展中的苏州“样板”》,《姑苏晚报》,2012年1月B02版。
    153郑亦平《谈当代传统民间工艺的生存发展空间》,《浙江工艺美术》,2006年第3期,第37页。
    154张伟敏《英伦半岛刮起苏绣风》,《姑苏晚报》,2013年6月2日B2版。
    155《娇古苏绣成为收藏界新宠》,新浪网,2012年6月5日。
    156李婷《四问2012年艺术品拍卖市场》,《姑苏晚报》,2012年1月29日B02版。
    157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10页。
    158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装饰》,2003年第4期,第5页。
    159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装饰》,2003年第4期,第5页。
    160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装饰》,2003年第4期,第5页。
    161史林《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162梁慧娥《服装面料艺术再造》,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第2页。
    163李頔《近代民间服饰中的苏绣针法研究》,江南大学学位论文,2012年,第21页。
    164谭元杰《戏曲服装设计》,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第20页。
    165虞岚《苏绣艺苑大师蒋雪英研究》,苏州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
    166樊宁《传统民间工艺成为失地农民致富金矿——来自苏州高新区的调查报告》,《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3月27日第六版。
    167樊宁《韩服刺绣贸易苦了苏绣企业》,《华东新闻》,2004年12月06日第二版。
    168马欣《文化工业中的艺术与时尚》,《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5期,第97页。
    169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170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3年9月4日。
    171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172蒋芳《我国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调研》,《经济参考报》,2009年12月8日。
    173魏鹏举《文化创意产业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74王宁《文化创意产业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时代转型》,《美与时代》(上),2010年第5期。
    175许平《文化创意产业格局下的工艺美术再思考》,《设计艺术》,2006年第3期。
    176叶继红《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群言出版社,2005年,第337页。
    177叶继红《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群言出版社,2005年,第337页。
    178叶继红《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群言出版社,2005年,第337页。
    179鲍懿喜《手工艺: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生产力量》,《美术观察》,2010年第4期,第89页。
    180卢亮《南京博物馆旅游开发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
    181谌晓《工艺美术本科实验教学初探——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黑河教育》,2010年第6期。
    182徐艺乙《中国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状况分析报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38页。
    183潘鲁生、唐家璐《民艺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1页。
    184徐艺乙《中国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状况分析报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38页。
    185张伟敏《逐梦苏绣》,《姑苏晚报》2013年5月26日B08版。
    186孙晶晶《探寻大刺绣艺术访刺绣艺术大师梁雪芳》,《姑苏晚报》,2012年3月18日B4版。
    187陈璧《工艺局兼办公渐著成效陆续拨经费以资扩充折》,《望岩堂奏稿》第4卷,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第
    32页。
    188顾文霞《近代杰出刺绣艺术家——沈寿》,《姑苏工艺美术》,1985年第2期。
    189苏菁《培养一位苏绣传人要3年》,《苏州日报》,2009年11月2日A05版。
    190肖辛《好中选优,后续力量更强》,《苏州日报》,2009年9月7日A07版。
    191顾秋萍《拜师苏绣传人男生学做“绣娘”》,《扬子晚报》,2009年8月6日C5版。
    192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工作办公室编《中国工美报告——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书》,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528页。
    193周建越《农民绣娘办刺绣学校》,《苏州日报》,2013年4月11日A04版。
    194欣萱《一个绣娘与800个弟子》,《姑苏晚报》,2012年1月22日B2版。
    195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工作办公室编《中国工美报告——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书》,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39页。
    196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编《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197王其全《浙江工艺美术的文化传承》,《浙江工艺美术》,2006年第2期,第87页。
    198数据来自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协会。
    199郑晋鸣、苏雁《千年苏绣:寻觅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光明日报》,2013年7月3日01版。
    200陈洁淼《传统手工艺与知识产权的冲突和协调》,《理论界》,2012年第12期,第41页。
    201张健《关于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性转换的几点思考》,《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9页。
    1.(清)孙佩《苏州织造局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2.(清)丁佩《绣谱》二卷,道光八年(1828)十二梅花连理楼刻本、民国十六年(1927)武进涉园石印本
    3.(汉)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8月版
    4.(汉)许慎《说文解字》,四部丛刊,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5.(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凤凰出版社,2001年9月版
    6.(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8月版
    7.(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4月版
    8.(民国)朱启钤撰《丝绣丛刊》,民国间存素堂铅印本
    9.(民国)朱启钤撰《女红传征略》,民国神州国光社印本
    10.(民国)徐蔚南《顾绣考》,中华书局,1936年版
    11.沈寿口述,张謇整理《雪宧绣谱》,翰墨林书局,民国九年版
    12.陈植注释《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3月版
    13.黎翔凤注释《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
    14.张道一注释《考工记注释》,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5.王逸君注释《雪宦绣谱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6月版
    16.汪长根,蒋忠友《苏州文化文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17.李娥英《苏绣技法》,轻工业出版社,1965年11月版
    18.朱凤《苏绣》,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
    19.孙佩兰《苏绣》,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7月版
    20.孙佩兰《中国刺绣史》,北京图书馆,2007年5月版
    21.孙佩兰《吴地苏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2.林锡旦《苏绣漫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版
    23.林锡旦《苏州刺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4.柳炳元《苏绣图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
    25.柳炳元《苏州传统图案》,轻工业出版社,1980年2月版
    26.任嘒閒、周巽先、张美芳《乱针绣技法》,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6月版
    27.张丽华《奇针异绣》,财团法人邱在兴文教基金会,2005年12月版
    28.段本洛、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版
    29.叶继红《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的社会学考察》,群言出版社,2005年4月版
    30.苏州市吴中区吴地历史文化研究会《吴中工艺名家》,古吴轩出版社,2001年5月版
    31.石琪《吴文化与苏州》,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版
    32.包铭新、赵丰《中国织绣鉴赏与收藏》,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7月版
    33.回顾《中国丝绸纹样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34.陈立《刺绣艺术设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35.王建华、王卫平《苏州史纪(古代)》,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6.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2)》,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3月版
    37.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版
    38.顾颉刚《顾颉刚民俗论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1月版
    39.李湘树《湘绣史话》,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8月版
    40.李友友《民间刺绣》,外文出版社,2008年1月版
    41.陈娟娟《中国织绣服饰论集》,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6月版
    42.张渭源、王传铭《服饰辞典》,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年1月版
    4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4月版
    44.许星《中外女性服饰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45.诸葛铠、许星《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7月版
    46.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9月版
    47.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
    48.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版
    49.包铭新《中国染织服饰史图像导读》,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
    50.李当歧《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
    51.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52.杨丹《丝绸文化》,纺织工业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53.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年6月版
    54.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55.陈松长《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56.杭间、何洁、靳埭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7.杭间《手艺的思想》,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5月版
    58.张道一《道一论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59.张道一《工艺美术论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60.张道一《织绣》,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3月版
    6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版
    62.唐绪祥《中国民间美术全集》(饰物卷),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63.常沙娜《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版
    64.故宫博物院《经纶无尽——故宫藏织绣书画》,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3月版
    65.于海广、王巨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66.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9月版
    67.耿默《织绣品收藏知识三十讲》,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l月版
    68.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69.李砚祖《造物之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70.季龙《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71.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1月版
    72.范金民,金文《江南丝绸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73.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3月版
    74.方李莉《费孝通晚年思想录——文化的传统与创造》,岳麓书社,2005年10月版
    75.顾江《文化遗产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76.刘玉照《乡村工业化中的组织变迁——从家庭作坊到公司经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版
    77.王海霞《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版
    78.王朝晖、邵晏《服装装饰工艺》,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79.魏采萍、屠思华《吴地服饰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80.沈从文、王孖《中国服饰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81.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3月版
    8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学林出版社,2006年6月版
    83.白庆祥、李宇红《文化创意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1月版
    84.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85.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86.缪良云《中国衣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版
    87.谭元杰《戏曲服装设计》,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9月版
    88.陈申、李荣森《中国传统戏衣》,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89.宗凤英《清代宫廷服饰》,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90.龙文懋编著《知识产权法哲学初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91.郑成思《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版
    92.[美]爱尔乌德《文化进化论》,钟兆麟,译,世界书局,1932年11月影印本
    93.[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
    94.[美]佛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8月版
    95.[美]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研究》,顾建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1月版
    96.[美]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97.[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敦煌文艺出版,1994年5月版
    98.[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版
    99.[美]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新华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00.Patrick Dowdey《Threads of Light》,UGLA Fowler Museum of Cultural History,1999
    1.许星《苏州刺绣的发展及艺术特色探析》,《装饰》,2005年第6期
    2.许星、廖军《苏州传统织绣及服饰手工艺的拯救与再生》,《丝绸》,2009年第3期
    3.许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对现代时尚的影响》,《丝绸》,2001年第12期
    4.田鲁《苗族刺绣中的象征符号》,《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年第1期
    5.张道一《中国民艺的现状与未来》,《美术观察》,1997年第2期
    6.杭间《民生与工艺传统技艺在现代的遭遇》,《读书》,1998年第5期
    7.杭间《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装饰》,2009年第12期
    8.方李莉《传统手工的现代价值》,《中华手工》,2004年第1期
    9.方李莉《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重构》,《装饰》,1999年第1期
    10.顾文霞《近代杰出刺绣艺术家沈寿》,《姑苏工艺美术》,1985第2期
    11.张燕花《色符号与中国古代社会》,《安徽文学》,2006年第12期
    12.王文娟《五行与五色》,《美术观察》,2005年第3期
    13.王艳红《女红探源》,《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4.黄健康《吴文化与古代民族融合》,《东南文化》,2004年第1期
    15.董晓萍《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三阶段论要》,《文史知识》,2004年第l期
    16.周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及基层社区》,《民族艺术》,2004年第2期
    17.费孝通《百年中国社会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8.费孝通《反思·对话点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9.周若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手工艺资源保护》,《美术观察》,2007年第11期
    20.吴琼《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现代化改造》,《装饰》,2007年第2期
    21.诸葛铠《佛教艺术对中国花卉装饰的影响》,《民族艺术》,2004年第2期
    22.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装饰》,2003第4期
    23.诸葛铠、单存德、冷坚《苏州手工艺生态区结构的历史变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24.诸葛铠《在夹缝中生存设计艺术与工艺美术的是与非》,《装饰》,2009年第12期
    25.邱坚《论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发展之路》,《装饰》,2005年第8期
    26.胡平《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复兴》,《装饰》,1999年第6期
    27.李芳《浅谈中国当代刺绣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艺术与设计》,2007年第2期
    28.雷光《传统与现代——浅谈传统与现代刺绣表现形式》,《美术大观》,2008年第12期
    29.宋慰祖《以现代科技和设计传承传统工艺美术》,《美术观察》,2005年第11期
    30.朱孝岳《传统工艺人才出现断层的原因何在》,《上海工艺美术》,2002年第1期
    31.李树《江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装饰》,2007年第12期
    32.吕品田《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美术观察》,2009年第7期
    33.郭艺《在物质时代被遗失的工艺精神》,《美术观察》,2011年第6期
    34.于秋华《从乡村工业史看传统与现代的耦合》,《经济纵横》,2008年第9期
    35.邹农俭《迈向现代化的苏南农村》,《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1期
    36.周晓虹《文化何以能够成为产业》,《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1期
    37.张竞琼等《立足于美用一体化的甪直水乡妇女民俗服饰》,《纺织学报》,2002年第6期
    38.魏鹏举《文化创意产品的属性与特征》,《文化月刊》,2010年第8期
    39.徐辉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机制探讨》,《理论导刊》,2008年第1期
    40.施建平《论时装绣花设计的艺术特点》,《丝绸》,2006年第1期
    41.宋倩、张竞琼《苏南水乡妇女服饰的装饰手段解析》,《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42.徐亚平、崔荣荣《民国时期江南水乡民间绣花鞋研究》,《丝绸》,2005年第9期
    43.崔荣荣、高卫东《解读民间服饰绣花图案中的民俗寓意》,《纺织学报》,2006年第5期
    44.崔荣荣、梁惠娥《服饰刺绣与民俗情感语言表达》,《纺织学报》,2008年第12期
    45.孙佩兰《刺绣与服饰文化》,《丝绸》,1992年第5期
    46.孙佩兰《刺绣与民俗》,《丝绸》,1995年第5期
    47.孙佩兰《明代才女倪仁吉与刺绣》,《浙江工艺美术》,1999年第11期
    48.孙佩兰《明代刺绣欣赏品与文人画》,《丝绸》,1993年第7期
    49.孙佩兰《清代苏绣与吴文化》,《美术史论》,1995年第3期
    50.宋桂友《苏州刺绣的文化特质》,《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期
    51.贝虹《刺绣工艺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丝绸》,2010年第4期。
    52.皇甫菊含《从苏绣艺术看吴地文化的品格和人文内涵》,《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53.汪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念的认识》,《艺苑》,2011第3期
    54.李砚祖《关于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诸问题》,《东南大学学报》,2008第5期
    55.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文艺研究》,2006第12期
    56.李砚祖《作为文化工业的当代民间艺术》,《美术观察》,2003第12期
    57.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再发现》,《美术观察》,2007第7期
    58.李砚祖《大陆地区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方式、困境与创新》,《浙江工艺美术》,2001第1期
    59.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第5期
    60.李砚祖《“材美工巧”:<周礼·冬官·考工记>的设计思想》,《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第4期
    61.姜昳《中国第一部刺绣专著绣谱及其作者丁佩》,《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第6期
    62.叶继红《苏州镇湖刺绣家庭手工业与农民的生活》,《苏州大学学报》,2006第7期
    63.樊宁《从苏绣看传统民间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江苏科技信息》,2003第7期
    64.李涵《传承与再生——对吴地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上海工艺美术》,2006年第3期
    65.祝帅《传统工艺——从申遗走向文化创意产业》,《美术观察》,2010年第4期
    66.朱胜甲、朱小龙、王天岚《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文化产业特征》,《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67.李绵璐《传统工艺美术是文化产业》,《上海工艺美术》,2009年第1期
    68.朱裕平《传统技艺的现存状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上海工艺美术》,2008年第4期
    69.叶圣燕、贾礼民《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绣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5期
    70.王宁宇《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产之间需要沟通》,《美术观察》,2010年第4期
    71.陈洁淼《传统手工艺与知识产权的冲突和协调——以苏州镇湖刺绣为调研对象》,《理论界》,2012年第12期
    72.徐玉梅、殷周敏《传统手工艺在服装面料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探讨》,《辽宁丝绸》,2011年第2期
    73.沈国臣《创新艺术教育模式,打造传世技艺人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1期
    74.张弘《创意产业背景下传统工艺的发展思考》,《时代人物》,2012年第9期
    75.马越颖、王海龙《刺绣——中国古代女性的思想代言》,《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4期
    76.罗悦茜《刺绣·郭培的工艺复兴梦》,《上海工艺美术》,2012年第12期
    77.万玉明《刺绣传承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长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78.贝虹《刺绣工艺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丝绸》,2010年第4期
    79.刘凤霞、李凤仙、张颜清《刺绣艺术的表现手法》,《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80.范强《刺绣与现代服饰》,《丝绸》,2005年第7期
    81.孙建君《漫谈民间美术的活态保护》,《美术观察》,2007年第11期
    82.吕国伟《从苏绣与日本和服刺绣的异同看民间艺术的发展》,《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3.邱春林《从一元到多元——传统工艺进入现代生产的途径》,《美术观察》,2010年第10期
    84.周锦云《当代工艺美术传承的思考》,《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85.张旗、李江《当代民间美术的回流与集聚现象研究——以北京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第3期
    86.周磊《地方特色艺术的差异对鲁绣与苏绣的影响》,《艺术探索》,2009年第2期
    87.康辉《地域性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创意设计》,《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
    88.李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装饰》,2007年第2期
    89.徐艺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90.徐艺乙《工艺美术的发展当与时代相适应》,《美术观察》,2011年第6期
    91.徐艺乙《日本的传统工艺保护策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92.徐艺乙、董静《中国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状况分析报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93.赵农《关中民间手工艺的生态现状》,《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
    94.赵农《在非物质和物质之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95.赵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产性保护》,《文艺研究》,2009年第5期
    96.濮晴春《建设版权交易平台,促进苏绣产业发展》,《中国版权》,2012年第10期
    97.李剑南《江南婚俗中的刺绣艺术》,《艺术教育》,2007年第11期
    98.申香英《揭秘青花瓷的由来访北京奥运颁奖礼仪服装设计者尤珈》,《纺织服装周刊》,2008年第8期
    99.李頔《近代民间服饰中的苏绣针法研究》,《江南大学》,2012年第6期
    100.张竞琼、孙宁宁《近代童装中刺绣纹饰的象征性与色彩的装饰性》,《丝绸》,2008年第7期
    101.张美芳《李政道与苏绣创新》,《苏州杂志》,2008年第8期
    102.张美芳《名家与刺绣与著名艺术家、科学家合作苏绣创新》,《中外文化交流》,2008年第9期
    103.张福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振兴传统工艺产业》,《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104.宋园园、李明《梁雪芳的职业生涯看苏绣艺术传承方式》,《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105.郦懿清《女红的式微与传承》,《中国档案》,2008年第5期
    106.王会莹《商品化趋势下的民间艺术现存状态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107.苏子东《设计教育的现代化与传统工艺教育的边缘化》,《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08.冷坚《沈寿与中国刺绣》,《上海工艺美术》,2010年第11期
    109.杨斌《手工艺是文化,更是生产力》,《美术观察》,2010年第4期
    110.李涵、李元俊《江苏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江苏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
    111.郑丽虹《苏式生活方式中的丝绸艺术》,《丝绸》,2008年第11期
    112.李明《苏绣的流变及其文化意义》,《江南论坛》,2013年第3期
    113.黄能馥《苏绣艺术述评》,《华人时刊》,2007年第6期
    114.李頔、张竞琼、李向军《苏绣中的服饰品绣与画绣主要针法研究》,《江南大学》,2012年第6期
    115.林锡旦《苏州刺绣业拾遗》,《档案与建设》,2000年第11期
    116.李涵《苏州民间工艺美术与美术文化的关系及传承发展》,《美术大观》,2010年第1期
    117.李涵《苏州民俗与民间手工艺的关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118.许平《文化创意产业格局下的工艺美术再思考》,《设计艺术》,2006年第9期
    119.马欣《文化工业中的艺术与时尚》,《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9期
    120.钟榴、高长春、曹桂红《文化生产力的内涵及其发展研究》,《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3期
    121.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122.张凤琦、胡攀《文化生态视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23.杨俊光《吴歌中“绣”的文化阐释》,《学术交流》,2007年第31期
    124.王平、张艺《现代化视野中民间工艺美术的复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
    125.张西昌《现代设计语境中的民艺生态》,《艺术与设计》,2007年第11期
    126.张红兵《现代社会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艺术与设计》,2010年第11期
    127.郭艺《现代生态中的传统手工艺》,《美术观察》,2010年第4期
    128.郭秀君、谢智琼《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刺绣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分析》,《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11期
    129.束霞平、张蓓蓓《浅谈苏州昆剧戏衣纹样的装饰性与象征性》,《民族艺术》,2004年第12期
    130.张朵朵《绣的书写——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分析》,《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
    131.王雅冰、葛明桥《夜光刺绣品的设计及绣制》,《丝绸》,2012年第4期
    132.常云波、沈建洪《破解苏绣的版权危机》,《中国版权》,2011年第4期
    133.王其雷《民间手工艺品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第5期
    134.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文艺报》,2003年第12期
    135.唐家路《民间艺术与旅游开发》,《装饰》,2005年第3期
    136.李芳《浅谈中国当代刺绣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艺术与设计》,2007年第2期
    137.徐晓燕《民艺走向后现代设计》,《浙江工艺美术》,2006年第1期
    1.郭荣茂《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的重构》,博士论文,上海大学,2011年4月
    2.黄波《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以自贡彩灯艺术为个案》,博士论文,上海大学,2008年8月
    3.吕屏《传统民艺的文化再生产——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传承研究》,博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4月
    4.金韺兰《中国传统刺绣针法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学位论文,1995年
    5.魏晓君《试论传统服饰手工艺的再生和发展》,硕士论文,苏州大学,2005年12月
    6.张宇佳《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开发》,硕士论文,东南大学,2009年12月
    7.刘凡《论沈寿对中国刺绣艺术的贡献》,硕士论文,东南大学,2006年10月
    8.鲍铭莹《创意产业背景下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硕士论文,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5月
    9.马亮《鲁绣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硕士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4月
    10.张健《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性转换的几点思考》,硕士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4月
    11.王其雷《民间手工艺品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5月
    12.宋倩《苏南水乡妇女服饰的装饰工艺研究》,硕士论文,江南大学,2009年6月
    13.魏玉龙《刺绣在现代服饰中的创新设计与运用研究》,硕士论文,江南大学,2009年6月
    14.柏舒《传统刺绣的演化和融创》,硕士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5月
    15.刘宁《近代以来苏绣艺术嬗变研究》,硕士论文,苏州大学,2006年4月
    16.钱元龙《吴地妇女传统配饰研究》,硕士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4月
    1.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3年9月
    2.胡锦涛《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二号),2011年2月